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etf推薦 退休金 00939 通膨 存股推薦

「只出不進」的經濟害慘台灣 P.200

「只出不進」的經濟害慘台灣 P.200

這種閉門經濟學再不趕快調整,長此以往,國家競爭力每況愈下,台灣恐怕就要大禍臨頭了!

行政院主計處十一月二十二日公布今年第三季經濟成長率,居然高達六.九二%,這是○四年第三季創下七.○二%的高成長以來,單季最高的經濟成長表現。相較於亞太地區今年公布第三季GDP成長的國家,例如南韓只有五.二%,香港六.二%,台灣只小輸給新加坡的八.九%。
 
有了今年第三季的高成長加持,今年全年GDP將大幅上修到五.四六%,這也是民進黨政府執政以來,僅次於○四年的次佳成績,再加上失業率已大幅下降至三.九二%,照理說,這是台灣經濟發展歷程中難得的漂亮成績單。

漂亮成績單遭各方質疑

不過這張經濟成績單公布後,卻換來在野黨無情數落,批評是民進黨政府為拚選舉杜撰出來的假利多。立委李紀珠就批評,這是政府刻意壓低匯率及利率,創造出來的「假性繁榮」,對特定行業有利;但壓低雙率的結果,卻造成進口物價上揚,通膨壓力升高,造福少數人,卻傷害了多數民眾。

前國民黨時代的主計長韋伯韜(端)則表示,五.四六%的數據,不僅民眾感受不到,這樣的數據也與國際機構的預測落差很大;而國民黨的副總統參選人蕭萬長也說,經濟成長率調高,人民應該感受到收入與消費都增加,但事實上卻完全感受不到。

我們常說「數字會說話」,現在主計處亮了底牌,理論上,這是一張漂亮成績單,為什麼招來各方撻伐,認為這是造假的數字?為了讓外界清楚經濟成長輪廓,主計長許璋瑤特別親自解釋,第三季GDP成長上修到六.九二%,主要是出口表現超乎預期,商品及服務輸出的年增率達一一.一三%,遠高於原預測的五.一三%,出口動能帶動第三季的經濟高成長。

此外,出口的亮麗表現也反映在生產面。第三季製造業的生產毛額成長達一一.三%,與出口成長相呼應;其他如證券業的生產毛額成長近一倍,銀行業也有六.一%的成長,結束了連連衰退的窘境,整體金融保險業的生產毛額成長一二.五%,創了近年新高。
 
另外,十二吋晶圓及中鋼帶動的第三季民間投資也有六.五四%的季成長,今年全年民間投資將突破台幣二兆元大關,再加上卡債陰影解除,民間消費也出現三.五一%的成長。

主計處認為,第三季的經濟表現可延續到第四季,使今年全年GDP成長達五.四六%,較原先預測上修○.八八%,這與亞銀預測今年四.三%後來上修到四.六%,或IMF(國際貨幣基金會)的四.一%,Global Insight的四.五%都相去甚遠,國內的研究機構如中經院為四.二六%,台經院是四.三%,中研院經濟所也是四.四六%,都與這個數字落差很大。甚至與會的評審也都大感吃驚表示:「為什麼民眾的感受不是這樣?是不是所得分配出了問題?」

檢視一下民進黨政府執政以來的經濟成績單,數字表現最好的是二○○四年阿扁總統競選連任的那一年,拚出了六.一五%的高成長,其中有一季的GDP成長超過七%;最差的一年是被批評新手上路的二○○一年,那一年廢核四等議題內外交攻,GDP出現歷史上罕見的負成長二.一七%;而○三年SARS來襲,一度重創經濟,那一年GDP成長只有三.五%,是第二差的成績。此後,台灣的經濟成長率大約都在四%至五%之間。

今年如果達到預估的五.四六%,那麼這是民進黨執政以來,歷年次佳的成績。有了這張漂亮的經濟成績單來助陣,○八年的選舉行情應該高枕無憂才對;但是情況全然相反,逼得陳總統緊急中脫口說出,即使把經濟搞好,也不一定贏得總統大選。這一席話讓民眾聽了也覺得很驚訝,但是問題到底發生在哪裡?

出口暢旺支撐經濟成長

從主計處所給的資料來看,今年的出口成長成績不錯,台灣十月的外銷接單達三二二億美元,年增率達一七.九九%,連續第四個月締造歷史新高紀錄,其中來自美國的接單成長六.六四%,比今年前十個月的平均五.九%高出不少,來自中國(含香港)的接單更是成長二八.三四%,連日本也都出現一三.○七%的成長,今年外銷接單金額將衝上三千四百億美元,這是歷史新紀錄。出口表現亮眼,是推高GDP成長的主因,而這背後則是立委質疑的低估台幣匯率政策所致。

過去二十年來,美元指數從一六四點急跌到七十四.九,美元貶值已創了三十一年新低。假如說美元是二○○○年以來全球最弱勢的貨幣,那麼台幣走勢比美元還弱,台幣長年被低估,創造了出口競爭力,這是台灣出口數據亮眼很重要的原因。今年前三季台灣累積的順差已逾一五七億美元,也是歷年來難得的成績單。

對照一九九○年代,人民幣急速貶值,而台幣卻大幅升值,中國經濟力扶搖直上,台灣因為台幣從四十.六六兌一美元升值到二十四.五二元,過度高估的結果,產業加速外移,也造成十幾年來難解的禍害,如今人民幣加快升值腳步,台幣則維持在三十二至三十三元之間,似有休養生息之意,若說執意低估匯率,圖利少數廠商,恐怕也是指責過當之語。

除了出口接單亮眼外,台灣的工業生產也有不錯的表現,今年十月工業生產年增率達一五.九五%,也創了○四年六月以來單月新高,製造業生產年增率上升一七.三九一%,也創了○四年一月以來新高,經濟部預估今年製造業生產年增率也可達七%以上,顯然生產部門也有不錯的表現。

在六.九二%的高經濟成長數字底下,其中出口的貢獻度占了四五.五%,大約貢獻GDP成長三.一五%,其次是民間投資占了二九%,約占GDP成長二.○一%,第三順位是民間消費一四.五%,占GDP成長一%,這三大板塊就幾乎是GDP成長的全部,所謂數字會說話,我們不能說主計處造假,但是政府與民間認知有落差,這次主計處說台灣經濟是「內外皆溫」,但是民間普遍的感受是「外溫內冷」,且長年以來,民間都是如此的感受,原因就是出在「只出不進」的經濟結構上。

從產業結構來看,九○年代以來台灣企業加速出走潮,海外生產、國內接單幾乎成了常態,這個比率在二○○○年從一三.三%起跳,此後逐年提升,○一年達一六.七%,○二年達一九.三%,○三年跳升到二四%,○四年為三二.一%,○五年再到三六.九%,去年為四二.三%,今年平均約四五.五%,十月海外生產比率已達四七.三九%,筆記型電腦、主機板等電腦組裝廠,海外生產比率幾乎已達一○○%。

這種海外生產,國內押匯的結構,挹注了GDP成長動能,但由於這些廠商生產基地都在海外,國內僅雇用少許人力,結果大家眼看GDP高成長,但是國內六百萬受雇人員卻很難分享這個成果。
 
台灣近五年GDP平均成長四.六六%,但是薪資成長卻只有○.八九%。這些年來,企業獲利水漲船高,但是GDP分配到企業盈餘比率已達三五%,顯然企業主及企業股東享受了這個好處,但受薪階層並沒有享受這個好處。

「戒急用忍」政策嘗到苦果

從一九八九年柏林圍牆倒塌以來,共產國家紛紛加入資本主義行列,這些幅員廣闊、工資便宜的國家加入生產行列,在全球產生了生產基地外移的景象,像是歐洲國家大舉到俄羅斯、東歐國家投資,中國更是成了全世界生產基地。
 
新加坡資政李光耀二○○○年左右已看出,中國的製造業一定會把新加坡的製造業打得落花流水,因此,極力帶領新加坡朝金融與觀光服務業轉型。新加坡之所以開放賭禁,並吸引瑞士祕密帳戶,完全著眼於此。

亞洲國家無不面對中國低廉生產優勢產生的「磁吸效應」,南韓與日本都吃足了苦頭,但是它們龐大的內需消費,仍足以支撐GDP動能,台灣則是受制於兩岸特殊關係,從一九九○年代的「戒急用忍」政策一直吃苦頭到現在。

如果兩岸是正常發展的國與國往來狀態,在一九九○年代台商大規模外移生產基地的時候,台灣就必須著眼於發展金融與服務業,製造業出走,必須由服務業來取代。
 
當中國成了世界工廠,台灣必須在觀光業、醫療服務,或是貿易、金融服務等產業遞補,這些新加坡在二○○○年以來大力推動的事,台灣並沒有警覺落實,反而在政治意識形態掛帥的情況下,台灣「只出不進」的政策,把自己逼到牆角。

這些年來,台灣的人、台灣的錢往中國移動,但中國的人、中國的錢卻很難進來台灣,這種單行道式的人流、金流結構,成了台灣經濟最嚴重的瓶頸。目前,國人赴中國探親、旅遊、做生意,一年超過四四○萬人次,但是中國民眾赴台,必須透過第三地,一年赴台人數不及二十萬人次。
 
也就是說,台灣那麼小,一年到中國的人數約占台灣人口總數的二○%,反觀中國十三億人口,一年到台灣,卻區區不到二十萬人次。台灣的民眾單獨對中國「外流」,這是人流的不對等。

至於「金流」那更可怕,台灣到底有多少資金流向中國?最近BNP巴黎銀行統計,過去十五年台灣資金匯至中國在五千億美元到八千億美元之間,民間另有一說是一兆美元。
 
一般合理統計,約在三千億美元到五千億美元之間,從九○年代迄今,台灣資金要匯往中國或香港很容易,但是中國大陸的資金要來台灣投資卻管制嚴謹,即使最近中國外匯投資公司宣稱要投資台灣,陸委會毫不思考地立刻回應「不准!」台灣的錢可以長驅直入中國找機會投資,但是中國的錢卻很難進來台灣,這又是一種只出不進的經濟形態!

十幾年下來,台灣的人流出多進少,金流也是出多進少,內需當然愈來愈不支,除了企業大舉外移之外,現在連一般民眾也都加入海外投資行列。
 
今年前三季,國人購買海外基金的金額即達三六八.三億美元,約值台幣一.二兆元,今年第二季國人購買海外證券的金額更是創了一七二.一億美元的新高,央行統計,國內第三季的國際收支逆差高達七十七.三億美元。

更值得注意的是,二○○○年以來,國內居民的對外證券投資始終有增無減,這個部分則由外人來台證券投資所填補,目前外資在台股持股比率約達三二%。
 
過去幾年,外資的買超成了台股的最大支撐,例如,○三年有一三五.五九億美元,○四年為八十六.六九億美元,○五年達二四四.一六億美元,○六年為一七三.四八億美元,今年買超金額剩下不到十億美元,今年外資買超金額可能創下十年最低,甚至出現一九九七年以來罕見的淨流出景象。

台灣股市一向由外資買超獨撐大局,若外資加入賣超行列,那麼台股的未來就更加令人憂心了,今年首季外資淨匯出七.七億美元,第三季淨匯出五十三.一億美元,今年首季台灣的金融帳淨流出一○九.七億美元,第二季淨流出七十一.七億美元,第三季又淨流出一三八億美元,內資、外資一起逃竄,勢必對股市帶來雪上加霜的效果。

台灣金融業錯失良機

這種只出不進的結構,除了影響人流、金流外,台灣的銀行業吃足了苦頭。由於不能投資中國的金融業,這些年來外人獨享大餅,台灣卻無法問津。
 
最近匯豐控股宣布第二季增提三十四億美元的美國次級房貸呆帳準備,同時也宣布歷年在中國動用了五十億美元投資交通銀行、平安保險及興業銀行,如今市值已逾四○○億美元。

匯豐在中國投資獲利甚豐,這些年來,中國的銀行紛紛IPO(初次公開發行),像美國銀行有一九一.三億股的建設銀行,如今市值一五二六億港元,獲利超過四倍;淡馬獨則有二七○.九億股,市值達二一六一億港元。而蘇格蘭銀行、瑞士銀行,及亞洲金融都在中國銀行獲利甚豐,高盛單在中國工商銀行即有一千億港元的進帳。

中國銀行業的IPO,這些外資銀行獲利豐碩,台灣的銀行業卻只得在門外觀望,長久下來,我們的競爭力就每況愈下了,這種閉門經濟學再不趕快調整,台灣經濟恐怕大禍臨頭!

延伸閱讀

徐巧芯遭大姑老公爆收回饋3不法!本人喊話檢調「儘管查」:有懷疑就要快辦...檢方火速回應

2024-06-11

中國砸錢「文化統戰」就要讓你看不出來!波特王爆台灣10網紅將赴約拍旅遊片:大家看影片要有預警

2024-06-13

第三類半導體漸成主流!為何這讓台灣半導體設備及材料商 有機會變成全球A咖?

2023-11-28

黑鮪魚大豐收卻宣布「明起禁捕」 漁民怒「船都出海了!」為何急頒禁捕令?超額捕撈後果多嚴重?

2024-06-11

如果對現狀不滿,代表還沒到最後…他成績非頂尖仍爭取「畢業生致詞代表」 5分鐘超強演說:絕對會聽2遍

2024-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