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投資 股票 高股息 金融股 存股

人與人之間相處,如何找到恰到好處的距離?

人與人之間相處,如何找到恰到好處的距離?

2016-12-12 09:56

把距離拉遠之後,不僅無法順利表達自己想要傳達的事情,就連對方也會無法順利表達想要傳達的事情,這個行為可說與溝通原本該具有的「分享」之意大相逕庭。

越在意對方,越有顧慮

距離過近的溝通會引發問題,那麼「把距離拉遠」的話,溝通就能夠變得順利嗎?

當然不是這樣。把距離拉遠之後,不僅無法順利表達自己想要傳達的事情,就連對方也會無法順利表達想要傳達的事情,這個行為可說與溝通原本該具有的「分享」之意大相逕庭。「要是這樣說的話,說不定會被討厭,還是閉嘴好了!」

「其實我是想用不同方法來做,但我也不想要和對方發生爭執,那就照他說的做吧!」在職場溝通上,任誰都曾有過這樣的顧慮,結果反而導致溝通變得更加不順的經驗。過於顧慮對方,這代表拉遠自己與對方間的「距離」。在阿德勒心理學中認為這些服從或迴避的動作,是為了要避免自己失敗、受傷,自己主動去「斬斷關係」的行為,但這種行為不會帶來美好的結果。那麼,我們到底該怎麼做才好呢?

具體的解決方法請容我在後面章節描述,但重點其實就是,溝通時應該保持「不過於接近」,但也「不過於疏遠」的適當距離。不是強迫對方接受自己「應該要這麼做」的想法,也不是明明內心完全不認同,卻選擇服從地回答:「我明白了。」例如你可以用:「你可以試試看這樣做如何呢?」「我個人認為這個方法不錯,大家覺得怎樣呢?」這種方法來表達。而且還要去聽、去分享對方的想法,接著再找出彼此認同的折衝點,希望大家都可以自然地做到這種原本的溝通方式。過去我曾有一段時間,因為反省自己常常容易強迫他人接受自己的想法,也常過度關照他人,結果導致距離過近的行為,於是我便反其道而行,採取因為顧慮而變成服從或是迴避的溝通方法。

沒想到也因此與對方的關係變得越來越疏遠,使得不滿的情緒不斷累積。最後我終於體認到,雖然距離不能太過接近,但也不可以太過遙遠,必須要保持在最適當的位置上。那麼,這個「適當的距離」到底指的是怎樣的狀態呢?以互相尊重、信賴為基礎的「適當距離感」本書用帶有反論的意義,將恰到好處「適當距離感」的溝通定位在「不會過近的溝通」(第三章)、「不過於疏遠的溝通」(第四章),並搭配具體的方法(技巧)一起進行解說。

同時還會以「建立互相尊重、互相信賴的技巧」(第二章)為這些溝通方法的基礎,建立整本書的架構。另外,從「心技體」的角度來看,第一章即為「心」篇。我將引導大家從思考的方法和改變的理解開始,接著進一步與具體的「技」篇做連結。無心的技巧最為空虛,即使學會了再多的溝通技巧,如果那僅僅只是技藝,反而會形成一種反效果。如果抱持這種「想隨心所欲支配他人」的不良居心,而去使用這些技巧,也很快就會被對方看穿。當你越是使用這些技巧,越會讓人感覺你是一個狡猾、強硬的人,最後只會失去大家的信賴。

明明心裡想著:「這種小事不要來拜託我,你自己做就好了!」卻把這股怒氣壓抑下來,勉強自己展露笑容,就算口頭上告訴對方:「我自己一個人做就好了,沒問題的!」應該也很難藏起抽搐變形的表情吧。所以首先要建立起「心技體」中的「心」這個要素,然後同時將「技」學好,接下來把技當成體(習慣)的一部分持續執行,最後心也就會自然地改變。希望大家從心‧技‧體的各個方面,來學習「阿德勒的職場溝通心理學」。

(本文選自全書,張若儀整理)

作者:小倉廣

出版:平安文化

書名:這樣做人太累了!:阿德勒教你面對不完美的人際關係
 

 

延伸閱讀

誰說高股息ETF報酬率一定輸市值型?他47歲提早退休、年領百萬被動收入「1招賺贏0050」,景氣好壞都能用

2024-05-21

股票基金房產...40歲前投資全軍覆沒,他只花5年財富自由、45歲提早退休:給年輕人的6個建議

2024-05-20

為了領勞保月退,拼命工作到65歲值得嗎?爸爸69歲就過世、只領8年退休金給我的人生啟示

2024-05-16

月薪3萬,如何存到1千萬退休金?她當護理師3年,在醫院看遍「沒錢的煩惱」:辭鐵飯碗、27歲年收200萬

2024-06-12

40歲才存股,每天100元定期定額「這1檔」,退休滾出4千萬:財富自由這麼簡單,為何要勉強做不喜歡的工作?

2024-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