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庚醫院人事鬥爭暫時平息,不過暗地裡卻仍然波濤洶湧,尚未落幕。事實上,轉診制度未落實、人力短缺、收入計算不明,都是台灣急診制度急迫待解決的沈苛。
有台灣「急診之父」之稱的急診醫學會創會理事長胡勝川說,「急診醫師的重要性,在於他專精於各式疾病緊急狀況的處理,至於疾病中、長程的處理,則要交給各科別醫師處理。」但這次長庚欲把急診專科醫師逼退,以內、外等科醫師取代到急診室排班,「等於把急診帶回三十年前的制度,我非常擔憂」。
「急診專科和其他科最大不同,就是在緊急救命。」胡勝川指出,近三十年前,台灣急診是由內科、外科等住院醫師看診,急診病人被塞在急診室各角落、權益被漠視。直到一九九八年,在有心之士推動下,急診醫學才成為一個獨立專科,這次不該再走回頭路。
一位畢業於長庚醫學院、也在其急診實習過的醫師說,過去長庚一直是急診專科醫師心中的前幾志願,若這次因管理者強調績效的思維而「走調」,很難不影響其他醫學中心運作方式。「為了我們的工作環境,必要時,不排除上街頭捍衛急診的價值。」
危機一:轉診卡卡 龍頭醫院急診塞爆了
整體來看,目前台灣急診面臨最大問題,就是轉診制度未落實,一線醫學中心急診室總是塞爆。
醫改會副執行長朱顯光說,他們派人一天觀察急診室三次,發現全台急診量最大的林口長庚醫院急診室,平均每個時段在等病床的病人有兩百人,台大醫院急診室則是在一百五十人左右。「轉診系統不佳,這些龍頭醫院無法下轉病人,是最大的問題。」
對此衛福部醫事司司長石崇良表示,今年四月中起已推出分級醫療新制,一般民眾若未符合檢傷分類第三、四、五級(詳見表格),就到醫學中心看急診,部分負擔費用將由四五○元調到五五○元,希望改善急診壅塞問題。
但朱顯光指出,醫改會持續觀察近幾月的醫學中心急診狀況,並未發現人數有下降趨勢。
「美國相關研究顯示,落實家醫制度,讓民眾第一時間有人可打電話諮詢,比起提高健保部分負擔,更能減少民眾任意掛急診的狀況。」朱顯光說,這才是衛福部更應加強改善的面向。
危機二:全台急診室人力短缺,醫療品質面臨更險峻挑戰
早上七點十分,黃家榮(化名)剛結束在馬偕醫院的急診值班,過去十二小時,他看了將近四十個病人。他感嘆:「雖然我可以看完所有病人,但是會排擠每個病人被深入診斷的時間。」
黃家榮表示,以歐美急診數量來看,台灣急診人力不足,「急診專科和其他科別最大不同,就是我們是團隊合作,非值班時刻,負責病人也會讓其他醫師診治,所以彼此常要支援。」
目前急診專科醫師人力缺口有多大?台灣急診醫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急診室主任方震中分析,過去近二十年共訓練出約一千五百名急診專科醫師,其中僅有約一千兩百名在線上服務,但全台有近一千八百名急診醫師人力需求,不足的六百人缺口,就由其他專科醫師輪值。
收入計算不公平 急診真的虧錢嗎?
危機三:被醫院管理階層視為「虧錢元凶」
「目前各醫院急診被說虧損,其實並不準確,因為計算收入方法有問題。」胡勝川分析,急診不能「損益平衡」的原因,在於只有檢傷分類的健保給付,是算在急診收入;但是急診專科醫師開給病人的檢驗、放射線和各式檢查等收入歸屬,卻都算在其他科別身上,這並不公平。
「一家醫學中心正常來說,有三到四成的住院病人,是透過急診進來的,才能有後續健保點數可賺,所以直接以帳面數字說急診虧錢,是有問題的。」朱顯光也強調,除了公立醫院如台大、榮總,其他財團法人醫院,都享有免稅優惠,有為民服務的公益責任。以林口長庚來看,去年有近二十億元盈餘,更不該以虧損為由,犧牲急診品質。
目前衛福部雖要求各醫院每年公開財報,但只是「大水庫」的概念,未將急診、門診分開計算,也因此所謂「急診虧損」,都是醫院單方面說法,無從證實。
四月底,衛福部公告「全民健康保險醫事服務機構提報財務報告辦法」修正草案,要求更細的明細。衛福部健保署醫管組劉林義科長表示,草案公告後,各醫學中心反彈聲浪很大,以至於原訂一七年年底上路的政策,有可能延遲。
對此,醫改會已發公文建議衛福部,應落實財報、切割清楚,才能正本清源,確認急診是虧損或賺錢。至於人手不足、轉診制度有待加強等問題,更是長庚急診風暴發生之際,各界應深度關切、改革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