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本書作者安德魯・威金森身價突破10億美元(超過新台幣300億元),他穿著破鞋要試駕保時捷,被業務員當小偷尾隨,結果他拿出現金540萬保時捷。威金森以為致富能買到美好人生,開始豪奢旅遊、包私人飛機,但奇怪的是,對27歲的他來說,每次生活升級後的興奮感,很快就消褪了。
甚至在致富後,他每次聚餐都搶著買單、買機票和飯店食宿,但卻沒有拉近朋友的距離,朋友反而感覺他在炫耀、暗示買不起,最後只剩酸言酸語。威金森才意識到,金錢能帶來一時的快樂和物質的享受,但無法解決內心的空虛。
童年仰望保時捷 20年後走進駕駛座
我坐在朋友伊恩的臥室窗台上,這裡距離他家的車道有兩層樓高,我目不轉睛地看著他父親在工作。
他父親和1990年代溫哥華的富爸爸一樣,也是一位房地產開發商,但今天他唯一在乎的是頭上戴著保時捷棒球帽,這個帽子和他專心照顧的寶貝車子很搭。
車子的每一吋都在晨曦中閃閃發光。那是一台1996年份的保時捷九一一 Carrera S汽車,是我見過最漂亮的車子。
如今20年過後,當我在本地的汽車經銷商那裡,輕撫一台火紅色的保時捷九一一汽車的引擎蓋時,那一幕的記憶在我的腦海裡浮現。
我慢慢走過一排排閃閃發亮的九一一車款,欣賞那些流線外型和優美的車頂線條。
我流連徘徊時,想到伊恩父親那輛漂亮的黑色保時捷,這時候又剛好看到一台閃閃發光的黑色九一一 GTS,配有鮮紅色的煞車夾。那些漂亮的圓形車頭燈正盯著我看,挑釁地要我靠近它。
「我可以試駕這一台嗎?」我問那個業務,他像商店的保全一樣,把我當小偷似的全程尾隨在後。
他整個人散發出汽車業務的氣質,身穿皮夾克,頭髮梳得油亮發光,慢慢地打量著我。我穿著一雙破舊的耐吉運動鞋、一件連帽衫和一條牛仔褲。
27歲的我依然顯得稚嫩,每次買啤酒時都必須出示證件,因為大家很容易就覺得我比實際年齡小5歲。
「這個⋯⋯我們簽完成文件後再試駕,」業務員眉頭一皺地回答,他的表情就像一副不得不應付那些只想兜風、浪費他時間的惱人車迷。
「這台多少錢?」我問他。
「18萬美元(約合新台幣540萬3600元),」他得意地笑著回答。
「價格我沒問題,我們去試駕吧,」我說。他看著我,不確定我是否真的有財力買車。我眼睛瞪得很大看著他,彷彿在說-相信我,你最好相信我。
27歲現金買下540萬保時捷
片刻之後,他整個態度完全不一樣了。我們就像坐在重力模擬器的太空人,身體被牢牢壓在皮革座椅上。
當我加速駛過布蘭斯哈德街(Blanshard Street),引擎的轟鳴聲在街上轟轟作響。10分鐘後,我在經銷商的店門口猛然煞車,讓車子保持怠速。
「我該開始處理貸款嗎?」他看起來滿頭大汗,臉色慌張,就像剛從遊樂園的遊樂設施下來一樣。
「沒關係,我會轉帳給你。」
「這就是人生啊!」我心想,當我從經銷商那裡高速開往我新買的漂亮房子時,風兒正輕撫我的頭髮。
當然,我其他生意也賺過一些錢,當大筆收據結算後,我會發一筆小獎金給自己,然後去買新衣服或新電腦之類的東西,但那些東西都無法和現在相提並論。
同齡的人當上班族「努力工作」 我已變成有錢人
我覺得自己真的很有錢,尤其如果把我的年紀也考慮進去的話,而且我還有其他事業仍持續帶來更多獲利。
和我同齡的人此時剛從大學畢業,如果他們幸運的話,目前正在大企業升遷制度裡的底層慢慢努力工作。
看過自動提款機收據上那個驚人的數字,尤其是再想到我的童年,我決定去做一件再理所當然不過的事:把這筆錢變成我以為能買到的美好人生。
我已經開始買一些以前負擔不了的電子產品來裝點我的家:全新的家庭劇院,配備高解析度的投影機、杜比環繞音效、100吋的螢幕和麥金托實驗室(McIntosh Labs)的音響。
用金錢堆疊快樂 卻永遠不夠
我開始豪奢旅遊。我會包下私人飛機,帶朋友去陽光明媚的地方過週末。
私人飛機的價格高得很離譜。短程飛行可能讓我花超過1萬美元(約合新台幣30萬元),但行程卻可以暢達無阻。
以前,我必須花2~3個小時通過安檢,並在沉悶的機場大廳等轉機。但現在,我可以直接開車到飛機旁邊,然後直接登機,並在幾分鐘內起飛。這種感覺就像以前都搭市區公車,現在則享受勞斯萊斯的禮車服務。
但奇怪的是,對27歲的我來說,每次生活升級後的興奮感,很快就消褪了。
我就像吃美食一樣,只能暫時得到滿足,不久很快又餓了。我沉迷於悲慘的癮頭,抗拒不了每一次生活升級帶來的短暫多巴胺刺激。
我開始每隔幾個月換一次車,然後開始參加愈來愈貴的度假。第一次的體驗美好得無話可說,接著我又在找下一個目標。更大的飛機,更貴的房子,更快的車子。
以為付出金錢回報 卻換來疏遠與沉默
還有一件事讓我很驚訝:這些東西不僅沒有拉近我和朋友的關係,反而阻礙我們的關係。
我一直都是個身無分文的孩子。高中時,我常纏著同學借我幾塊錢去自動販賣機買可樂;大學時,我則常從朋友那裡蹭來一手啤酒。
因此當我一夕致富後,我想和朋友分享我的財富。每次帶朋友出去,我都是那個搶著買單的人,我會買演唱會門票、買飲料,甚至後來還買機票和飯店食宿。
但我很快意識到,在很多情況下,這種慷慨反而會適得其反,產生反效果。
生活升級後最困擾的事:該不該買單?
有一次我和一個老朋友和他女友吃晚飯,我上完廁所後就先去買單。他似乎有點不爽我去買單,覺得我好像在炫耀,或暗示他買不起。
有了那次經驗後,我開始傾向各付各,或如果對方主動要請客,我就讓對方買單。
但奇怪的是,這又出現另一種煩惱,大家還是會不爽我。他們覺得我太小氣,認為我現在既然這麼有錢,就應該買單。
▲威金森用他的人生故事,揭露金錢無法直接轉化成安全感。(圖片來源:感電出版)
致富以後 朋友只剩酸言酸語
這真是兩難,我要嘛暗示他們負擔不起,故意讓他們難看;要嘛我很無禮又小氣。結果,這引發一連串奇怪的羨慕和妒忌,帶來各種沒說出口的裂痕和問題。
我開始聽到一些朋友(很快就不再是朋友),用有點酸的話和我說話。
「你一定過得很爽……」
「感謝你願意抽空見我……」
「那對你不算什麼吧?」
我覺得他們不再是我的朋友了,我現在是個競爭者,讓他們臉上無光,他們要棒打出頭鳥。
當我告訴他們我最近的斬獲時,他們臉上露出艷羨的表情(我很快就知道不要談這些);當我談到失敗時,他們的神情嚴肅但嘴角卻在一瞬間微微上揚。
我和另一位成功的朋友談及此事,他告訴我《蒼蠅王》(Lord of the Flies)作者高汀(William Golding)的故事。
當時,高汀剛剛贏得諾貝爾文學獎,一位年輕作家問他獲獎後有什麼感覺,他的回答很生動:「你會知道誰討厭你。」
作者簡介_安德魯・威金森(Andrew Wilkinson)
從咖啡店打工仔逆襲成億萬富翁的加拿大企業家。
他自學設計,結識關鍵人脈,創辦了MetaLab——一家後來為Slack和Shopify打造經典介面的公司。
他真正的突破來自Tiny。Tiny模仿巴菲特的長期持有策略,專注收購盈利的網路公司,年收入達數億美元。
威金森不依賴創投資金,全憑業務產生的現金流滾雪球式成長,37歲時身價突破十億美元(約合新台幣300億元),被譽為科技界的異類天才。
本文摘自感電出版《致富的心魔:金錢、成功與自我懷疑的致富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