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美股 行事曆 年金 00891 房地產

四大藥方搶救人口危機大作戰

四大藥方搶救人口危機大作戰
男女共「育」的觀念,將有效解決日漸惡化的人口風暴。

李建興

政治社會

攝影/聶世傑

688期

2013-07-15 14:06

台灣對於少子化問題一直束手無策,事實上在先進國家,透過有利的政策,已成功阻擋這場可怕的災害,為此《今周刊》參酌國內外各界專家意見,試圖為台灣人口問題把脈,擬定最適合國人的「催生大計」……

台灣是全球少子化最嚴重的國家,但綜觀世界各國,台灣卻是少數仍無法有效遏阻危機惡化,而讓出生率持續下滑的國度。因此,如何找出讓台灣生育率止跌回穩的良方,已成為政府和全民的當務之急。

《今周刊》在參酌歐、美、日等各國人口政策文獻,以及行政院經建會提出的人口政策白皮書,同時走訪了人口相關學者、立委、政務委員等十數位專家的意見,為台灣的人口問題把脈,理出包括文化、職場、經濟及其他等四大藥方,希望能為搶救台灣人口理出頭緒。

 

生育政策
 

文化藥方 男女共「育」值得效法


首先,多數學者認為,台灣對於生育歷程存有許多錯誤觀念,而成了生兒育女的一大障礙,因此,要挽救台灣「失落的人口」,就得要從「觀念」徹底改革。這包括推廣男女共育、揚棄傳統生子思惟以及建立兒童為國家公共財的新觀念。

根據世界各國研究,男性對家務貢獻越多,或照顧小孩時間越多的國家,生育率越高,如生育率高的美國,男性照顧小孩的時間,就遠高於生育率低的日本和西班牙。反觀台灣,據行政院「社會發展趨勢調查」顯示,除了生子外,做家事、照顧家人和教養子女的重擔也多半落在女性身上,其中十五歲以上女性的家事參與率高達七五%以上,男生則只有三成多。

「顯見台灣育兒觀念仍存有男女勞務不均的狀況,這將導致女性寧可選擇不生!」對於提升台灣人的生育率,民進黨立委黃淑英則十分強調男女共「育」觀念。她以自己在國外時接觸的一位生物科技男性副總裁為例,就曾經為了照顧孩子,雖然貴為高階主管,仍請了半年育嬰假,「現任英國首相戈登·布朗,在上任前也請了育嬰假,實在值得台灣男人效法。」

值得一提的是,歐美各國為了提升人口,早已將「兒童」視為國家重要資產,不但願意投注資源培育,更建立全國人民共同扶養的觀念。對此,台大社會系教授林萬億則認為,台灣人目前還存有孩子為私有財的觀念,生養全由自己,因此他呼籲國人應該改變觀念,將孩子視為公共財,生養之際除了考慮私人,也應有為國家整體利益著想的觀念。

目前歐美國家的生育率普遍高於亞洲,主要是歐美各國盛行的非婚生子主義,在以儒家思想為主的亞洲根本不普遍。以台灣為例,非婚生子率三.九%,與西歐和北歐各國動輒四、五成的比率相去甚遠,這除了台灣人的觀念保守外,更由於非婚生下的子女在戶籍登記就有層層難關,落後的文化和法令制度,讓國人不敢輕易嘗試。

 

職場藥方 確保生育婦女重返職場


育有六名子女的期貨天王、力武電機董事長張松允,就是一個對於生兒育女觀念徹底改革的經典個案。張松允表示,二十歲左右就開始生兒育女的他,很早就認為生兒育女是國民應替國家盡的義務,因此他強調,若有能力,能生幾個就該生幾個,於是張松允一直力行多產政策,在和前妻生了兩個孩子之後,後來又和現任太太生了四個孩子。由於歷經婚變,曾一度對婚姻存疑,但他和現任夫人皆能接受非婚生子,因此張松允的第二次婚姻,是直到和女朋友生完了四個孩子才結的。

除了觀念的改革,女性工作權未能獲得保障,亦是台灣女性不敢生子的主因。

根據台大社會系學者暨行政院政務委員薛承泰的研究,在歐美國家,新生兒母親有四三%會在三個月內重返職場,而在一年內重回工作崗位的有六九%,三年的更高達八六%。反觀台灣,據主計處公布的婦女婚育與就業調查,因生育而離職後又重返職場的婦女卻只有六%,因此讓女性在育兒和工作間能取得平衡,是台灣極須努力的目標。

今年三十二歲的孕婦張家誼就有慘痛經驗:「公司人事部門在知道我懷孕後,就交給我一封預先寫好的辭職信,要我照抄、簽名、寫上日期。我沒有馬上做,就被主管吼。」張家誼表示,迫於無奈,她最後只好放棄,因為公司的氣氛對她非常不友善。

「除了保障工作權,生育期間的彈性工時制度,亦值得台灣採用!」亞洲大學社會工作系主任李美玲就以瑞典為例,瑞典政府因允許夫婦以部分時間繼續工作,使得該國的總生育率從一.五的低點回升至一.九。

 

經濟藥方 提供生活津貼最實際


另外,除了政府著力外,日本的企業也已有了營造友善生育職場環境的共識,紛紛提出相關友善策略。如日產汽車引進保護母親休職制度,女性員工一旦懷孕就可暫時停職;東京海上保險提供女性在小孩上小學三年級為止,每天最多可縮短三小時工作時間;伊藤園飲料增加育兒津貼;日本聲寶保證由於育兒而辭職者,在小孩進入小學時再雇用;至於松下電器和東芝等電器廠商則為女性員工治療不孕症提供暫時停職或休假制度,皆堪為國內企業的表率。

現代人不生孩子,經濟因素是重要關鍵,根據《今周刊》調查,四成一的民眾表示,因為怕經濟負擔太大而不敢生子。以世新大學財金系助理教授梁彥平為例,四十三歲的她,雖然和先生都是高薪一族,但梁彥平仍選擇不生孩子,依她估計,養育一個小孩到大學畢業,若要給予完整的資源,須花費三千萬元,「我是股票精算師,能輕易算出股票投資風險,卻不能計算出生兒育女的投資報酬率!」

正因為如此,有三七.八%和三六.八%的人認為,若政府能將育兒免稅額提高至十萬元,以及提供十六歲以下子女每月五千元的生活津貼就考慮生育,可見經濟因素仍是台灣生與不生的決定關鍵。

根據國外研究指出,政府若能將鼓勵家庭生育支出的費用占國民生產毛額GDP比率每提高一個百分點,就可以使每位女性的生育率多增加○.一二(也就是會多生○.一二個小孩)。而經建會的研究也顯示,政府若能發放兒童津貼補助家戶在保母費用、教育費用等支出,至少要達到總支出的兩成,才會使家庭有所感受。

值得關注的是,很多人不想生,但同時也有很多人是想生而生不出來。健保局表示,台灣約有二十萬對不孕夫妻,但目前健保對於人工協助生殖技術並不給付,因此對家庭仍是一筆龐大的負擔。因此健保局不排除修法,補助人工受孕夫婦每次五萬元。

 

其他藥方 放寬健保不孕治療給付


另外,相對於盛行於各國的法式生育補助措施,美、加、澳洲及紐西蘭等國家則係採行有條件性的移民政策,以適度吸納國外人才及資金,成了另一種力挽狂瀾的「救人(口)良方」;鄰近新加坡為舒緩少子化問題,已計畫透過移民手段解決人口問題,預計十年後,人口將由現在的四百萬人增加到六百五十萬人,這也值得台灣參考。

回頭看台灣,目前經建會已針對台灣少子化問題擬定對策,而內政部預計在今年完成《兒童教育及照顧法》立法,預計納入管理的合格保母人數,每年要成長百分之三。此外,在地方政府方面,新上任宜蘭縣長林聰賢也下猛藥搶救生育率,提出生育補助一胎一萬元,且每年可再領一萬元,一直領到五歲的政策,條件堪稱全國最佳,足見台灣已逐漸朝遏止人口衰退逐步做出努力。

「現在,該輪到我們的馬總統站出來做做事了!」黃淑英大聲疾呼,她表示包括法國、新加坡等國都已將人口政策拉高至總統層級,足見國外對少子化問題的重視,而台灣不應該還在內政部、經建會紙上談兵。

總之,看看別人,想想自己,令台灣頭痛的人口問題,似乎並非全然無藥可醫的絕症,只要找出病因,用對良方,可以有效解決少子化的問題。

 

台灣少子化問題

 

讓台灣陷入人口風暴的4大錯誤政策
錯誤政策1

兒科健保給付不公,扼殺幼兒寶貴資產
政府編列的兒童醫療預算明顯不足,14歲以下人口,2010年1月占總人口數的16.29%,但健保大餅實際僅分配到12.56%。相對於65歲的老人只占總人數的10.65%,卻擁有33.09%、將近1/3的健保資源,使得兒科被視為賠錢的單位,有些醫院甚至裁撤兒科,以節省成本。

 

錯誤政策2
師資政策忽略少子化趨勢,造成流浪教師問題
教育部自84學年度起實施師資多元政策,開始核設教育學程,包括師範體系正科班以及學士後教育學分班紛紛擠進國中小學教師職場,使得每年師資供給量從84學年度的3000人,一度暴增6倍到93學年度19400人。但這10年間,國內的出生人數卻從33萬人降至21.6萬人,剩下原本的3成5。直至98學年度,每年新出爐的老師有9123人,卻只有270個缺額,意謂每年新產生近9000名流浪教師。

 

錯誤政策3
廣開大學之門,導致大學連番倒閉
1993年吳京擔任教育部長期間,主張廣設大學,以一縣市至少一大學為目標,大幅度新設立大學或獨立學院,以及獎勵專科、職校升格,使得全台大學(含學院)校數從51所增至149所,16年暴增3倍;但16年來我國的出生人口卻由每年的32.6萬降至19.1萬人,只剩下5成8。

 

錯誤政策4
各縣市生育補助不同調,往往人去政息
生育補助政策由各地方政府,甚至各鄉鎮市級政府自行訂定,沒有一致的政策,一旦政權更替,主政者換人,福利恐怕無法延續,將導致生育獎勵政策面臨修改或停擺的命運,沒有保障。

延伸閱讀

直擊全台唯一「生食級雞蛋」產線! 大成斥資10億、耗時5年建廠,把日式管理注入工廠

2023-10-12

43歲大成第3代,5年投資10億推台灣首顆生食級雞蛋…1顆要賣20元,比一般雞蛋貴一倍原因曝光

2023-10-18

麥當勞、全家也用它的蛋!屏東大武山牧場的蛋荒突圍戰:如何從慘賠數億,翻身年營收12億、雞蛋前三大供應商?

2023-04-19

靠進口蛋恐釀國安問題? 茂生、大成、卜蜂攜手創「台灣精緻洗選蛋品協會」 盼洗選蛋市占率達八成

2023-03-25

雞蛋恐再漲2~3元...公平會才祭1億獎金查哄抬蛋價 蛋商再喊漲盼「以價制量」!本週六開會結果將出爐

2023-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