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工是台灣長久問題,但今年急診室醫護人員出走潮,讓人驚覺缺工的嚴峻程度,已經從服務業、建築業、農牧業一路蔓延到醫護人力;尤其醫院人力吃緊,導致病患得不到好照護,更讓人覺得事情大條了。
各行各業導致缺工的原因殊途同歸,背後都潛藏著工時長、薪資與付出不成正比的老問題。
台灣正邁進超高齡社會,本地人力的供給只會逐漸變少不會多,不想辦法開源,未來恐怕只會更加左支右絀。
開源不外乎幾種,一是引進國外人力,二是高年級重返職場。
這次封面報導發現,台灣即使想引進外國人才,既有職場條件,與同樣積極攬才的鄰國相比,顯得競爭力不足,就算開放了,人也不見得想來。主管機關對於開放外國人力的政策,態度審慎,以本地優先,而來自勞方「擔心工作機會被搶走」的壓力,也阻礙開放。
至於鼓勵高年級重返職場,現有職場的吸引力、友善度也乏善可陳,創造或思考如何在既有的工作中,勇於給高年級機會,是企業主與政府都值得思考的方向。
幸好,我們也看見有企業主大膽改變工時為周休三日,或是透過紅利、加給等誘因提高員工收入,思考如何讓員工樂在工作,提高生產力,達到企業成長的雙贏。
新一代的台灣人才,從吃苦當作吃補,不計較工時的血汗工作樣貌,已逐漸過渡到重視工作與生活平衡的狀態,當世界已經轉變,業主、政府也要與時俱進,不換腦袋,缺工無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