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etf推薦 退休金 00939 通膨 存股推薦

14歲能創作NFT、經營自媒體,卻無法開戶?大學生倡議「1414修法」,呼籲鬆綁金融與勞動年齡限制

14歲能創作NFT、經營自媒體,卻無法開戶?大學生倡議「1414修法」,呼籲鬆綁金融與勞動年齡限制

林立芯

教育

shutterstock

2025-05-22 17:00

編按:本刊接獲年輕讀者投書,倡議「修法投入資本市場的年齡」,希望在家長、老師同意下,現有法令可以鬆綁,讓14歲以上的青少年就可以投入非體力勞動型的人力資本市場,尤其是學習型工作、甚至有條件放寬投入金融投資市場的年齡。

依現有勞基法規定,雇主雇用未滿18歲的工作者,都必須提出受雇者法定代理人同意書與年齡證明文件,同時提報申請書;而15歲以上未滿16歲者視為「童工」,除要每日工時不得逾8小時,每周工時不得逾40小時外,也不得在晚間8時至翌日6時之夜間時段工作;而未滿15歲者,原則不得受僱,除已國中畢業或工作環境無礙身心健康並經地方勞工主管機關許可者,才不在此限。

投書者林立芯現為大一學生,她指出許多年輕創作者正透過插畫NFT化、影音頻道經營與專欄寫作實踐才藝資本化,卻在帳戶開設、合約簽署、報酬領取等環節受限於制度落後,導致能力與年齡被強行切割。

林立芯指出在美國,14歲起即可在保障條件下合法就業,工時與工作內容亦有明確規範。德國與荷蘭更進一步,允許13至15歲的青少年從事課餘「輕量型工作」,呼籲政府該重新思考現有制度。 她提出「1414倡議」,從14歲起逐步開放青少年在特定條件下參與工作、投資與財務規劃,並由制度提供完善的監理與教育配套。

 

未滿18歲無法開戶、15歲不能打工實習...被制度限制的青少年

 

不是太年輕,而是太被限制:台灣該如何接住那些從14歲起就準備好主導自己金融與勞動未來的青少年?

 

隨著年齡增長,進入大學後,我參與了越來越多競賽與實作型計畫,也因此接觸到許多具備超越同齡人能力的同學與夥伴。令人遺憾的是,我發現他們往往因制度與法規的限制被迫止步。他們不是不夠努力,而是制度尚未準備好,無法承接這些已經準備好的人。

 

像我認識的一位傳播學系夥伴,因未滿18歲無法開設證券帳戶,只能等到生日當天才能實踐早已建立的理財觀;一位觀光學系的同學,成績優異,卻因家庭因素無法辦理開戶,所學的財務知識淪為紙上談兵;還有一位年僅15歲、具備編輯與採訪能力的女同學,儘管曾在公開對談中對知名財經週刊提出精準深刻的批評,甚至促使媒體內部檢討選題策略,卻仍因年齡門檻無法參與實習、撰稿並獲得報酬。

 

這並非個案。許多年輕創作者正透過插畫NFT化、影音頻道經營與專欄寫作實踐才藝資本化,卻在帳戶開設、合約簽署、報酬領取等環節受限於制度落後,導致能力與年齡被強行切割。

 

國際借鏡:美國、歐洲如何接住年輕世代?

 

當我們強調「自我驅動、跨域整合、數位應用」是未來關鍵素養時,是否也該重新設計制度,思考什麼才是真正支持青少年發光的起點?

 

這些觀察讓我開始思考:若台灣的制度尚未準備好,那其他國家的做法是否能為我們提供參照?

 

在童工與青少年勞動制度上,台灣與日本皆將15歲列為最低就業年齡,並要求法定代理人書面同意與教育主管機關監督。

 

但在美國,14歲起即可在保障條件下合法就業,工時與工作內容亦有明確規範。

 

德國與荷蘭更進一步,允許13至15歲的青少年從事課餘「輕量型工作」,如圖書館整理、基礎行政協助等,讓青少年在低風險場域中提早理解勞動價值、建立責任感。

             

多國青少年勞動規範對比

在童工與青少年勞動制度上,台灣與日本皆將15歲列為最低就業年齡,並要求法定代理人書面同意與教育主管機關監督。    但在美國,14歲起即可在保障條件下合法就業,工時與工作內容亦有明確規範。德國與荷蘭更進一步,允許13至15歲的青少年從事課餘「輕量型工作」,如圖書館整理、基礎行政協助等,讓青少年在低風險場域中提早理解勞動價值、建立責任感。

 

台灣制度僵化:學到財務概念卻無法實踐   金融教育變得形同虛設

 

不僅勞動制度,在金融制度上台灣也顯得相對僵化。

 

青少年明明已具備參與市場的知識與責任意識,卻因未滿18歲無法開立個人銀行與證券帳戶,導致收入須由父母代領,報酬流程繁瑣,甚至難以建立信用紀錄。

 

這樣的制度設計固然源於保護,但對於已具備能力者而言,反倒成為壓抑主動性、阻斷成長的阻力。

 

台灣銀行青少年開戶規範

青少年明明已具備參與市場的知識與責任意識,卻因未滿18歲無法開立個人銀行與證券帳戶,導致收入須由父母代領,報酬流程繁瑣,甚至難以建立信用紀錄。

 

這種制度性限制所造成的,不僅是起步延遲,更是經驗與價值建構歷程的中斷。當青少年無法透過正式管道參與實習與工讀,就難以進入人力資本市場,逐步建立「工作—學習—成長—投入市場」的正向循環。他們錯失的不只是金錢與經驗,更是在資本市場早期練習資產管理、風險判斷與長期配置的機會。

 

結果是,一方面課堂中學習財務概念,另一方面卻無法實踐,金融教育變得形同虛設,進入社會時也缺乏足夠的財務治理能力。

   

台灣學生平均打工時間及工作類型

 

國際趨勢:分齡授權,逐步培力

 

放眼國際,制度彈性的關鍵在於「分齡授權、逐步培力」的設計邏輯。

 

英國的 Junior ISA 自嬰兒期便由父母管理,16歲起部分開放,18歲後完全由本人操作;加拿大13歲可設立監管投資帳戶,14歲可獨立開戶;新加坡自7歲起推行「MyOwnAccount」及「CDA帳戶」,鼓勵家庭共同進行財務教育;荷蘭、芬蘭與愛沙尼亞等國則設計結合家長監控與青少年自主操作的帳戶與支付工具。

 

這些制度不只是讓資本市場提早納入年輕用戶,更是打造普惠金融的實踐樣貌——降低進入門檻、提供合適工具、鼓勵主動參與,讓每一個年輕人都有機會成為理財與社會參與的行動者。

 

各國銀行及證券針對孩童開戶規範

 

台灣金融教育的根本性落差

 

然而,台灣目前的金融教育卻面臨根本性的落差。高中與大學雖已普遍導入金融素養課程,學生對 ETF、定期定額、資產配置等概念耳熟能詳,卻因帳戶與操作工具無法取得而無法實踐。更矛盾的是,若父母本身對金融觀念陌生,反而會成為阻擋孩子實作的無形壁壘。

 

制度讓未受訓練的大人握有主導權,卻讓已受教育的孩子失去操作空間。這是一場跨世代的不平等,也是一場教育與制度脫節的荒謬劇。

 

當然,制度鬆綁不代表放任。我們更應同步強化勞動與財務教育體系,讓青少年在實務中理解權責與風險。政府可推動低風險金融工具的階段性授權,如家長共管的 ETF 帳戶、具儲蓄提撥與警示機制的青少年帳戶;同時導入 AI 監管與申訴系統,確保操作安全與風險可控。

 

唯有讓青少年在制度允許下練習與成長,才能真正培養出主體意識與財務自立的能力。他們的起點,往往不是制度規劃的產物,而是由熱情、責任與創意所驅動。

 

1414倡議:青少年參與社會的新起點

 

正因如此,我們提出「1414倡議」,作為台灣青少年參與社會、練習責任的制度新起點。

 

1414,意即從14歲開始,逐步開放青少年在特定條件下參與工作、投資與財務規劃,並由制度提供完善的監理與教育配套。

 

這項倡議並非主張讓孩子提早獨立,而是希望他們能在安全且有引導的環境中,學習如何獨立——「做得安全、做得負責、做得有意義」。

 

1414制度三大核心設計:

 

1. 實習型就業機制:開放14歲青少年於非高風險場域從事實習型工作,每週不超過15小時,結合職場導師與學習導向,讓工作成為人力資本累積的起點。

 

2. 階段式金融授權:14歲起可開設由本人與家長共管的 ETF 帳戶,限投低風險標的,搭配模擬交易平台與「成就解鎖制度」,將金融學習從抽象推進到實作,建立參與資本市場的準備。

 

3. 青少年普惠金融架構:建置預付卡、儲蓄帳戶、數位信託錢包等工具,並導入「金融歷程檔案」,記錄每一位青少年的財務操作與風險理解歷程,使其成為升學與職涯歷程的有力證明。

 

此外,1414制度也結合科技創新與監理機制:透過 AI 行為模型與預警系統監控異常操作,區塊鏈技術則保障帳戶資料的透明與不可竄改,讓制度在風控與信任中取得平衡。

 

1414制度的科技創新與監理機制

 

在制度推動層面,地方政府可攜手金融機構與學校,建立「青少年金融沙盒制度」;企業可透過CSR與ESG參與制度建設,如投資教育營隊、開戶補助、金融信託推廣等,實現普惠金融的社會化與制度化。

 

而在中央層級,勞動部、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教育部與數位發展部等應跨部會合作,推動子法修訂、試辦平台、教育對接與數位監理制度的整合與執行。

 

制度的設計應以彈性、風險控管與信任遞進為核心,不再以年齡劃線,而是根據能力與教育參與程度設下門檻,讓孩子能「學中做、做中負責」。

 

1414制度永續循環

 

1414 的核心精神,在於「信任」與「預備」。這不僅是一項年齡門檻的放寬,更是一場橫跨人力資本市場、資本市場與社會制度的創新實驗。

 

我們期待,從14歲開始,年輕人不只是參與者,更是未來規則的共同締造者。

 

若我們願意為他們預留練習與嘗試的空間,他們將用實踐,為台灣打造更具韌性與信任的未來。

  

延伸閱讀
靠遺產「提早退休」才5年就超後悔!55歲銀行員「踏錯一步」:經濟開銷錙銖必較、考慮重返職場
靠遺產「提早退休」才5年就超後悔!55歲銀行員「踏錯一步」:經濟開銷錙銖必較、考慮重返職場

2025-04-29

職場霸凌申訴案,外部專家可以協助處理哪些問題?企業人資必看求助指南
職場霸凌申訴案,外部專家可以協助處理哪些問題?企業人資必看求助指南

2025-04-22

為何他從職場「討好先生」變家中「霸道總裁」? 心理師:覺察需求,找回人生自主權
為何他從職場「討好先生」變家中「霸道總裁」? 心理師:覺察需求,找回人生自主權

2025-04-18

偶爾辱罵一次也算職場霸凌?「2025職場霸凌專法修正條文草案」對企業人資管理有哪些影響一次看
偶爾辱罵一次也算職場霸凌?「2025職場霸凌專法修正條文草案」對企業人資管理有哪些影響一次看

2025-03-31

從雲云科技悲劇看「2025最新版職場霸凌規範」!預防職場不法侵害,百人企業有哪些特別規定一次看
從雲云科技悲劇看「2025最新版職場霸凌規範」!預防職場不法侵害,百人企業有哪些特別規定一次看

2025-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