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輩流傳下來的綠豆椪、塩梅糕等台式糕餅,蘊藏寶島糕餅文化的歷史,與上一代做生意的人情溫度。
吃一口糕、回味一份記憶和感情,老派滋味復古藏心意。
跟著田調好手
打開糕餅風土誌
「我不會做糕餅,但我以研究和說故事的方式,填補了許多糕餅師傅無法表達的文化意涵。」糕餅文化研究專家張尊禎說道,語氣中透著對糕餅文化的熱愛。
她對蛋黃酥情有獨鍾,坦言雖然市面上常見真空包裝、方便食用又衛生的糕餅,但裸餅更能喚起她的食欲。她的孩子也在糕餅的滋養下長大,如今早已能記住什麼節慶要吃什麼餅。
身為出版人的她,曾在製作《台灣老字號》一書時,發現書中三十二家老店中,竟有九家是糕餅店。這個有趣的發現讓她開始追問:台灣的糕餅有什麼獨特性?它是否能成為台灣文化輸出的載體?
帶著這份好奇心,她在就讀台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時,以《台灣老餅鋪與傳統餅食研究》為題撰寫論文,開啟台灣糕餅研究之路。她將多年的田野調查結晶,化為著作《我的幸福糕餅鋪 台味點心50選》與更多人分享,並藉此推廣「餅道」:細細品味糕餅、舌尖上的美味、文化縮影,以及台灣人情的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