削弱台灣對美國承諾的信心,只會使區域更不穩定,並削弱美國的戰略可信度。與其對台灣的言辭施壓,華府應加強對台嚇阻態勢的支持。
克里斯多福・齊維斯(Christopher Chivvis)與史蒂芬・沃海姆(Stephen Wertheim)在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2024年5月1日《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發表的專欄〈川普應節制台灣〉,對台海權力動態的演變提出了一種根本性錯誤的詮釋。
他們將賴清德總統的行動描繪為邁向台獨的「切香腸式」推進,不僅曲解了台灣的防禦性立場,也有可能落入一種危險的「歸罪受害者」邏輯。這種說法掩蓋了區域不穩定的根本原因,也就是中國日益增強的好戰行為與軍事擴張主義。
賴清德將中國定義為「境外敵對勢力」,並列舉17項積極作為以防範中國滲透,這些都是針對具體且日益嚴重的威脅所做的務實回應。將賴的政策描述為政治升高或挑釁行為,根本誤解了台灣這個充滿活力的民主國家所面對的戰略現實。
相比之下,「切香腸式」的策略更貼切地用於形容中國自身漸進且經常不透明的戰術,包括在南海將人工島軍事化、對澳洲、立陶宛、與南韓進行經濟脅迫、持續對美國與歐洲國家進行網路入侵、以及對台灣、日本、與印度進行挑釁性軍事行動。
解放軍意欲將軍事恫嚇常態化
中國升級行為的最明顯例證,就是其對台海中線的侵犯。這條默契邊界在過去60多年一直是台海穩定的不成文慣例。根據台灣國防部的統計,中國解放軍在2022年與2023年均跨越中線超過1,700次。
而到了2024年,這一數字激增至超過3,000架次,並伴隨超過110顆偵察氣球侵入台灣領空。同時中國海軍艦艇在周邊水域進行越來越頻繁的巡弋,侵蝕海上現狀。這些行為反映出一種灰色地帶脅迫的刻意策略,旨在重塑作戰環境並將軍事恫嚇常態化。
美國姑息不能保證和平與穩定
這種具侵略性的態勢不僅限於台海。中國的軍事脅迫也發生在西太平洋的其它地區,解放軍軍機在那裡騷擾美國、日本、與南韓的軍隊,也蔓延至南海,中國海警與海上民兵單位衝撞菲律賓船隻,騷擾越南漁民與石油作業。
在這更廣泛的脈絡下,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多次明言他有意吞併台灣。因此,齊維斯與沃海姆主張解除緊張的責任應由台灣承擔,就如同在柏林危機期間期待盟軍減少空運,或要求烏克蘭避免激怒俄羅斯一樣荒謬。
在這樣的前提下,兩位作者建議美國應對台灣施壓,讓其降低言辭強度。這等同於姑息。
我們都知道,對威權政權的姑息從未帶來和平與穩定。正如當年應法等國坐視捷克斯洛伐克被并吞助長了希特勒一樣,今天西方國家若不能堅定支持台灣,將鼓勵習近平乘虛而入。
作為一個面臨生存威脅的民主國家,台灣必不僅須透過武裝,也應透過政治訊號表達決心。賴清德的言辭正好達成這兩個目的:它強化內部團結,同時對盟友與敵人傳遞戰略清晰訊號。
兩位美國學者把賴清德的主張,與小布希政府打壓陳水扁總統的態度相比,也忽略了過去25年間中國軍力大幅提升的事實。
回歸一中 只換來更多戰狼外交
1997年,美國前眾議院議長紐特・金瑞契(Newt Gingrich)訪問台灣前曾表示,儘管美國承認「一個中國」政策,但中國若試圖以武力奪取台灣,美國將做出軍事回應。北京對金瑞契訪台的反應相當克制,未有軍事或外交報復。
相比之下,2022年南希・裴洛西(Nancy Pelosi)議長訪台時,中國展開前所未有的軍演,模擬封鎖與飛彈打擊。從1997到2022年間變化的不是台灣的行為,而是中國的經濟影響力與顯著提升的軍事能力。
這些轉變讓中國共產黨變得更加大膽,更不遵守國際規範。此外兩位作者認為台灣回到某種「虛構但便利」的「一中原則」,中國就會停止恫嚇,這種觀點過於天真。
台灣前總統馬英九從2008年到2016年間正是奉行這樣的立場。在他任內,台灣的國防預算下降,關鍵的軍工研發機構,如中山科學研究院的預算遭削減、員額也縮編。借由服貿,台灣在經濟上也更加靠攏中國。
但馬英九的妥協策略並未安撫北京。相反地,中國利用這段時間加速軍備擴張,並在外交上進一步孤立台灣。事實證明,台灣單方面釋出善意只換來更多的「戰狼外交」。
若馬英九所屬的親中政黨——中國國民黨重新執政,並接受中共版本的「一中原則」,北京是否會放棄脅迫?實證資料顯示:不會。
中國的修正主義野心遠不止於台灣,還擴及與印度、日本和多個東南亞國家,主動挑起的的領土爭端。此外,中國也認為美國在菲律賓的軍事部署具有挑釁意味。
因此根本問題不在於台灣的自信,而在於中國根植於集權主義與民族主義的擴張主義,並受到其迅速現代化的軍力支撐。
美不應以穩定之名限制台灣
在這樣的戰略背景下,兩位作者所提倡的美中公開互相保證,更顯得問題重重。建議美國「除非雙方同意,否則不得支持台灣獨立」實際上等同賦予北京對台灣前途的否決權。這樣的表述恐向其他民主國家傳遞一種訊息:他們的主權可以在壓力下被交易與犧牲。
同樣地,呼籲恢復兩岸對話也忽略了是北京單方面中斷對話,並設下與民主原則不符的前提條件。所謂的「九二共識」本身就是一個虛假曖昧且政治性建構,乃是國民黨與共產黨合作捏造出來的產物,從未獲得雙方正式承認。
這種認為台灣只要說出「正確咒語」就能重新開啟談判的想法,根本不切實際。而在軍事脅迫的陰影下,不可能有建設性的對話,也不會有持久的和平。
此外,美國當前對台政策本身也存在內在矛盾。一方面提供軍備,另一方面又堅持「戰略模糊」。這種模糊政策既無法嚇阻北京,也難以安撫台北。
鑑於台灣對區域穩定與全球供應鏈(尤其是半導體與人工智慧)的核心地位,美國必須超越權衡態度。它應該讓台灣從有利位置進行溝通,而不是以穩定之名限制其行動。
美國應表態對台動武的嚴重後果
削弱台灣對美國承諾的信心,只會使區域更不穩定,並削弱美國的戰略可信度。與其對台灣的言辭施壓,華府應加強對台嚇阻態勢的支持。
一套連貫且有原則的美國政策,應清楚表明:任何對台動武都將遭遇嚴重後果,並重申台灣擁有自我防衛與參與國際社會的權利,正如國務卿馬可・魯比歐(Marco Rubio)所闡明的一樣。
總之,問題不在於賴清德對北京的强力回應,而在於華府在概念上模糊與戰略上遲疑。
川普政府必須批判性地重新檢視其所承繼的、過時的「一中政策」,該政策早已無法反映印太區域的地緣政治或價值現實。美國不該對台灣施壓使其退讓,而應認識台灣作為民主盟友與科技樞紐的固有價值,堅定對抗威權脅迫。
和平來自決心,而非姑息。
原文刊登於2025年5月31日台灣英文新聞:Trump needs to rein in appeasement not Taiwan
延伸閱讀:台海局勢危殆?經濟學人「3變數恐讓美放棄台灣」…沈伯洋:川普、習近平這點不同「決策沒這麼容易猜」
作者簡介_廖宏祥
在美國的國防與航太工業工作36年,曾任麥道航太駐台代表、台綜院戰略所研究員、戰爭學院榮譽講座;領域跨國防與航太科技、軍事與戰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