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場裡的每一件商品,都是傳遞訊息給消費者的管道。無論是從比利時進口的甜甜圈,還是無額外包冰的半殼扇貝,盡可能提供最優惠的產品,正是營造品牌親密度的核心。
上期專欄刊出後,一位前輩興致勃勃地與我分享他的思惟轉變。他說,過去在美國接觸的品牌案例來看,他一直以為只有像Netflix的科技新創,或大量運用AI推出新服務的企業,例如Amazon Prime,才有能力營造出所謂的「品牌親密度」。市場規則已經確立多年,與消費者「老夫老妻」沒有新鮮感的傳統行業,「品牌親密度」是有則有矣,沒有也只能興嘆的一場鏡花水月而已。
但是看到上一期內容中所舉的例子,他忽然感受到一點靈光:「原來品牌親密度也可以在貨架上營造?」傳統產業都很熟悉穩紮穩打,從基礎做起的成長邏輯,他們都認同品牌親密度不是「說幾句好聽話」,而是實實在在讓消費者感受到划算,感受到窩心。因此他來找我,想要我分享更多的實際案例。
我帶他走進賣場,經過一排一排的貨架,他鉅細靡遺地看著人流與商品,也不時問我一些問題:「中秋節快到了,你們準備了什麼烤肉的東西?」我帶著這位前輩走到新產品部門,指著半殼扇貝產品給他看,問前輩能否看出我們的用心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