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多久沒捲起袖子捐血了?台灣血液基金會推動自願無償捐血逾半世紀,將利他精神擴散成社會運動,作為國內唯一捐供血機構,從源頭同步落實血液安全管理。迎戰少子化與超高齡化雙衝擊,基金會多管齊下全面點燃年輕世代捐血熱潮,拍攝微電影《疫情下的溫暖》、出版《小大人的血液課》引起社會共鳴,六度奪得國家生技醫療品質獎,貫徹永續使命打造幸福企業,今年延攬醫衛行政專家王宗曦任執行長,以創新策略延續捐血文化。
「我不認識你,但是我謝謝你」打動人心的廣告詞,激發台灣排名世界第一的捐血率,讓甫加入台灣血液基金會擔任執行長的王宗曦特別有感。身為婦產科醫師,不論是在醫療第一線或轉任醫衛行政公職,王宗曦的工作都與血液息息相關。
「我曾在手術檯上遇產婦產後大出血,患者昏迷前最後一句話是『醫師救我』,緊急輸血、手術和死神拔河,之後轉任衛生福利部醫事司,歷經高雄氣爆、台南維冠大樓倒塌、花蓮 403 大地震等重大災難,都必須啟動血液應變調度。」臨床與行政工作都讓王宗曦深刻體會血液無可取代的重要性,加上血品皆有效期限制,如何與捐血人建立夥伴關係,維持穩定捐供血,成台灣血液基金會的重要使命。
為確保常態性募血七日以上安全庫存量,台灣血液基金會官網每日更新血液庫存量,喚起國人捐血意願;但王宗曦觀察,每逢農曆春節長假或颱風、寒流等,都可能影響國人捐血積極度,造成急缺狀況。
《疫情下的溫暖》奪雙獎
社會溝通引共鳴
除了短期變數外,勢不可擋的少子化與超高齡化趨勢,也為血液供需平衡埋下隱憂。根據統計,去年二十歲以下的捐血人數僅占六‧五%,捐血人次更首度跌破十%,台灣今年正式邁入超高齡化社會,慢性病與住院手術需求增加,勢必推升用血量。王宗曦表示,當捐血人年齡漸漸增長趨近捐血年齡上限,又碰上年輕血源同步減少,未來血源供應恐拉警報。為此,衛福部也預告將修正捐血標準,放寬年紀上下限。
為募集更多熱血,台灣血液基金會多管齊下強化對國人的溝通力道。將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突破困難募血的點滴拍攝紀錄片「疫情下的溫暖」,突破疫情造成的人際疏離,每一位不離不棄的捐血人與勇敢醫護人員撐起這股善的循環,袋袋熱血幫助病人延續生命,獲第八屆金鵰微電影展銅獎與網路人氣雙獎。
《小大人的血液課》透過深入淺出的圖文科普,帶領學童認識血液重要性,繼前年獲 Openbook 閱讀誌年度好書獎後,去年再奪台北市醫師公會好書獎與 Openbook 閱讀誌「SDGs 台灣議題書單一〇〇本」選書,成功將捐血救人觀念向下扎根。本書議題也符合聯合國推動 SDGs 第三項良好健康與福祉範疇,近期再獲永續議題百大選書肯定,基金會也贈予全台七三六所國中與近二百座圖書館,全方位推廣捐血教育。
利他精神促自願無償捐血
最大化共好效益
「台灣走過血牛時代,在前輩同仁奔走下,成功推動自願無償捐血,努力勸募血液、平衡捐供血,促成台灣血液事業的永續發展。」王宗曦強調,捐血救人是利他精神的社會運動,每一位員工與捐血人都是最佳代言人,戮力將共好發揮最大效益。基金會將二○二二年訂為永續元年,首度發行永續報告書,參與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台灣企業永續獎」評比,獲「政府及 NGO 組第二類」銀獎,去年再次發行並參加評比,更上一層樓獲金獎,另獲「二○二四幸福企業」金獎與協助全民防衛動員準備事務民間有功單位多項肯定。
為提升供血品質,台灣血液基金會自二○一三年起對捐入血液的常規檢驗中全面實施病毒核酸擴大檢驗,保障輸血安全,並以「捐血者篩檢病毒核酸檢驗實驗十年成效」為題,通過 SNQ 國家品質標章認證,並六度獲得國家生技醫療品質獎,針對高次數捐血人,另提供腹部超音波檢查、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與糖化血色素三項檢查,助捐血人自我健康照護。
王宗曦分享韓劇《外傷重症中心》朱智勛飾演的天才外科醫師,不論開場或結尾,面對患者手術範圍過大、未能即時輸血,依然有神仙難救的驚險時刻。加入台灣血液基金會,王宗曦盼透過開源節流雙管齊下,號召更多熱心捐血人,將捐血行動意識深入校園,需求端則與台灣輸血學會合作,於醫院推動病人用血管理,讓台灣熱血邁向永續。
台灣血液基金會執行長王宗曦在婦產科臨床與30年醫衛行政工作中,深刻體會血液穩定供應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