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006208 00900 00896 天氣 AI

路上找不到垃圾桶,大街小巷卻很乾淨...曾在政大讀MBA的上海人:台灣真是寶島,就是有件事我很不習慣

路上找不到垃圾桶,大街小巷卻很乾淨...曾在政大讀MBA的上海人:台灣真是寶島,就是有件事我很不習慣
圖片僅示意,非當事人

童小言

政治社會

shutterstock

2021-04-28 10:55

​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台灣朋友常說大陸朋友有狼性,至少MBA的同學覺得我腦門上刻著企圖心3個字。我雖然外在不強勢,甚至有點呆萌,但目的性強,知道自己要什麼,然後就去拿到,不廢話,不糾結。我大學畢業進的第一家公司的集團高管是這麼評價我的「你是我的朋友,也許不是最優秀的卻擁有很多能量並且知道自己要什麼,我認識你,而且我很自豪我認識你。」

 

說說我這上海人眼裡的台灣吧。好像來自由行的人都對台灣讚譽有加,來念書的人卻有種說不出的憂傷,且聽我娓娓道來。

 

從走近到走進,我一直用心觀察著台灣。既是旁觀者又身臨其中,以客觀體味它的內涵。我覺得上海是個30歲出頭、年輕有為的小伙子,而台灣則像一個將近50歲深刻且富有韻味的老男人。那山、那水、那絲絲入扣的文化底蘊,還有那群純樸善良、彬彬有禮的台灣居民……在一次電視台文化交流脫口秀欄目錄製中,我曾分別用一個詞形容上海和台灣給我的感受,上海是繁華,台灣是沉澱。

 

乍看上海的摩登、時髦、國際化讓很多喜愛闖蕩的年輕人流連忘返。快節奏的都市生活,讓很多人還來不及打招呼就已經轉身陌路,有時候只是想說聲謝謝,羞怯地說不出口,一回頭,已經忘記因何心存感恩。

 

我很喜歡一部分台灣人常說的「感恩」這兩個字,比感謝要厚重。其實台灣人是一直把謝謝掛在嘴邊的,常常一句話說完,總是以謝謝結尾,台灣人自己也常說台灣最美的風景就是人。

 

初到台灣會被古舊的外表欺騙。舊並不代表破爛,就像長者臉上的皺紋,反而是種閱歷。古舊是因為城市裡有好多年過半百,甚至超過百年的建築。別看這些建築年紀大,但體質好得很。台灣地震多,6、7級地震是常有的,但那些建築震前震後幾乎沒受影響。只是地震的時候,山上別去,怕山崩,畢竟山不是人建的,它有自然界的脾氣。不過哪怕發生了山崩,之後人們的作為就極大程度上體現了當地人的素質。在一些山崩易發地帶,那些山靠近山路的一邊都會被人用綠色的超級大網包起來,山的姿態還傲然可見,卻給了車輛、行人很大的保障。

 

整個台灣的面積大概6個上海那麼大,差不多1/3個浙江,但總人口和上海的常住人口差不多,甚至還少一些。台北有點像上海,是台灣的工商業中心,全台灣規模最大的公司、企業、銀行、商店都把總部設在這裡。但是沒有上海那麼發達,更確切地說他比較像上了年紀的上海,也是國際都市,但穩重很多。高雄是台灣南部的經濟及交通中心,有點像深圳。台中有點杭州的感覺,雲端漫步般愜意,很適合生活。

 

 

台灣面積不大,這裡北中南之間的感覺和大陸北中南之間的地域差別差不多。就像我們覺得出了上海就是去外地,他們也是如此。台北人沒什麼事兒一般不南下,南部的人一般也不愛北上,覺得台北人不夠熱情,稱台北人為「天龍國人。」台中人居住在中部,去高雄辦事,感覺像出了遠門,算出差。城市人們之間的陌生感不亞於廣州人去了北京,蘇州人去了昆明,西安人來了上海。

 

台北很熱鬧也非常便捷。除了101大樓,鮮有像上海那樣的摩天大樓。捷運四通八達,去很多景點甚至出站就到,幾乎不用走路。台灣人對於距離的概念和大陸人不同,比如問路,一開始有人回答:「哇,那很遠!」會讓我心裡一驚,可是真的走路,手機裡沒放完三首歌就到了。我想是因為台灣太小了,所以我們認為的近距離在他們眼中已經很遠了。 

 

相反的,台灣人來大陸,總是對我們口中說的「很近」感到困惑。例如有個朋友說他來上海的一次經歷,問人家○○地方怎麼走?得到回答:「噢,很近,沿著○○○路一直走就到了。」結果,那位台灣朋友走了半個小時,他不敢相信○○○路竟然是一條那麼長的路。 

 

在台北去哪裡都很方便,一下捷運就是淡水碼頭。它以前只是個傳統的小漁港、如今是擁有美輪美奐浮動碼頭的著名景點。在淡水老街,閒庭信步,手裡拿著老街的台灣美食,映襯落日余暉,簡直是活脫脫的一幅漁港風情。

 

延伸閱讀

「到中國工作就回不來了...」30歲台幹的辛酸:35歲到頂、辦公室裡都是20出頭,我的人生兩頭夾殺

2020-12-01

從「綠燈過馬路」看港台文化差異:香港人被馴化得很聽話,台灣人卻充滿危機意識

2020-09-18

紅燈轉綠燈的前2秒,機車就會衝出去!一個香港人的3年多觀察:台灣馬路上有4種階級

2020-08-21

在中國待了12年他感嘆:中國領先的,台灣應該追得上;台灣領先的,中國可能追不上

2020-03-11

金融操盤手:我飛回上海工作 街上空無一人 黃浦江一條船都沒有 像回到金融海嘯…他看到什麼機會?

2020-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