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0056 0050 輝達 00878 00940

外商搶米 凸顯糧食安全重要

外商搶米  凸顯糧食安全重要
米價逐年上漲,背後隱含的田地休耕問題值得重視。

周岐原

焦點新聞

攝影/陳永錚

638期

2009-03-12 17:24

去年稻米出口國接連天災,導致巴紐等三國轉向台灣買米,台灣米去年出口量創下加入WTO以來的最高紀錄,當局打算控管稻米出口量,然而總量管制只能治標,若耕地面積持續下降問題無法解決,糧食安全仍是未來一大隱憂。

巴布亞紐幾內亞、利比亞、土耳其,三個和台灣沒有邦交的國家,有什麼共通點?惟一可能的答案,是三國民眾都大口吃著台灣米。

去年全球糧荒,讓國際糧商轉進台灣收購稻米,「台灣米缺乏競爭力」的印象,已被實際出口數量取代。然而在數字的背後,國內米價年年上漲,稻田耕作面積卻不斷下降,糧食安全如何維持,更值得當局深思。

今年一、二月,白米價格上漲一成,創每公斤四十元的歷史紀錄,糯米漲幅也達一五%,農糧署認為,接連颱風使去年二期稻作受創,結算收穫量短少近八萬公噸,是最大原因。量販業者則指出,台幣貶值、國際糧價上漲等,也是近期米價持續上漲的重要因素。
 

供需改變 台灣去年稻米出口暴增


但民眾較缺乏了解的是,台灣米去年卻頗受國外糧商歡迎,出口急速上升。根據農委會統計,光是去年,國內稻米及相關製品出口量就達三萬九千多公噸,不僅比二○○七年出口量高八倍,還超過前五年總和,成為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以來,單一年度的最高紀錄。

若和進口量減少三萬五千公噸,及二期稻作歉收的八萬公噸合併計算,去年國內稻米總存量約減少十一.五萬公噸,約占台灣每年食米量的一成,糧價波動,進出口量變化是原因之一。

由於國內農戶的耕種面積較小,和其他稻米出口國相較,每人平均不到一公頃的耕地,稻米生產成本長期偏高,形成台灣米只能以小量精緻化形態,專攻日本高價市場的特殊現象。但台灣米能夠在一年之內鹹魚翻生,這三萬多公噸稻米,最後究竟去向何方,便十分引人好奇。
 

糧食保衛 政府設下關卡管制出口


「巴布亞紐幾內亞、利比亞和土耳其買最多。」農糧署副署長游勝鋒說,這三個陌生國家去年成為來台「搶糧」的大客戶。光是曾發生建交風波的巴紐,一口氣就收購台灣米達二萬二千公噸,極少占據國內新聞版面的利比亞和土耳其,也分別買了近七千及三千公噸台灣米;三國購買總數,約占去年稻米出口量八成二,熟悉的日本市場反而僅買了一四○○公噸。探究箇中原因,同樣是全球糧食供需情勢改變所致。

游勝鋒解釋,去年國際糧價暴漲,稻米出口大國埃及決定暫停外銷,今年初甚至宣布將禁令延長至四月;加上另一重要產地澳洲發生乾旱,導致農作物減產,使得巴紐等三國轉向同樣生產蓬萊米的台灣,意外成為台灣米出路。

原本在國際間缺乏價格競爭力的台灣米,地位忽然回到「出口創匯」時期,固然是件好事,但稻米是攸關民生需求的戰略物資,一旦存量不足,後果不堪設想。因此雖然在海外銷路看好,但為了糧食安全考量,農委會仍對稻米出口重重設限,目的除了確保糧食安全存量在九十天(約三十萬公噸)不變外,比較政黨輪替前後農委會所公告的行政命令,還可發現當局頗為謹慎的應對心態。

 

去年四月,農委會主委蘇嘉全公告,稻米離岸價格須高於每公噸一二○○美元,才能同意出口;政黨輪替之後,農委會主委由陳武雄接任,在出口條件附加一條:碎粒率低於五%、且為一年內收穫之新米才可出口,理由是「維護台灣米國際形象」。

今年一月,去年全年統計數據陸續出爐,農委會眼見外商「搶糧」日益嚴重,乾脆直接管制稻米出口,規定今年七月底前僅能出口一萬公噸,且每月每人僅可遞件申請二千公噸,如此小心防範,可看出政府抑制出口、避免國內出現糧食危機的意圖。
 

農民棄守 改革休耕政策才是根本


農委會小心翼翼,然而管制出口,恐怕無法徹底解決潛在的糧食安全問題。因為台灣稻田耕作面積連年下降,休耕田地面積在○五年首次超越耕作面積,除了政府持續推動休耕政策外,農民收入低落,也是原因之一。比起坐領休耕補助,農民付出大量勞力,卻換來極有限的收入,自然會逐漸棄守農田,這才是台灣糧食安全的漏洞所在。

 

一位自耕農就抱怨,去年初因為天候極佳,一期稻作出現罕見的大豐收,但由於肥料價格隨後跟漲,結算所得實在不高;至於受颱風影響短收的二期稻作,在糧商購買剛收割的溼穀時,出價並未提高,反倒是進倉儲存後,價格馬上調漲,農民還是賺不到錢。他的感嘆,其實正反映國內農業一大隱憂:生產者無利可圖,因此沒有耕種意願。

 

從去年國際糧價波動來看,沉寂已久的台灣米,即使成本較高,仍獲市場青睞,巴紐等三國的採購行動,正是最佳案例。但由於農民獲利沒有切實的解決辦法,長此以往,國內稻田可能因農民無法負擔生計休耕,耕地也面臨消失危機,屆時何來存糧可出口?這,恐怕才是當局最需要因應的衝擊。

延伸閱讀

布局獲利穩、低本益比產業 電動車保守看待 陸股反彈能持續?後市留意CPI變化

2024-03-13

記憶體模組廠也搶進電動車商機 威剛發表全台最大載重電動三輪車

2020-11-27

特斯拉危險了?中國全力造車、車廠拚命借貸「最便宜一台17萬⋯」謝金河:電動車市場只剩價格競爭

2024-01-20

藍白凍漲電價案立院59:50通過!韓國瑜要政院檢討政策,經部喊尊重決議、政院:仍須調漲

2024-04-30

電動車趨緩 重回技術分歧點

2024-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