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房價 遺產稅 fed 00919 美元

不懂台灣選舉候選人的「學歷神話」...矢板明夫:我觀察台灣政治,發現台灣和日本有一個很大的不同

 不懂台灣選舉候選人的「學歷神話」...矢板明夫:我觀察台灣政治,發現台灣和日本有一個很大的不同
▲矢板明夫

八旗文化

政治社會

八旗文化提供

2023-04-14 14:00

從事國際報導的矢板明夫,其點評時政與國際社會議題的犀利與幽默,廣受讀者好評。因應台灣讀者對於日本的好奇,他常常在自己的臉書粉絲專頁上,結合日本和台灣的生活經驗,陸續介紹日本的政治、文化與風俗,一定程度上可說是起到了推動台日文化交流的作用。

本書收錄矢板的台日比較,一方面幫助台灣讀者理解日本的政治運作與社會文化,一方面也藉由日本人的視角反思台灣社會並提出獨特見解:

 

日本的黨首辯論火花四射,台灣呢?

 

賴清德副總統昨天(2022年12月22日)在三重展開了競選之旅,舉辦民進黨主席選舉的首場政見發表會,和黨員對話。九合一敗選後,民進黨內士氣低落,很多人希望新的黨主席可以帶來新的氣象。

 

民主政治的基礎是政黨政治。我觀察台灣政治,發現台灣和日本有一個很大的不同是,台灣的政黨,黨首之間沒有對話機制,基本上很少聽到黨首們辯論政策。這在我們看來很奇怪。朱立倫是國民黨目前的黨首(主席),到現在為止,朱立倫和蔡英文談過話嗎?朱立倫和民進黨新任主席賴清德也沒有。你們要不是選總統,一輩子不對話都沒關係。所以,很多時候,雙方對立的主軸不是政策,而是人身攻擊,實在令人遺憾。

 

日本每年在國會上都有1、2次黨首討論。就是各黨的黨首進行公開辯論,就很多政策各抒己見、火花四射,讓大眾能夠更瞭解各黨的主張、各項政策的利弊。英國也有這種機制。雖然其議會內閣制和台灣採取的總統制有所不同,但是,據我多年對政治的觀察,黨首就具體政策進行公開辯論,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日本的黨首辯論機制,大概是在2000年左右定下來的。安倍晉三前首相在8年8個月的任期內,進行了13次黨首辯論;小泉純一郎前首相在5年多任期內,進行了29次黨首辯論。日本黨首辯論的歷史上,有很多火花四射、非常精采的「名場面」,最著名的可能是2000年舉辦的第一次黨首辯論。

 

當時,在野的民主黨黨首鳩山由紀夫,問對手,也就是時任首相的自民黨總裁小淵惠三的第一句話是:「請問您今天早上吃了什麼?我吃的是披薩,是一個熱騰騰的披薩」。他藉此來諷刺小淵惠三。因為小淵的性格比較謹慎,講話比較無趣,被英美媒體嘲笑說他像「冷披薩」。小淵一本正經地回答說:「我吃的是和食的早餐。」

 

還有一次著名的辯論是2012年11月,作為在野黨黨首的安倍,和時任首相野田佳彥的辯論。當時兩人的辯論非常激烈。最後野田當場宣布,如果自民黨能夠答應削減國會議員人數的議案,就同意解散國會、進行改選。安倍答應了。後來選舉結果是,自民黨獲得大勝,從此開啟了安倍的長期執政。

 

野田和安倍的友誼也傳成了佳話,即便他們的政治理念相當不同。之前我也寫文章介紹過,安倍去世以後,野田在國會代表致追悼詞,內容非常真摯感人。

 

賴清德黨主席誕生之後,如果能和國民黨的朱立倫主席、民眾黨的柯文哲主席進行辯論的話,比如說,就台灣國防、外交等重要議題各抒己見,進行火花四射的討論,一定可以對台灣民眾理解政治、瞭解政策的利弊得失,以及推動台灣社會的前進產生積極的效果。

 

有讀者在臉書上留言給我說,覺得我的意見很難奏效,因為台灣不是一個正常化的國家跟民族。但我認為這不是根本的原因。

 

在日本,領導人有面對媒體和大眾說明的責任,但台灣沒有。所以我們很少看到朱立倫開記者會,蔡英文也不開記者會。發表國慶演說是自說自話,不是對外說明。在日本當首相,除了辯論,每天都要接受記者的質疑和詢問。要是不見的話,所有媒體全罵你。但是台灣的政治人物卻比較偷懶,故意迴避問題。

 

另外,這也和台灣的媒體生態不健康、缺乏合理的監督有關。台灣媒體分兩大類:我是親綠媒體,就假裝看不見民進黨的政策失誤;而親藍媒體只會批評蔡英文做的事情全是錯的。這種不健康的媒體文化其實來自綠營媒體。因為國民黨執政的時候,馬英九也全錯。某種意義上,這是媒體放棄了自己監督的責任。

延伸閱讀

同額競選突拋震撼彈 劉世芳退出2024高雄立委選舉,她說明是這個原因⋯

2023-04-11

遭控付她封口費,川普成美史上首位被起訴前總統!他回擊:這是最高級別政治迫害和選舉干預

2023-03-31

吳怡農拋震撼彈!「我不會投入這場選舉」,不選2024立委、不爭取不分區 下一步動向曝光

2023-03-18

倒數308天藍綠對決!2024總統、立委選舉中選會拍板1/13舉行,選務工作日程一次看

2023-03-10

自己走上前台、接受檢驗「簡單明快」…矢板明夫:賴清德參選黨主席,改善了台灣「扭捏」選舉文化

2022-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