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鋼鐵股 富邦金 開發金 鴻海 升息

從竹科模式創造全民數位優勢 P.78

從竹科模式創造全民數位優勢 P.78

台灣最近似乎很慘,天災人禍的壞消息一大堆,對任何產業來說,要馬上改善整個大環境很難,還不如先設計一個封閉的實驗特區,就像新竹科學園區的成功模式一樣,很快就能加快企業的發展腳步。

新竹科學園區的成功是最好的例子,現在不僅國內各縣市,都想師法成立不同主題的科學園區,甚至就連東南亞鄰國都會來台取經,的確是學習創造全民數位優勢的最佳典範。

竹科在成立之初,就是鎖定外銷導向的特區,因為當時要瞬間改變,進出口租稅等繁文縟節太麻煩,但是又不能放棄競爭優勢,還是能在當時不夠開放的時空背景之中,以特別保護區的方式經營,全力克服各項法律限制,提供進駐廠商各項租稅的優惠誘因,才能創造出現在的繁榮景象。

竹科的成功經驗,讓大家會去懷念李國鼎,但是我們也在找尋,下一個李國鼎究竟在哪裡?能夠有魄力地跨越政府各部會,共同克服法律上的種種限制。

但是遺憾的是,現在除了竹科之外,像是南港新成立的軟體園區,很多科學園區的周邊配套,就沒有竹科來得完整,連優質的辦公和生活圈都還無法創造,更不要說創造外匯收入了。

要建立台灣本土的數位優勢,首先要去思考一個問題,過去台灣的電子業都靠外銷,自己本國人都不用,台灣所扮演的角色,都是在幫助國際公司,沒有屬於自己、足夠的深度應用。

憑良心說,要解決國際間的數位落差,台灣所扮演的本來就是一個小角色,根本不需要想得那麼偉大,反言之,先解決島內落差才是當務之急,也就是善用數位科技,提升台灣本島的人民生活品質。

一直以來,台灣人有錢卻沒有好的品質生活,科技發展都忙著用來外銷、賺外匯,自己苦一點就算了,以致國內善用科技的程度不夠,對人民的生活品質更欠缺提升的助益,光是一個土石流就害得許多災民家破人亡。

然而現在台灣人的口袋,不再像過去那麼豐盈飽滿,舉個例子來講,交通過去被罵得半死,現在交通順暢,但是排班計程車卻從台北車站一直排到忠孝東路上頭,等不到生意,運將們恐怕還比較嚮往過去塞車的日子,

要讓台灣島變得可愛,就要有足夠的配套措施,想想看,台灣有多少的自然資源,可是卻沒有太多的外國人來台灣觀光,主要就是我們沒有善用科技、提供服務,讓國際的商務人士或是遊客,能夠體會到台灣政府的貼心服務。

要建立台灣自己的數位優勢,除了生產研發,更要靠內需市場不斷去測試、使用。

舉凡像數位簽章、電子憑證的 e 化動作, 如果馬上要付諸全島,茲事體大,可能會出現執行面上的困難, 這時就不妨以示範商圈的概念來做試行, 像是國民IC 卡就可以先在澎湖、金馬等特定地點試行,就是複製竹科的成功模式, 以科技來解決法令上的衝突。


或許有人會擔心,電腦化如果出錯怎麼辦?

就像不管是在線上購物或是在實體商店瞎拚,永遠都會有被盜刷的風險,但是難道因為這樣,一般人就不應該使用電子貨幣和塑膠貨幣了嗎?當然不是,政府要有允許錯誤的度量,如果永遠不去做,永遠都不可能成功。

這也像做生意一定會有合理呆帳的問題一樣,但是假設生意規模增加一倍,會額外增加五元呆帳的損失,但是利潤卻可以額外成長二十元,總結下來還是多賺了十五元,你會不會為了省區區五元,而甘願放棄賺二十元的機會?

只要帶來的便利大於障礙,就應該去冒險,不管對企業還是政府都是,只要不要出現讓組織承受不了的大問題,能達到﹁大對小錯﹂就可以了,政府以往都是以少做少錯的觀念在做事,現在如果連嘗試的勇氣都沒有,是絕對不會進步的。

就像幾年前,我發現美國的大型超市,由於結帳的時候物品又多又雜,刷讀條碼的動作變得很浪費時間,所以某些店家就設計出發給顧客一張紙,讓顧客自己把採購品項的條碼貼在上面,結帳時只要出示貼滿條碼的單子就好了,不過有些人可能想,反正不會檢查,那我偷藏幾樣商品的條碼也神不知鬼不覺,但是店東卻不想為了防弊,看到的是正面的好處,因為為客戶帶來了便利性,如果能夠帶來更多的客戶與營收,好處絕對是大於可能的風險的。

如果還是擔心,公辦民營的 BOT 政策, 就是最好的補救之道,民間廠商做得好就繼續,做不好就換人。

像是違規拖吊業在過去公辦時代,多拖一台或少拖一台根本沒有差別,效率自然不彰,而開車族也因為被拖吊的機會不大,自然就比較會有投機取巧的心理,隨意違規亂停車。但是改為民間業者接手後,現在很少人還敢﹁以身試法﹂,久而久之,出現良好的循環,現在很少人膽敢把車子停在消防栓或紅線區,因為大概不到半小時車子就被拖走了。

透過政府公權力的介入,可以讓消費者感到安心,政府也可以用特區概念來降低實驗風險,像我常常覺得很嘔,我們總是在說國外的科技有多棒,其實台灣也可以,只是我們沒有開始應用、開始測試,自然也無法推出領先的終端技術和成績。

電腦秀逗、作業疏失的風險一定會有,日本 NTT DoCoMo 搶在全世界的前頭測試3G,雖然試用初期消費者抱怨連連,但是不試就不會知道問題在哪裡,可貴的在於用錢也買不到的先行經驗,這些也是為未來的創新與專利的取得爭取寶貴的優勢,而這才是真正知識經濟的精髓。

再解釋為什麼台灣一定要深度應用?因為只要擁有實際操作的相關經驗,對取得商機就等於有了背書和保證,反過來說,如果相關的應用經驗不足,在和別人競爭時,就不容易凸顯出來。

不久前政府電腦彩券的標案,雖然主導搶標的都是國內廠商,但是參與競標的背後技術能力,或多或少都還是得靠國外廠商支援,每個競標團隊的背後都有一個外商公司,這樣最大經濟價值還是以外匯支出到國外了。

但是要如何讓數位優勢,不像是單純在﹁打高空﹂的發言論調,就得要建立優質的示範生活圈,北中南部都可以各找一個據點試辦看看,以民眾的食衣住行育樂為基本出發點,包含了創新的內需導向、生活便利性導向、數位科技導向、︵有線和無線︶網路導向等特性的環境。

舉幾個更通俗的例子,像是台北縣淡水的漁人碼頭、宜蘭的國際童玩節、中正紀念堂的台北燈會、台南鹽水的蜂炮等等,正是各地方善用其特色介紹,創造出屬於自己獨特優勢的代表,就和竹科靠著半導體的研發和代工優勢,享譽全球的狀況一樣。

另外,我覺得在台北市有一個很有發展機會的世貿商圈,有條件變成一個金融活動的重鎮,只不過在精緻化和有效化之外,還要強化商圈本身的方便性,讓國際友人在這個區域裡活動,能夠感受到自在舒適。

說到底,要建立台灣全民的數位優勢,政府一定要跳出來,成為最大的內容提供者,因為很多資源都掌握在政府手上,那不是民間小老百姓們可以個人成就的,像是精密的氣象訊息、及時交通路況的查詢、地理資訊系統的整理,都得仰賴公權力的介入,才能達到最大的功效。

過去台灣的第一優先,是建築在製造能力上,從小到大的各式 IT 產品,台灣廠商都有能力生產,只不過幾十年下來,放眼世界,最強的還是停留在製造能力上,可惜最大的錢,都是被國際大廠賺走了。

或許一千個創意只能有一個會成功,但是如果我們還在觀望,還在等全世界的腳步,那麼只能﹁逐水草而居﹂,繼續外移到對岸去,那麼﹁想到低價生產就想到台灣﹂的日子就還不會過去。
延伸閱讀
讓笑容洋溢在亞洲最美的友善城市 - 花蓮
讓笑容洋溢在亞洲最美的友善城市 - 花蓮

2017-08-30

阿爾卑斯山下的綠寶石   斯洛維尼亞   Slovenia
阿爾卑斯山下的綠寶石 斯洛維尼亞 Slovenia

2017-10-12

賞遊台北舊城魅力
賞遊台北舊城魅力

2017-10-17

跟孩子一起翻越阿爾卑斯山
跟孩子一起翻越阿爾卑斯山

2015-01-24

來桃園地景藝術節 探索秘境之美
來桃園地景藝術節 探索秘境之美

2017-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