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etf推薦 退休金 00939 通膨 存股推薦

消除痛苦的過程,讓你更痛苦?

消除痛苦的過程,讓你更痛苦?

2015-10-31 11:06

這兩個故事,尤其是後面這一個,很像是經典的洋蔥生長過程:一層皮長出來,又一層皮長出來......最後,一層又一層的皮圍繞在原初痛苦外,而且它們的體積和重量遠遠勝於那個原初的痛苦,到最後根本不成比例。

作者:武志紅

當我們想破除這一層又一層「洋蔥皮」時,可以問自己一個很簡單的問題:到底是那個原初痛苦更痛苦呢,還是想消滅這個原初痛苦的努力令我們更痛苦?

有一次我去一家公司講課,課後,一位女士對我說,她爸爸嚴重沈迷於樂透,想問該怎麼辦。

她問的「怎麼辦」的意思顯然是,有什麼辦法可以消除老人家沉迷於樂透這個痛苦。我先問她有沒有辦法做到這一點,她說試了很多種辦法,都沒效果。因為我課上講了「接受」的辦法,所以她說,她和家人也試了「接受」他沉迷樂透的事實,但還是沒有效果。這顯然不是「接受」,因為她說的「接受」中還是藏著一個邏輯:既然我們表現出接受了,爸爸你就應該不那麼沉迷了吧。總之,她和家人嘗試過的種種辦法都是試圖與她爸爸買樂透這件事對抗的,最後全是徒勞無功。

我問她:「到底妳爸爸瘋樂透這件事帶給你們多少痛苦呢?」她說,其實沒多少痛苦,因為爸爸只是沉迷於研究,但每次只花很少的錢買樂透,他們只是覺得這件事不合理而已,同時也擔心他太投入這件事了,會影響他的身體——因為很少運動,也會影響他的生活——因為都沒時間交朋友了。我繼續問,假如他不瘋樂透了,他就會運動,就會交朋友了嗎?她愣了一會兒說,那倒也不會,因為他本來的個性就內向且孤僻。

「這就是了,」我繼續說,「照這樣看來,癡迷彩票是內向且孤僻的他消磨時間的一個辦法,也是一種樂趣,而你們卻想剝奪他這種樂趣,真的有必要嗎?」最後,我再反問:「到底是妳爸爸買樂透這件事本身的痛苦多呢,還是你們想阻止他這個行為的努力帶來的痛苦多呢?」

她想了想說,顯然後者多得多。

類似這樣的事情很常見。還有一次,我在某社區講課,課後一位年輕的媽媽問我,她該怎樣讓女兒不再沉迷於打電話。原來,她正讀中學的女兒在2年前迷上了網路聊天,管理著一個網路社群,每天都會花一定時間。她認為這會影響女兒的課業,所以想盡辦法讓女兒不要玩,最後則剝奪了她用電腦的權利,如果要使用電腦就必須經過大人的同意。

女兒上網這件事因此而消失了。但緊接著,一個更大的痛苦產生了,女兒喜歡上了用手機聊天,每天晚上都會用手機和朋友們聊天。並且,她越干涉女兒這件事,女兒用手機聊天的時間就越長,先是聊到晚上10點、11點,後來聊到淩晨1點、2點,甚至更久。

相應的,她對女兒聊天的事情越來越敏感,她經常會在女兒房間門口偷聽女兒有沒有打電話聊天,如果有,她就會很「果斷」地衝進女兒房間,對女兒大喊大叫,嚴重時會一邊喊一邊哭泣,女兒有時也會一邊喊一邊哭。這時,她先生和她的公公婆婆都會從床上爬起來,一起衝到小女孩的房間裡,一邊安撫她一邊訓斥女兒。

對這位媽媽,我也問了同樣的問題:到底是女兒打電話這件事嚴重呢,還是妳的做法所導致的後果更嚴重呢?

這兩個故事,尤其是後面這一個,很像是經典的洋蔥生長過程:一層皮長出來,又一層皮長出來......最後,一層又一層的皮圍繞在原初痛苦外,而且它們的體積和重量遠遠勝於那個原初的痛苦,到最後根本不成比例。

好的治療會引出更大痛苦?

上述的兩個故事,都是我們試圖消滅別人的某種「不良行為」而不能成功的典型,同樣的道理也可以用到我們自己身上。

怎麼打破這個邏輯呢?

比較安全的做法是,找一個不錯的心理醫生,在他面前先感覺到安全,然後願意脫掉最外層的「洋蔥皮」,感覺到更安全後,再脫掉更裡一層的「洋蔥皮」......。這個過程意味著,看心理醫生絕不等於快樂。很多人會不自覺地認為,看心理醫生,就是為了減少自己的痛苦,如果在心理醫生那裡反而更痛苦,那一定是不對的。

正好相反,看心理醫生,隨著安全感和信任感的增加,一些更深層的痛苦反而會映現出來,於是會體會到平時生活中都體會不到的痛苦。

對痛苦越敏銳,就越能承受痛苦

如果你決定也這樣做,你可能會有一個疑慮:怎麼沉入並體會痛苦呢?

在讀研究所期間,我的辦法是順其自然,有時候就是硬挨。後來我有一個比較明確的辦法了,那就是,當痛苦來臨時,我越保持不動就越好,保持不動的同時,我會注意自己內心的種種變化,但我絕不引導這種變化,只是看著這種變化而已。

有時候,我會暫時失去覺察力,即這種變化看不清楚了,甚至會覺得沒有心力去看,那麼,也可以不看,這時只是允許這個變化進行就可以了。也就是說,不逃避就可以了。當然,有時候我會難過得不得了,這時我也會找朋友聊一會兒,尋求一下支持,而我找的朋友,基本上都不會提什麼建議,他們主要是傾聽。

現在,我學了一個更具體的辦法。當一種痛苦的感受產生時,我會坐下來,或躺下來,感受我的身體,將注意力放在身體的某個部位,從這個部位開始感受,然後一點點地轉移注意力,感受整個身體。如果某個部位的感受很強烈,尤其難受的感覺很強烈時,我就會把注意力放在那裡一段時間。

一般而言,將注意力在這些難受的部位多停留一會兒,轉化就會發生,這些部位會開始發熱。但這是我自己的體驗,每個人的體驗會有不同。

不僅如此,同時我也會觀看我的腦海中出現的畫面和想法。重要的是,不管是感受、畫面還是想法,我盡可能不做任何努力,不做任何引導,而是把自己交出去,讓這些感受、畫面和想法自然發展變化。多做這樣的練習,你的覺察力會越來越敏銳,你會發現,你的思維是何等瘋狂,而思維又是如何利用你的恐懼而控制了你,令你對哪怕一丁點的痛苦都無比懼怕。

在這一點上,可以說我們都是瘋子,是思維令我們發瘋的。

以前,我自動發展出的辦法中,注意力的焦點主要是想法、情緒和一些莫名的感受,而現在學來的這個辦法中,注意力的焦點是身體的感覺。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轉變,以前,我總是不自覺地認為,在「身、心、靈」這三者中,心理和靈性是很重要的,而身體沒有那麼重要,但現在我越來越重視身體,也越來越發現,身體真是非常直接、非常真誠的一條路,它不像心理和靈性那麼難以捕捉,而且心理和靈性層面很容易出現自欺,但身體很少自欺。

同樣很重要的一點是,我發現,隨著對身體的覺察能力越來越強,我對身體疼痛的承受能力也越來越強,就好像是因為多了一個內在的觀察者在看自己的身體,我和身體的痛苦多了一些距離似的。這種感覺有點怪,因為實際上我對這些疼痛是越來越敏感。或者,更準確的說法是,因為多了這樣一個內在的觀察者,我不再會將自我當成艾克哈特.托勒所說的痛苦之身,我是可以更敏銳地體會身體的疼痛,但我同時明白,疼痛並不是自我,所以反而會有更強的承受力。

試試看,你也可以做到這一點。並且,我們還會發現,假如我們不再認同自己的思維,又會有多麼美好的事情發生。

〈本文選自全書 李幸臻 整理〉

作者:武志紅

書名:身體都知道:30條找回健康,尋回自我的旅程



出版:四塊玉文創

延伸閱讀

潘思亮跳出來喊薪水5年該翻倍!飯店業大缺工喊苦,一表看為何找不到人?除了薪水還有啥問題?

2023-01-12

才剛經歷7.2強震!天王星大樓「警戒線外日常照舊」⋯BBC記者:「3大應對措施」養出台灣抗震力

2024-04-06

台灣的觀光業應該怎麼拚?

2019-10-30

花蓮403強震為何沒像921大停電?解密「震後1小時」發生什麼事!為何說老天爺也蠻幫台灣?

2024-04-11

歐洲人的長天期旅遊,國旅住這間也能辦到!「在花蓮艾美周圍慢跑…」老謝悟:飯店業者可思考2件事

2023-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