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從記者到集團執行長,行旅70國,王文靜採訪過上千位國內外知名的領袖級人物,她發現:「人,花一輩子追逐成功,追到了一座峰,還要再追,就像籠子裡的土撥鼠,不斷輪迴,這樣的人生,好嗎?」直到她前往喜馬拉雅,遇見一位意想不到的異國和尚,開啟成功與快樂的對話。
慧光法師,也是書中的引路人──光師父是美國人,也是台灣人。父親是美國黑人大兵,世俗說法,他是私生子,浮游在菜市場。但是人生翻轉,他到美國求學。
且在繼續醫科時,人生再度轉彎:他放棄在美國執業醫生的路,遁入空門。在富裕之島台灣多年後,決定到亞洲最貧窮的國度。
光師父說:「回到內在,認識自己的生命,這件事必須謙卑。當我們愈謙卑,生命會愈廣大。」
你曾經問過自己,生命的意義究竟是什麼嗎?是否在追逐成功的路上,感到迷失或困惑?王文靜的新書《回到生命的喜馬拉雅:CEO與和尚在第三極地對話》透過一場由迷轉悟、生命的68問,陪伴你度過生命中不同的課題:谷底與高峰、財富捨與得、人生苦與樂。
福分,不該獨有
2024年夏天的一趟旅行,醖釀出這本書。飛去安地斯山(Cordillera de los Andes)前,我臨時決定朝聖喜馬拉雅山,為規劃的「一生必去大旅行」踩線。沒想到,發生寫書的因緣。
我曾經半途而廢三本書。第三本書撰寫時,還曾經跑到南部寺院住了兩個月,結果還在第一章第一節,蝸牛行進。最後,束之高閣。
長年寫專欄,外人以為,我拿筆不難。其實,誤會大了。寫一篇與寫一本書,大大不同。寫作過程,對我是痛苦的,是無數無盡的焦慮。
提筆的第一天,我其實忐忑,會不會有第四本「半途而廢」的不良記錄?這次,日常工作依然忙碌,還飛了三趟長距離旅行,但咬牙埋首。
北極回來後,已是冬天,我進入緊鑼密鼓的寫作。
書桌前,堆著十幾本參考書籍,還有十九個龍眼籽構成一片森林的小盆栽。與小陶盆的盆身相比,森林稍高,我拿出剪刀降低高度。於是,龍眼森林展現新生機,一暝大一寸,從冒出米粒般、褐綠色小葉開始,一星期後就能昂然。
拿起剪刀,修剪龍眼森林是苦中的寄情。我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就先看看「小森林」,然後才是打開iPad。
最後衝刺時,連從不中輟的重訓健身,我都告假。好多夜晚,筆耕至凌晨,分不淸楚是今晚,還是今晨。倦了,就躺在沙發上小眠,不太敢進臥室的床。
在許多猶豫中,微微前進。書過一半,思路慢慢淸晰、篤定。我試圖以電影腳本方式構建出兩條故事軸線:喜馬拉雅山國旅行,遇見一位外國和尙的對話。
隆冬,深夜十一點五十分,終於、終於、終於完成書稿最後一篇。夜半獨坐,我深情看了相伴的龍眼森林。關上iPad的那刻,我真想衝到外面放煙火。
「今天能來到這裡,是經歷一段精彩的旅程和難以置信的一戰,但一切都是值得。
(It's been an amazing journey and incredible fight to be here today, but I think it's been worth it.)」
─影后 楊紫瓊
書已完成,我竟依依不捨。眷戀難得獨處,只有文字、沉思與安靜。
謝謝光師父,謝謝促成這本書的葉本殊師姐。沒有他們,這本書極可能半途而廢。他們兩位也是此書的最早讀者,當他們不約而同地說,讀完後,淚水盈眶。我懸宕的心,才落下。
喜馬拉雅山是一趟腳的旅行,更是心的旅行。全世界最高的山峰都在這裡,如果地球沒有喜馬拉雅,最高處只在六千公尺。喜馬拉雅是卓越的,也是無情的,能在此生存下來的,不論是人或植物,甚至昆蟲,都歷經幾千萬年的蛻變。
輝映到內心,每個人的生命,也有一座喜馬拉雅。谷底與高峰,起起伏伏,執著與困頓,苦與樂。呼應到封面設計:「以特殊感光油墨,讓黑暗走入陽光下的色彩變化, 山峰由雪白變成金黃。」這不正是生命?
我走在喜馬拉雅山時,不時看到生命狀態,也不斷想著:快樂是什麼?生命要追求什麼?於是,在「山中旅行」後,與光師父「山中對話」生命的七大智慧。
這本書,我要獻給在喜馬拉雅山相遇的小沙彌們。他們的童真與苦難,教導我人生最珍貴的一堂課,惜福感恩。我們何其有幸,在一個生氣盎然的國度。
我也要獻給菩薩寺的光師父與葉師姐:「謝謝你們。未來,在貧窮國度興建沙彌學院之路,何其漫長。」
我將捐出一半版稅,希望小沙彌們在無風雨的童年,快樂長大。雖然,我們不生活在同樣土地、沒有相同的膚色,但愛,不該有太多的條件。光師父已發心走在前,不該孤獨行走。
寫出這個決定,我是猶豫的,深怕沽名釣譽之議,但或能拋磚引玉,我忐忑地放下顧忌。
我不是有錢人,但我是有福之人。福分不該獨有。
山國的外來和尚
雖然尼泊爾是佛教的發源地,但現在印度教當道,佛寺已不多。
離開加德滿都市區,半小時車程,我來到山坡上的菩薩寺。一下車,看到十幾歲的沙彌們在山坡兩旁等客人,最小的宗濟才五歲,跟著沙彌們唱歌,撒出金黃澄澄的萬壽菊。世間若有天籟,應該是此時所聽到,這群尼泊爾沙彌唱的是中文。
迎賓人群中間,是來自台灣的慧光法師與維摩舍執行長葉本殊。
與葉師姐認識在先,總是微微笑的她,本是一位獸醫,護持佛教多年後,如今二十四小時投入。
這天是第一次見到光師父,十年前移居加德滿都,從荒蕪開始興辦沙彌學院。乍看如羅漢的外貌,讓我一時不知該用英文還是中文對話。一身灰袍,膚色黝黑,是來自非洲的黑,他有美國非裔血統。不笑時像陷入長思,眉宇有些憂愁與嚴肅;笑起來的寬嘴,是台灣人少有的。
他是美國人,也是台灣人。父親是美國黑人大兵,當年到台灣結識他的母親。世俗說法,他是私生子。然後被阿嬤帶在菜市場、浮游在社會底層。後來,隨母親移民美國。
人生翻轉,在美國的大學主修生物科系,本來要繼續醫科。當人生否極泰來,邁向康莊,他做了兩個大逆轉的選擇。
「在畢業前夕,他放棄在美國執業醫生的路,遁入空門。為何?」
「在富裕之島台灣多年後,他決定到亞洲最貧窮的國度。為何?」
亞洲最窮的國度之一,尼泊爾,兩千六百年前是佛陀的國,這是光師父的發願初心。立足所在的加德滿都,也有佛教傳奇。
傳說以前這是一個大湖,文殊菩薩的化身來到這裡時,發覺湖中有座各種寶石佛的塔,如果湖水消失,塔可以露出來,於是文殊菩薩切出一缺口,讓湖水流走,加德滿都成為一座盆地。
佛陀誕生國,文殊菩薩走過之境,因何如此貧窮?偏遠的尼泊爾山區,有很多貧困、失親的孤兒。沒有資源的光師父來了,定居下來。
「哪來的勇氣?」光師父說:「將『我』變小一些,勇氣就會大一些。」
給追求成功的你──金錢不是壞東西,將財富視為唯一,才是問題
1. 我們從小就被灌輸努力讀書、功成名就,賺很多錢。師父以前也被這樣期待過……?
有啊,我都對自己有這樣的期待,當大醫生,也往這條路上走。
走到半路發現,生命好像不只是這回事,應該有更深層的。
大家都在追求功成名就,但它真可以帶給人快樂嗎?如果賺了很多錢,但是不快樂,所為何來?為什麼要擁有那些東西?
當大醫生是我的理想,大學也讀一半了,但是人生到底想要什麼,還是不確定。
我不斷地自問與自答,問了很多年,答案越來越明朗。
我感受到真正快樂的我,既然如此,為什麼不追求?
就這麼簡單,很大的人生問題,也是很根本的問題。誠懇地面對真實自己。
2. 但是沒有金錢不踏實,好像找不到人生要幹什麼……。
所以應該要探索,找到生命的意義。找不到的時候,生命是浮的、沒有重心。
什麼才是真正的快樂?每一個人都應該去探索的,很重要的事,卻沒有花時間在這上面。
3. 是不是因為快樂摸不到,財富看得到,所以大家就去找眼睛看得到的東西。「我很快樂」無法炫耀,但「我有錢」會被羨慕,人們就陷入這個追求的循環?
你講得沒錯。財富可以摸得到,但內在的東西、精神層次的快樂,只有自己知道內心是處在什麼狀態,它無法炫耀。
於是,最重要的東西就被放在最角落。
4 「我要變有錢人」,這可以是一個生命態度嗎?
可以啊。想發財,沒問題,不是要鄙棄它,但只有這樣是不究竟。這個價值觀只能解決物質層次的問題。
金錢,不是壞東西,但它是雙面刃,你既需要它,但是不可以執著於它。如果執著,內在就會被侵蝕,遇到誘惑的時候容易走偏。
你看,全世界有多少總統下台後走入監獄?權力的巔峰,誘惑的巔峰。
5. 財富與快樂不是敵人?
它們不是敵人,不是對立的。將財富視為唯一,才是問題。
作者簡介_王文靜
「品味私塾」創辦人/作家/執教於台大新聞研究所
台灣首位「美國艾森豪獎金」女性媒體得主,曾採訪希拉蕊等1000位政商界領袖。
行旅70國,從南北極到非洲部落。
曾任商周集團執行長。擔任《商業周刊》總編輯期間,率團隊獲「最佳總編輯」等44座國內外獎項。
著作被收錄在國、高中、大學6種版本國文教科書。
2022年,創立「品味私塾」。
本文摘自三采出版社《回到生命的喜馬拉雅:CEO與和尚在第三極地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