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投資 股票 高股息 金融股 存股

台灣鯨豚種類世界第一 保育迫在眉睫

台灣鯨豚種類世界第一 保育迫在眉睫
鯨豚保育

王君瑭

話題人物

2019-10-25 10:45

​全世界的鯨豚種類約八十餘種,但是在台灣附近海域,就有超過三十多種,種類之豐富,是許多科學家一輩子都未曾見過的,可以說是真正的「台灣之光」。(鯨豚:包含鯨魚與海豚類通稱)

 

有錢不賺 他投入鯨豚研究二十餘年

 

「我岳父曾經暗示我,他願意資助我開獸醫院,比起研究鯨豚,獸醫要賺錢得多了。」

 

楊瑋誠苦笑了一下,他是台大獸醫系的副教授,也是台灣鯨豚協會的現任理事長。

 

「美國NASA曾經有一個海豚計畫,因為海豚擁有世界上最複雜的溝通方式,科學家認為,如果人類能夠嘗試理解海豚的語言,那麼或許未來就能破解外星語言。」

 

就是這樣的神祕感,讓楊瑋誠從大學開始便一頭栽進眾人都不看好的鯨豚研究中,直至今日,轉瞬已經二十餘年,「但研究就愈發現不足,漸漸的就走上了保育這條路,畢竟,不保育哪來鯨豚給你研究呢?」

 

海洋生態指標 鯨魚更是固碳神器

 

其實鯨豚不只神秘,更是海洋健康的指標物種,鯨豚種類與數量反映的是海洋的生產能量。

 

不僅如此,近期更有國際研究發現,鯨豚,尤其是體形大的鯨魚,能從大氣中捕獲大量的碳,每條大鯨平均可以保存33噸的二氧化碳,而一顆樹一年僅能吸收約12-20公斤左右的二氧化碳,且鯨魚死後沉入海底,能將這些碳存放將近數百年。

 

另外,鯨魚也對浮游植物的生長十分有利,這些浮游植物每年竟然可以捕獲約370億公噸的二氧化碳,並產生大氣中50%的氧氣,相當於1.7兆棵樹、或是四個亞馬遜森林,浮游植物越多,碳捕獲量就越多。

 

▲鯨豚是海洋生態健康與否的重要指標,對環境亦有幫助。

 

台灣 世界鯨豚地圖的守關者

 

「全世界的鯨豚種類約八十餘種,在台灣附近海域,就有超過三十多種,種類之豐富,是許多科學家一輩子都未曾見過的,而且不用跑到大老遠海中央,有些甚至出海幾百公尺就能發現。」

 

楊瑋誠表示,台灣是許多鯨豚研究的科學家夢寐以求的寶島,尤其在鯨豚的世界地圖中,台灣扮演了非常重要的監督與守護角色,若台灣沒有做好鯨豚保育,將對世界鯨豚的數量與生態產生嚴重衝擊。

 

我的工作 是提供最有力的證明

 

「尤其是中華白海豚這個物種,其實牠應該更名為台灣白海豚,因為台灣白海豚與香港或是中國的白海豚又有所差異,牠們是真正台灣獨一無二的物種,如果消失了,就真的滅絕在這世界上了。」

 

從楊瑋誠開始關注白海豚保育時的一百多條,至今只剩下約五十隻的數量,在國際上是屬於嚴重瀕危的物種,「當我第一次知道,有一個物種正在因為"我們"而滅絕,真的很震撼,那我們又怎麼能無動於衷呢?」但問起楊理事長,為什麼沒有成為走上街頭的保育家,他這樣回答….

 

「我之所以沒有成為所謂的『保育運動者』,是因為沒有證據,我們就不能證明、不能說服其他人說,這個物種正需要我們保護,我覺得我必須要為他們提供最有力的證據。」

 

▲第三屆亞洲哺乳類動物擱淺組織研討會,首次舉辦在台灣。

 

鯨豚在台灣面臨的威脅為何?

 

台灣的鯨豚其實面臨非常多的問題,除了非法漁業(近年來有逐漸改善)外,還有污染,我們六個直轄縣市的汙水處裡率竟然只有不到10%,這個意思就是說,有將近90%的汙水是直接排放近海裡,這些帶有細菌的汙水不但會造成鯨豚生病、甚至長腫瘤等等,但近年來,除了汙水,有個更大的問題那就是噪音。

 

一般的鯨豚自身還是有一定的免疫力,但鯨豚是一種非常倚賴聲音的物種,有時候我們認為"還好"的噪音,對牠們而言可能已經足以危害生命。


噪音對鯨豚造成最大的危險,除了行為上的改變之外,還會造成牠們的免疫力嚴重下降,那汙染再加上免疫下降,就成了滅絕的重大危機。

 

「以開發來說,雖然風機建設以污染來說相對比其他產業低很多,但噪音問題就非常嚴重,我聽過很多人會說『噪音只是短時間,噪音結束白海豚就會回來』,但其實這是非常錯誤的觀念。」

 

楊瑋誠解釋,很多人可能以為整個大海都是鯨豚的家,但其實並不完全如此,事實上只有特定一部分是鯨豚的獵食區、特定部分是鯨豚的社交區,尤其白海豚更是如此。

 

「台灣白海豚的獵食區域,是侷限在離岸三至五公里的範圍內,生存的區域是沿海岸的狹長地帶,牠們只能上下移動,卻無法向外跑,整個沿岸都在施工,對白海豚無疑是種巨大威脅。」

 

「我們只剩下五十隻白海豚,牠們沒有任何一隻,我是說『任何一隻』應該受到威脅。」

 

找到「開發」與「保育」的平衡點

 

那難道開發跟保育真的無法達到雙贏嗎?楊瑋誠說「一定是有的,因為這就是我做研究的目的。」

 

他以多年的研究成果向秤府提出建議,只要在白海豚的棲地內,分貝數低於140分貝,而在白海豚的棲地外,不超過160分貝,對鯨豚就不會造成生理上的嚴重傷害。

 

而台大海洋工程學系江茂雄教授也表示,現階段的風機建設前,廠商都有環評承諾,依照這樣的分貝音量限制,在1.5公里處也會設立鯨豚觀察員,「現在我們都會要求廠商要有減噪的工法,以前的單樁式噪音會比較大,套筒式的噪音會比較小,未來彰濱地區的風機會將會全面改用噪音較小的套筒式建置。」顯現政府展現出保育白海豚展現友善的誠意。

 

但楊瑋誠也表示,希望政府能在稽查執法上更加嚴謹,「台灣現在的問題是執法力度不夠,我們有沒有能力強力要求廠商兌現環評承諾,這才是我希望政府能展現魄力的重點。」

 

▲儘管政府釋出誠意,但如何保護珍貴的白海豚,還得端看政府的執法力度。

 

優缺點 端看政府如何執行

 

楊瑋誠也表示,其實風機建設還能為生態帶來其他好處:例如「魚礁效應」,風機的基樁可以讓更多的生物有附著的空間,並吸引魚群形成一個小生態圈,而風機機場對於漁船進出的限制,也會讓魚類的數量增加。

 

但他也明言「這些增加的魚類是不是白海豚的食物,有沒有助於白海豚的生存,這點是還需要觀察研究的。」

 

而江茂雄教授也提出,過去台灣對於海域的水文資料與海洋生態資料都了解不夠,但現在藉由風機建設前的探勘,讓政府與學者可以有機會獲取大量水文與生態的資訊,對於台灣以後的研究與相關海洋法律制定也是非常有幫助的。

 

「這些都是台灣的第一次,我們承認無法第一時間做到完美,但循序漸進,相關的法規和保育都會一步一步進行,這也是政府非常重要的工作與責任。」

 

楊瑋誠以中華鯨豚協會理事長身分也再次呼籲,每一項政策都有優缺點,他也肯定政府的努力,但是否能將問題傷害降到最低,並把優勢發揮到最大,仍是政府目前最需要努力的部分,「我們的速度還是有待加強,鯨豚和整個海洋生態沒辦法給我們太多的時間慢慢來。」

 

「我們有能力把事情做好,就不應該去做那不好的。」

 

開發後 才是最重要的關鍵

 

「在台灣,最重要的是建設當下,但在國外,最重要的卻是在建設之後的二十年。」

 

楊瑋誠說建設與生態的變化,在建設之後才是最重要的關鍵,他期待也希望透過本周刊呼籲政府,未來建設後的觀察一定要做好做滿,要從中學習,並將缺點作為下次建設時的警醒,這才是真正永續有用的建設。

 

「我們作為海島國家的居民,甚至是政府,卻仍有許多人對海洋生態不夠了解、保育觀念不夠,這是很可惜也很令人難過的事情。我們必須不斷不斷的向各個不同年齡層的人在宣導,我相信『海洋友善』甚至『鯨豚友善』的觀念在我們的下一代一定會出現的,因為有一群人默默的在為此付出」

 

「如果說每個人生下來都有一個責任,那我想我已經找到了,那就努力的做下去,即使明天就離開我也不後悔。」他用一生的時間去研究,提出有力的數據,成為鯨豚保育背後,那道最堅強的後盾。

延伸閱讀

澎湖「魚礁救援」有成 海洋生態美景再現

2019-10-15

一條鯨魚可抵幾千棵樹!專家告訴你:為什麼「鯨魚」是緩解氣候危機的天然神器

2019-10-07

每天爬23層樓高、忍受40度高溫 台灣第一位風機維修女技師「只希望台灣更好」! 

2019-08-15

保育海洋生態 與NGO合作授課

2018-08-29

全台唯一!離岸風機八成海底探測都靠它

2018-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