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理財 etf 台股 殖利率 2024總統大選

智力測驗、民調、科學研究都可能參雜誤解和偏見,「科學棋談」版主張瑞棋:保持警覺,莫掉入數字陷阱

智力測驗、民調、科學研究都可能參雜誤解和偏見,「科學棋談」版主張瑞棋:保持警覺,莫掉入數字陷阱

張瑞棋

教育

達志

數字偏見

2021-12-24 01:10

我們的生活中充斥各種統計數字,這些數字所產生的影響不容小覷,甚至會左右我們的行為。

如政黨會根據民意調查推出候選人、用數字說服你支持其政策;廠商會引用研究數據告訴,你他們的產品有多棒。除了這些推銷式的資訊,你自己在做重大決策時,也會參考各種數字,例如用排行榜來選大學、用平均薪資來選擇就業的產業與公司、用保護力與致死率來選哪種疫苗。

 

問題是,你怎麼知道這些數字是否反映出真實情況?甚至有沒有被特意操弄扭曲?就算數字是真的,所引申出的結論又是否正確?

 

聰明如你,或許已經知道一些常見的統計謬誤,例如調整Y軸刻度來誇大或弭平差異、以偏概全——將特例或巧合當成普遍現象,或是把相關性與因果關係混為一談。這些在經濟學家桑妮.布勞所寫的《數字偏見》這本書中也都有提及,但特別的是,她還進一步地指出更深層的謬誤起源。

 

以「黑人先天智力不如白人」這個謬論為例,這不僅僅是少數人先入為主的種族偏見。布勞舉出實例告訴我們:即使受過高度學術訓練的學者也如此認為,因為他們憑藉的是智力測驗的結果。但其實智力測驗背後有許多商榷之處,例如題目的設計可能本來就對特定族群或背景的人不利、對平均值的錯誤解讀可能推論出不當的比較結果,而將抽象複雜的智力簡化為一個數字又是否恰當?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謬誤往往都不是主持研究的人刻意為之,相反地,他們很可能毫未察覺,以為所得出的數據與結論相當客觀中立,連帶著外界也跟著引用,使得錯誤的結論散播得更遠、更廣。這種情況不僅見於智力測驗,其他諸如民意調查、醫學實驗、科學研究⋯⋯等也都會有類似的謬誤。

 

但另一方面,有心人士又會藉此操弄懷疑,為利益團體護航,例如抽菸與肺癌的關係、地球暖化與氣候變遷的關係。其中最令人感嘆的,莫過於早在1950 年代就出版的暢銷書《別讓統計數字騙了你》,揭露各種統計謬誤的赫夫, 竟在十幾年後為菸草公司作證,宣稱相關研究不足以證明抽菸與肺癌有因果關係。

 

看到這樣的角色反轉令人不禁為之氣結,但作者布勞特別提醒我們:我們個人的意識形態,往往也是謬誤的來源。我們很容易因為研究結果是否令人「滿意」,來決定採信與否,而不是檢視研究方法是否符合科學精神。就像書中所舉考科藍醫生的例子,我們很高興看到他透過試驗比較,成功說服德軍改善戰俘水腫的問題,但其實他後來在自傳中坦承試驗方法有誤,這是他個人最成功,也是最失敗的試驗。

對抗數字偏見不是件容易的事,因為從源頭資料如何產生、到資料如何呈現與解讀,乃至我們自己的喜惡,都會造成誤解與偏見。但至少,我們可以從《數字偏見》這本書, 知道哪個環節可能出錯,進而提醒自己保持警覺,莫要掉入數字陷阱裡。

 

《數字偏見》推薦序--張瑞棋(「科學棋談」粉絲團版主、泛科學專欄作家,著有《科學史上的今天》上下兩冊。)

 

本文摘自今周刊出版社《數字偏見》

延伸閱讀

財力750萬硬買1200萬的房,房貸過寬限期下場會有多慘?月收入6萬小夫妻啟示:要買你買得起的房

2023-11-28

為什麼公務員普遍積蓄多?一個45歲中年人月收入70K,沒結婚存款卻不到100萬給我們的理財啟示

2024-03-13

150萬跑車開10年殘值只剩20萬!前工程師反省:工作17年收入2千萬,我的資產卻是零甚至還有車貸

2023-08-10

「我每月收入都3、40萬左右,要貸款幾百萬應該沒難度吧?」房貸想拿到好成數,地政士想提醒幾件事

2023-11-23

每月光靠股息跟保單就有3、4萬被動收入...43歲運將開車月休15天:感謝爸媽當年逼我存一半薪水

2023-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