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0056 0050 輝達 00878 00940

補身暖胃的冬味三帖

補身暖胃的冬味三帖

陳淑華

美食旅遊

676期

2009-12-03 11:48

沒有捲潤餅的清明、沒有包粽子的端午,日子過的是什麼滋味?過了立冬,寒流一波波報到,你可不能再錯失歲時的滋味。四季流轉,餐桌卻能留味。

有點出乎意料,那天中午,媽媽端出了一鍋米糕糜(粥)。紅色的枸杞從白霧裊裊的稠糜裡躍了出來,其間還有黑棗若隱若現,大瓢一舀,暗藏的白色雞肉絲也浮現了。一口喝下,發燙的舌尖還有一種溫溫的餘韻,那是糯米包藏著參鬚滲透的氣味,哇!好補的一碗米糕糜!


米糕糜 抵禦寒冬的庶民滋味

 

適逢尾牙,媽媽也「入境隨俗」地準備了雞、豬和魚的三牲到附近土地公廟拜拜。以前在彰化時,一般人家是沒有「過尾牙」這回事,我家當然也不例外。遷居板橋後,突然發現北部人會在這天包潤餅或吃割包,尾牙好像不只是屬於商家的節日。

今年,媽媽竟然大費周章地過起了尾牙,這天的餐桌也因而豐盛了起來。三牲裡的雞以白斬雞的樣貌被端上了桌,但一餐終究不可能吃完,剩下的要如何消化呢?沒想到,隔天它們就催化了這一鍋米糕糜。

米糕糜在我家也算少見,也許是這幾天強烈的冷空氣激發了媽媽的靈感吧!媽媽邊吃還邊說,以前沒錢的人家吃補,就用糯米燉補。是喔!我回應著,腦子不知不覺搜索起最近翻閱的一些台灣文獻,好像有這麼回事。燉米糕,糯米加糖煮熟後,再加入黑棗、桂圓肉、酒水一起蒸。據日治時期民俗學家池田敏雄的研究記錄,「立冬補冬」時,再窮的人也會做米糕來度節。顯然,在媽媽這老一輩台灣人的心中,糯米可媲美肉類,具有抵擋寒冬的力氣。

 

記得小時候彰化冬夜的街頭,常有人挑擔賣著米糕糜,那甜甜的米糕糜飄散的桂圓香,我不愛吃,不過,每每聽到「燒ㄟ米糕糜」的叫賣聲,我的心頭也會跟著暖起來。如今寒流來襲,捧著媽媽煮的米糕糜,而且還是我喜歡的鹹口味,不僅讓我心頭發燒,連四肢都跟著熱呼呼。

 

而這種從心頭一直暖到手腳的真實滋味,連帶的也讓我在瞬間理解了媽媽為何會「入境隨俗」地過起尾牙——從二○○八年跨到二○○九年,真的是一個不好過的年,媽媽準備三牲祭拜土地公,無非就是希望「歹年冬」快走,來年景氣轉好,大家過好年。「入境隨俗」在此就是一種生命的應變吧!而我手中這碗鹹米糕糜,每口吃來都飽含這種滋味,我想有了它,再冷的冬天都度得過。

 

米糕糜

 

米糕糜

 

米糕糜

隨個人喜好加入適當的藥材,如枸杞、參鬚等,既可增添風味,更有滋補之效。

 

米糕糜

▲點擊圖片放大

 

烏魚子 寒流冬陽煉就的珍味

 

記憶中,父親很喜歡吃烏魚。每年冬天一到,他總緊盯著報紙或電視新聞,注意寒流來襲的消息。寒流來了,烏魚也來了,然後廚房就會飄出「青蒜煮烏魚」的味道,帶著濃濃土味的烏魚,似乎得靠青蒜掩護才能襯出鮮味,數十年來,母親就這樣一成不變地在寒流來臨的冬日裡煮著這道菜。父親則年年吃,年年吃得津津有味,而我們孩子即使有人不喜青蒜的衝味、不愛烏魚的土味,也被訓練成在寒冬的日子裡理所當然接受這樣的味道。「青蒜煮烏魚」、冬天與寒流,就這樣深深地纏繫在我的成長歲月裡。

 

而那段年少歲月,烏魚總一如往常地在每年冬天,從中國長江出海口來到台灣海峽較溫暖的海域避寒產卵,漁人也如常地大撈一筆,將串串魚卵製成疊疊的金黃烏魚子。不過,當時的我就是弄不清楚烏魚與寒流的關係,更不會將烏魚的土味與辦桌上那難得的烏魚子珍味連結在一起。

 

好多年過去,在越來越琳琅滿目的冬天餐桌上,「青蒜煮烏魚」的味道漸漸被蓋過去了,有時還會聽到父親感嘆烏魚都不來了!父親往生後,冬天來,好像也沒有人在乎餐桌是否飄出「青蒜煮烏魚」的味道,倒是圍爐吃年夜飯時,金黃的烏魚子一年比一年耀眼。

 

冬至前後,經鹽漬、板壓,又歷南部冬陽火煉濃縮,正好趕上過年前上市的烏魚子,似乎不再是富貴人家年夜飯的專利。對於怎樣吃烏魚子、烤烏魚子更是開始講究,以前我們家總是大火一烤,酥酥脆脆的就嚼起來了,現今在溫和的火力下也學起那些老饕,追求烏魚子浥潤而不黏牙的清妙口感。

 

台灣人吃魚子,自荷蘭時代起便屢見文獻記載,但十九世紀末,日本人來到台灣後,卻認為當時島上製作的烏魚子過於原始粗糙,而從長崎請來專家傳授技術。日人製作烏魚子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在缺乏冷凍技術的時代,古人以鹽漬的方式讓當季盛產的魚保留到下個季節仍可食用,無意中也讓魚腹中的卵「漬」得更美味,於是造就了後世的人對這種味道的刻意追求。

 

烏魚兩吃

青蒜煮烏魚/台灣人自清朝以來即愛吃青蒜煮烏魚, 烏魚不管魚肉還是魚子都適合配蒜。 

 

烏魚兩吃

烏魚子/薄切的烏魚子配白蘿蔔薄片,可能是日 治時期的飲食遺風。

 

烏魚子

▲點擊圖片放大

 

甕底雞 封存鍋甕的冬至味道

 

冬至了,我都還穿著短袖的衣服,但母親還是照往年一樣準備「進補」的食材。「進補」和「搓圓仔」是我們家冬至時必做的兩件大事。一大早,她就到市場拎了一隻現宰的雞回來,而藥材早就備妥。當然也不能忘了買麵線,而且還得挑那種柑仔店裡一束一束的手工麵線。打從我有記憶以來,我家冬至的那一鍋中藥燉雞,一定要配上麵線吃,彷彿只有這滑溜的線條才能抓得住所有的精華,讓它們越過舌尖,深入我們的五臟六腑,達到滋補身心的功效。

 

過午,我幫忙取出過年過節才用的大鍋(鼎),還有那個充滿古意的陶甕。甕底鋪滿藥材後,剛好足夠容納一整隻雞分量的雞塊,注入水和酒後,整個甕置入已放了水的大鍋中,大小也是那麼的剛好,鍋與甕之間留了一個小小的間隙可以進行隔水加熱,讓甕裡的雞肉在逐漸溫熱的酒水中慢慢吸收藥材精華而圓熟。

 

多少年來,市面上冬令進補的食材變化多端、種類五花八門,但就像從來不肯放棄麵線一樣,母親也始終獨鍾燉雞一味。每年十一月七或八日的立冬我們吃一次,相隔約一個半月的冬至(十二月二十二或二十三日),再吃一次。今年一如往常,立冬過後的這個冬至,傍晚時刻,廚房再度飄出濃濃的中藥氣息,在這種讓人興奮異常的香氣裡,母親同樣又另起一鍋,水沸了,一束麵線下了,在滾水裡散開,只有這一絲絲一縷縷的麵線,才能婉轉地收攝起那股想要竄進心頭、攻入飢腸的強大氣勢。

 

雞湯麵線上桌了,入口了,心也安了。嗯!用歷經歲月淬鍊的鍋甕封存的溫醇雞湯拌入麵線,所有生命的精華都濃縮在這一口滑溜有彈性的麵線中,長長的麵線牽著母親的堅持,從南到北,就是讓我們百吃不厭。在這個季節混沌不明的時代,穿著薄衫的我吃完今年的第二碗雞湯麵線,終於確信立冬已過,而冬至來了。

 

甕底雞

隔水加熱/燉雞宜採傳統隔水加熱的燉法,藥材、雞隻、酒水依次置入陶甕中,再於陶甕上覆蓋一個重重的瓷盤。

 

甕底雞

麵線添味/用歷經歲月淬鍊的鍋、甕,封存的溫醇雞湯拌入麵線,所有精華都濃縮在這一口滑溜有彈力的麵線中。

 

甕仔雞

▲點擊圖片放大

 

《島嶼的餐桌》

書寫最平凡的食物,最家常的幸福,作者陳淑華,遠流出版。

延伸閱讀

迪士尼樂園「快速通關」要抓了!濫用特殊優惠列「黑名單」 2樂園優先實施:讓你一輩子別想玩

2024-04-14

蘇聯輸掉冷戰,竟跟張忠謀有關?值得習近平心驚的前車之鑑:為何晶片製造抄襲是沒用的

2023-02-24

張忠謀台積電創業小故事》某吝嗇企業家拒絕出資,行政院長打給他「過去20年政府對你很好,現在該回報了」

2023-03-03

退休只存到600萬,如何月領4萬被動收入?00878、00929...工程師47歲提早退休:能長期穩定領息2大投資組合

2024-04-22

張忠謀曾自豪「半夜叫員工加班,他們的太太不會反對」...如今年薪300萬也留不住人!紐時揭台積電人才困境

2023-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