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鋼鐵股 富邦金 開發金 鴻海 升息

全台灣3縣市熱到發紅!上飆38度極端高溫出門像「煎肉」 躲室內沒事?1類人宅在家也會中暑

全台灣3縣市熱到發紅!上飆38度極端高溫出門像「煎肉」 躲室內沒事?1類人宅在家也會中暑

林依榕整理

生活消費

shutterstock

2023-07-08 15:30

全台今天太平洋高壓勢力仍強,加上西南風帶來暖空氣,各地區持續晴朗炎熱,中央氣象局發布警報,尤其基隆市、台北市、新北市不僅有38度以上「極端高溫」的機率,高溫警示燈號也亮起了紅燈。不過這樣炙熱氣候,到了下週一水氣漸增,各地高溫有望略降。

除了台北市,其他地區也有出現36度以上高溫的機率,想待在家避暑也要留意,如果沒有適時保持涼爽、補充水分,也可能會出現「室內中暑」的症狀。

 

中央氣象局表示,今太平洋高壓勢力仍強,加上西南風帶來暖空氣,各地區持續晴朗炎熱,高溫普遍可達35、36度以上,特別是北北基地區、南部近山區及花東地區有37度以上高溫發生的機率,台北盆地及花蓮縱谷內有可能出現局部38度的極端高溫,東南部仍有機會出現焚風。

 

從氣象局發布的高溫警報圖中可看出,基隆市、台北市、新北市已亮起了「極端高溫」的紅色燈號,有連續出現38度極端高溫的機率,屏東縣、花蓮縣地區為橙色燈號,有38度極端高溫出現的機率。

 

 

桃園市、新竹縣、苗栗縣、臺中市、彰化縣、雲林縣、嘉義市、臺南市、高雄市、臺東縣地區為橙色燈號,有連續出現36度高溫的機率,請加強注意。南投縣、嘉義縣、宜蘭縣地區為黃色燈號,請民眾注意

 

氣象局提醒,中午前後紫外線指數可達過量至危險級,盡量避免戶外活動,外出活動務必要做好防曬措施並多補充水分、慎防熱傷害。今天降雨不多,只有山區午後有零星短暫雷陣雨。

 

何時天氣才不那麼熱?氣象局說明,下週一(7/10)各地為多雲到晴,午後西半部地區及其他山區有局部短暫雷陣雨。下週二起,東南部地區及恆春半島有局部短暫陣雨,其他地區為多雲到晴,午後西半部地區及其他山區有局部短暫雷陣雨。

 

在室內也會中暑!1類人要特別注意

 

 

太過炎熱的天氣,多數人會選擇在家吹冷氣避暑,不過長輩們要當心,國健署署長吳昭軍表示,由於長輩比較難適應突然的溫度變化,若喝水量少、服用影響出汗的處方用藥,容易有熱傷害。

 

根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就醫資料顯示,截至今年6/30,65歲以上族群因熱傷害就診累計已達166人次,約為去年同期就醫人次1.2倍。吳昭軍表示,一定要定時定量喝水,千萬別等口渴才喝。

 

氣象局也提醒,進入室內,採取人體或環境降溫的方法,如搧風或利用冰袋降溫等。關懷並妥善安置老人、小孩、慢性病人、肥胖、服用藥物、弱勢族群、戶外工作或運動者,遠離高溫環境。

 

如果是因地形影響,背風側小區域可能產生焚風或類似焚風的效應,可架設防風設施或噴水、灌水降溫,防範農損。

 

延伸閱讀:
酷暑搭大眾運輸真的快臭暈!狐臭不只在腋下...4部位也很「嗆鼻」 40%台人多汗症:6習慣讓味更濃

 

天啊!有夠熱 室內消暑3招大公開

 

國民健康署曾提供室內消暑方法:

 

保持通風涼爽 冷氣設定26~27度最適宜

 

待在室內除了穿著輕便、淺色、寬鬆的衣服,盡可能維持空間涼爽、通風,加裝窗簾避免陽光的直射來達到降溫的效果,冷氣溫度維持在26~27度,避免室內外溫差過大導致身體不適。

 

冰水可以喝 但別一下太大量

 

夏天流汗體內水分蒸發的更快,隨時補充大量水分,不可等到口渴才補充水分。適量的冰水確實可以替燥熱的身體降溫,但是千萬別一下灌入大量太過冰冷的水,有可能抑制腸胃蠕動、傷及食道甚至是引起高血壓復發。

 

要注意的是,在身體缺水的時候也不要補充含酒精及大量糖份的飲料,這樣反而會適得其反,身體會流失更多的水分。

 

用吃的也可以消暑 小心補充太多熱量

 

冰淇淋、剉冰這些都是消暑聖品,不過這些冰品空有熱量、吃了也很傷身,如果想要靠食物健康降溫,可以吃點天然的愛玉、仙草、綠豆湯,或是泡麥茶、薄荷、菊花等茶飲,但要注意的是,就算是健康食物、飲品,若添加過多的糖也是會胖的喔!

延伸閱讀

3萬元「房貸補貼」要入帳了!首波25萬戶「這時間」撥款 第一批名單有你嗎?小心漏做1事「視同放棄」

2023-07-11

旅行社訂錯機票「24人困印度」、回不來被迫多請假 領隊還提1要求眾人全怒!賠償方案出爐

2023-07-07

國泰證券APP出包!盤中65分鐘「不能買賣」...股民無法停損虧慘 國泰致歉曝原因、金管會要查

2023-07-05

水蜜桃剝皮常弄得皮破肉爛嗎?農糧署「30秒完美去皮」 想連皮吃?2步驟讓絨毛清潔溜溜

2023-07-05

半夜規模6.1地震「3原因」讓雙北晃爆 403餘震不斷什麼時候才會停?氣象署凌晨開記者會說明

2024-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