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周刊編按:台灣東部海域周三(6/11)日晚間約19時發生規模6.4地震,深度30.9公里,屬於淺層地震,全台有感。周四(6/12)凌晨0點1分附近又發生芮氏規模5.0地震。
對此,中央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主任吳健富表示,深夜的地震屬於稍早規模6.4地震的餘震,未來3天內周邊區域仍需注意規模5到5.5的地震。
吳健富指出,這次地震主要原因是菲律賓海板塊、歐亞板塊交界處碰撞,屬於東部地震帶,過去該地區有很多規模5以上地震,深度蠻淺的,對於台灣靠近震央的地區都蠻有感受,不過後續餘震通常不會太多,「預估3天以內,要注意規模5到5.5的餘震」。
11日晚間19時許,台灣東部海域發生規模6.4地震,12日凌晨0時出現規模5.0餘震。對此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主任吳健富示警,未來3天內有機率出現規模5.5以上餘震。但前氣象局地震中心主任郭鎧紋表示,根據過去數據統計,未來1個月台灣恐會出現另起規模6以上地震。
郭鎧紋指出,11日晚間6.4地震,威力約2顆原子彈,發生主因為菲律賓海板塊隱沒到歐亞大陸板塊導致。他表示根據自己研究統計,台灣過去1萬天內,發生了100次規模6以上地震,平均下來100天1次。
▲翻攝中央氣象署網站。
昨晚地震威力約2顆原子彈
郭鎧紋說,換算下來,未來1個月內,有30%機率發生另一起規模6以上地震,70%機率在100天內。而距離上次1月21日嘉義大埔規模6.4地震已經過141天,比平均值多出41天,但這多出來的天數是需要補回來的,代表下次規模6以上地震間距會縮短。
郭鎧紋表示,他說的與吳健富主任說的並非一回事,吳主任說的是餘震,而他講的則是另一起規模6地震,台灣2起規模6地震發生的間距,有30%的機率,都是小於一個月的。
※本文授權自中時新聞網,原文見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