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006208 00900 00896 天氣 AI

晚上降溫,孩子卻堅持不帶外套出門...每個父母都該看:想尊重子女,但明明又不能不要,怎麼辦?

晚上降溫,孩子卻堅持不帶外套出門...每個父母都該看:想尊重子女,但明明又不能不要,怎麼辦?

許恆嘉

教育

shutterstock

2023-12-07 15:00

獨立成人的重要特徵是可以自己做決定。不能自己做決定,就算不上獨立。準大人有強烈的需求去學著自己做決定,自己能夠做決定了,內在動機更能發展起來。我發現那些很有動力的學生,會打從心裡相信自己在乎的V(Vision,願景),然後下決心把它做到。

 

如果沒打算讓孩子做決定,家長就不該問他「好不好」

 

不少人熟悉以下場景:公園裡小孩正玩得開心忘我,家長看看時間得回去了,就問小孩說:「玩夠了,我們回去好不好?」小孩回答:「我不要!」大人瞬間發怒:「叫你回去了沒聽到嗎!你真是不講理又不聽話!」然後就兇巴巴把被罵哭的小孩拎回去。

 

 

這類問了「好不好、要不要、可不可以」,然後小孩回答「不好、不要、不可以」卻被拒絕,變成家長不耐煩暴怒的場景可說不勝枚舉。

 

這種狀況下不講理的是大人,既然問「要不要,好不好」就是給了選擇機會。

 

要讓孩子選擇,就要完全尊重。如果沒有要給孩子選擇,家長就別問他好不好,直接由大人做決定。

 

是選擇,就給子女決定,但家長要為子女的選擇承擔責任與後果;不能選擇,大人必須自己決定,並承擔責任與後果。

 

家長能分清楚選擇和決定的差異,才能清晰引導子女練習從做選擇到做決定。

 

子女的V成長發展順序是:看見→選擇→決定。子女會先看見自己在乎的事,家長要漸進引導他們逐步練習從做選擇變成做決定,一旦進了轉換期,子女的自主意識急速發展,會開始探索自己可以決定到什麼程度,可以擁有多少決定權。

 

轉換期的親子衝突戰場常是「誰在決定V」,到底是要照家長的意思,還是子女的意思。但若家長已經超前部署到子女學會做決定的階段,不但能減少衝突,還能為有共識的V一起努力和投注資源。

 

做決定最好從年紀小、事情小就開始練習,特別是與子女切身相關的事。

 

晚上降溫,孩子卻堅持不帶外套出門,家長該怎麼回應

 

 

近年流行一句話:「有種冷,叫做媽媽覺得你冷。」這是子女在抱怨連怎樣穿衣服都不能自己決定。

 

諾亞小學高年級時,有次台灣急速降溫,而台中冬天溫差高低可到13度,那天雖然晨起陽光燦爛,阿妮和我分別提醒他:「今天會急速變冷,你要不要加件衣服?」

 

他說:「不用,我不冷啊。」我們問了第二次,他仍決定不加衣服就出門去了。中午之後果然開始降溫。下午四點多放學,他一路跑回家說:「哇,今天快凍死了。」

 

我們不責備也沒酸他,只說:「快去加衣服吧,真的在變冷了。廚房有熱湯,快去喝!」我們不花力氣在二元論中證明我對他錯,不但沒產生衝突,他也學到我們會給他做決定的資訊,加上熱食的關懷,還培養了信賴感。

 

說不,是發展V的鑰匙

 

上面的例子有個共通點:拒絕別人的要求,不打算照別人的意思,面對準大人說不,是家長常見的挑戰,因為子女正在用自己的V學著做決定。

 

在二元論的慣性中,家長很容易說出「你怎麼可以不要?你必須要!不然就是叛逆」。這種講法讓子女覺得被強迫,被否定,甚至是種態度暴力,從而爆發衝突。

 

或者家長也跟著賭氣:「隨便你,那就不要穿。」「隨便你,那就不要再學琴了。」回過頭來又酸他:「早就說過很冷了,你就不聽。」「看吧,人家台上自彈自唱,你都沒有。」

 

嘲笑子女是家長不負責任的行為,因為子女說不的負面代價,竟然只證明了家長沒錯,卻沒有讓子女發展出能力。子女說不之外還要知道說好的目標在哪裡。家長需要去引導子女學會認得、並完成他們的V。

 

面對準大人說不,家長也有一種困擾:「他不要,我們得尊重他,但明明又不能不要,怎麼辦?」確實,這裡家長看到尊重和負責任並存的兩難。困擾在於認為子女說不就打算不聽話、拒絕父母的好意與關心,或逃避自己的責任與承諾。

 

獨立的分界:能自己做決定

 

 

但尊重與說不二者並非零和對立,「尊重」是把焦點放在願意和子女討論「為什麼不要?」也認真思考「為什麼會說不動子女」。家長可以表明這件事仍然要做,但也提醒不做的代價是什麼。有些代價很快發生,例如天冷讓他凍了半天;有的代價比較慢發生,例如未來不會擁有自彈自唱的能力。

 

應對說不的關鍵,是認清子女正在建立界線。因為「拒絕」是畫清自己與別人界線的基本方法。你是你,我是我,我在乎的和你在乎的不一樣。換言之,子女自己決定的V出現,界線就出現了。

 

但準大人還沒有足夠的人生閱歷和經驗,來判斷自己定義的V是否合理,是否能完成?而家長因為有經驗,很快就判斷出困難,直接就點出問題,卻忘了先肯定子女的V。

 

在二元論慣性中還未轉換的子女,就會覺得V被否定。這就是家長踩了子女的線。子女只是需要他的V被認可、被看見。

 

所以,子女說不時,別急著爆氣否定,請他完整說出自己的想法。子女感受到接納,就會願意講出想法。講得愈多,家長就會知道他在意什麼;講得愈多,就更能看到子女還不成熟、判斷的資訊不夠,家長便可以提出自己的經驗來補不足。整個過程讓子女的V持續被肯定,而且因為家長補充了資訊,子女就有更完整的思考能力。

 

善用子女說不的反應,是幫助他們發展多元思考的鑰匙。讓準大人放心說不,把自己的界線畫出來,在界線內從容整理自己的想法,好好過度到多元思考,然後打從心裡建立內在的動力。

 

在說不和說好的過程中,準大人從V建立的界線會愈來愈明確,視野的範圍也會變清楚,進入一種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的狀態,內在動力也會隨之成長發展。能決定自己的V真好,更奇妙的是:V的決定,本質上也是二元論。

 

家長不是也會回應子女;「要不要(好不好),是你自己說的喔!」但因為二元的結果是子女自主決定的,它就被扭轉成屬於子女的V了。

 

作者簡介_許恆嘉

東海大學博雅書院思維探索導師。

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系廣播電視組學士、東海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博士。現任教於東海大學博雅書院,曾任教於澳門大學曹光彪書院。專長為博雅教育、性別與學習、人格動力學、成人與繼續教育。亦曾擔任攝影記者,後陸續擔任中山女中、松山高中社團指導老師。

在擔任書院導師期間,他以「不給予正確答案,但引導對方自己探索」的方式陪伴年輕學子們得到屬於自己的領悟,也因此被學生喻為「大家的樹洞式保險箱」,紛紛對他傾訴藏在內心深處,那些對親朋好友也不說、不談、不問的煩惱。

參與高中、大學學生輔導及教學工作近30年,一路陪伴學生及孩子的經歷,他不僅看到許多不同樣貌的孩子,因為家庭、學校教育、社會競爭主義下的期待,失去成為獨立、有力量的大人的機會;也在這個過程中,累積許多關於教育和教養方面的感動故事與體會。

他藉由本書分享並記錄下這些珍貴的經歷與探索過程,也讓我們理解「放手」的真義。

 

本文摘自今周刊出版《放手,不放養:離家出走、不想上學也可以?用準大人的視角一起生活,讀懂他們不說、不問、不談的心裡話

延伸閱讀

「太太輕生掛在16樓高空」前科技部長陳良基辭官退休,陪妻度過憂鬱症:結婚發誓照顧到老,說話要算數

2023-12-05

小兒子從小外號是寶傑,成績卻不突出,在國二時找到學習動力,一路維持到研究所....如何幫助子女找到學習動力?

2023-11-24

國三的兒子離家出走了,3天後在一百多公里被找到,爸爸竟然沒生氣還送他禮物?!

2023-11-24

高二的女兒哭著說:「我不想上學讀書了」爸爸讓她先休學到蘭嶼打工....學測成績出人意料!

2023-11-22

結婚9年,女兒7歲兒子5歲,簽完孩子聯絡簿夫妻竟無話可說...諮商師教你拯救中年婚姻危機

2023-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