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福部林靜儀次長最近因發言用詞,受到批評。林靜儀醫師是我中山醫學大學的學姐,多年來無論是在健康政策還是醫療同仁權益方面,她總是充滿熱心,對醫療界同仁提供無私的幫助。
特別是在新冠疫情期間,我與她就疫苗引入、急重症醫療資源分配、緊急醫療許可等議題進行過多次交流。她不僅在公共醫療事務上展現專業,總是願意坦率地分享她的經驗與實務做法,並提供寶貴的協助。
蘇一峰醫師與我曾在榮總共事,雖然在政治立場上或許有所不同,但在基層醫療推動與醫師權益維護上,我對他的大聲直言感到欽佩。當長輩詢問時,我也曾推薦他作為立法院健保公聽會的專家代表。
或許我們大家的政治立場不同,但對於醫療體系改革的關注是一致的。事實上,我們一定都認為急重症醫療資源短缺,已經無法再忽視,亟需根本性的改進。
長期以來,台灣健保以世界最少的GDP佔比,達到世界第一的高效能和低成本。隨著人口的老化,健保資源越來越多地投入在慢性病、癌症、新藥,甚至長期照護領域,急重症與兒童醫療卻呈現被邊緣化的趨勢。
為何醫院救人的醫護頻頻出走,診所、醫美等非必要醫療蓬勃發展?而大醫院結餘卻只有三到四毛,少有合理的安全空間與結餘?在資源分配上,我們是否認真面對這一問題?
▲救命的急診醫護生活沒有品質,還常常得碰上醫療糾紛,近來不少人出走到診所、醫美。
急重症醫療預算長年被邊緣化
以25歲以下兒童和青少年為例,雖然他們佔全國人口的近兩成,但健保住院支出僅佔4.9%,而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卻佔48%的健保支出。同樣的一筆錢,我們到底願意付多少,將多少分配給自己因急症、意外、創傷所需的那張病床與醫療服務,或是將更多資源投入到癌症治療這樣高昂的精準醫療?
當醫療專業及護理的薪水低於看護,抗生素比糖果便宜,救命的點滴與礦泉水價格相差無幾時,無論年齡、性別、教育程度、政治立場,我們都在分享同樣一份健保醫療支出。
儘管有百億的「健康台灣深耕計畫」要改善急重症醫院工作條件,卻卡在行政與立法之間。這些急重症醫療支出及為民眾創造價值的醫療人員,長年在預算分配上被道德綁架與邊緣化,這些人員正走在倒下與出走的路上。
在這樣的背景下,健保支出決策的過程是否應該回歸到更廣泛的公民參與中?目前,健保資源的分配主要由政府官員、醫療專家、醫院管理者、政黨與媒體所決定。然而,這些精英決策真的符合全民的需求嗎?
▲台灣急診醫護人員工時長、壓力大,病護比遠高於其他國家。
當預算有限時,該優先保障誰的權益?
過去健保改革的討論,許多最終都陷入政黨對立、意識形態爭議,甚至受到特定利益團體的影響,未能真正回應基層醫療的困境。你家的醫療、教育、交通、安養支出分配是由老師、醫師、社工來決定的嗎?
與其讓少數精英團體主導決策,為何不讓更多公民參與其中?作為一個民主社會,臺灣是否可以透過公民審議機制,讓全民參與健保資源的優先順序討論?
例如,是否可健保支出,可以通過公民審議來決定資源分配的比例?這樣的機制能夠讓決策更貼近人民的需求,而不僅僅是由少數人做出最終決策。
隨著健保財務壓力逐年增大,資源的取捨已經勢在必行。當健保預算有限時,我們該優先保障急重症病人,還是慢性病患者與長期照護需求?應該投入更多資源到兒童醫療,還是癌症治療?
這些問題最終指向一個核心問題——我們願意將健保資源花在哪裡?這不僅是政府的責任,而是不分黨派、年齡、收入、職業的全民必須共同面對的抉擇。
延伸閱讀:加護病房滿床「有背景也進不去」?護理師連上13小時嘆用生命在跑…為何急診壅塞如此嚴重「原因曝光」
以上言論為作者投書原文,不代表本刊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