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歲的生日,我收到老師傳來的幾份禮物,小朋友寫下上寫作課的感想。其中有一句話是:「我竟然做到了,如今的我已經是在台上光榮領獎的人!」
他在三個月的時間內寫了至少20篇以上的文章,而且是要老師或志工認可的文章才算數。
一轉眼,來到了4字頭,除了工程師、作家,今年開始正式又多了social entrepreneur 的身分,姑且稱作社會實踐家。在公司社團支持下,一直在尋找兼顧工作、生活及理想的方式。
除了原本的寫作,開始也深入社區,了解有機農業、瀕危植物、英文導覽、科普實作、歷史建築,慢慢讓寫作的素材多元化,也讓更多故事被記錄下來。今年更受邀到湖口高中,擔任自主學習計劃的評審,在這些與外界接觸的過程中,慢慢發現,文字看似現在孩子思考的障礙,實際上卻是化身創意的核心元素。
只要鼓勵寫、不設限,每個人都是最好的作家。
寫作,本來就不應該拘束,只是在學習過程中,我們不小心限制了自己。如果有機會,從自己喜歡的題目開始,慢慢地寫下自己的觀察,其實每個人都可以清楚地表達出來。
即使只有幾個字,也都值得鼓勵和稱讚。
在課堂上,孩子很快地背完了文天祥的正氣歌,我問他們有沒有人能夠用一分鐘的時間跟大家描述正氣歌的故事。大多數的同學都無法講述,只是心中彷彿讀懂。我請同學一一上台接龍說明,每個人只要講解自己了解的那一塊,最後拼湊出一個地圖
那就是…
天地有正氣,透過寫作表達出自己心中的情感,然後繼續心中正直的氣概。
其實這個氣概,也曾經有想要放棄的一天,我接著跟同學說:「有一天,當你寫下的某段文字,不用急著去尋找心中的答案,有時候,也許10年之後,你突然會想起那個心中的答案。」
重點是10年前,你願意為心中的疑惑寫下問題,你也願意為了解疑惑而仔細閱讀。我看著30歲寫的文章,當時有一句話是自己對自己說:「沒有答案,也是人生中的一種答案。」
這句話寫出的當下,心中的枷鎖頓時解開來,30歲的我一直執著於追求心中的答案,希望在有限的時間完成很多事情。於是,我寫了三本書,辦了100場的活動。30歲到40歲的過程中,我沒有再寫過一本屬於自己的書,而是花一點點的時間,陪伴其他願意寫書的人。
於是我又出了十本書,只是這十本書中,我在其中只寫了一篇文章。
但是,因為有其他30個人寫了剩下的文章,於是我們就培養出300個作者,而在300個作者在影響出3000個孩子,於是有了現在的「樂寫平台」。
現在的我,比以前更快樂了。因為漸漸從孤獨的過程中,變成一個團隊,有家人朋友的支持,有企業資源的挹注,有學校老師的鼓勵。我知道這條路不好走,但因為清楚看見一個改變的機會,心中的答案依然默默地往前推動。
40歲了,很多人都問:「你怎麼可以堅持這麼久?」
現在我的答案是:「因為不是只有我一個人在堅持,還有很多人一起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