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本書作者宮本顯二、宮本禮子談到高齡者的臨終照護,分享92歲A女士的故事,女兒遵循母親「你不想承受的,也別用在我身上」的叮嚀,婉拒延命措施,讓母親安詳離世。
在讀者來信提到,照顧胃癌末期婆婆的經驗,家屬用自己想被照顧的方式」陪伴,讓婆婆在家渡過近一年,最後1個月還能全家吃飯聊天,這段經歷也成了身教,並告訴子女:「這就是以後我們想受到的照顧方式」。
面對親人死亡,家屬往往難以放手,就算本人有表明不要過度醫療,很多時候也無法阻擋家屬,作者認為「不救,也是一種愛」,解決高齡者臨終無效醫療的根本之道,是學會好好告別,而不是拚命搶救。
「你不想承受的事,也別用在我身上」92歲母親的最後心願
92歲的A女性因為衰老,身體已經到了無法吃任何東西的程度。於是我詢問她的女兒,是否要為母親進行延命醫療。
當時她女兒如此回答:「平日我媽媽就常叮嚀,可別給我做什麼延命措施,你要是不知道怎麼辦,就想想看,你不想承受的事,也別用在我身上」。
因此那位女兒婉拒了經腸道營養或中心靜脈注射等各種延命措施。只進行1天500毫升的末梢點滴,幾天後便安詳地離世。
「你不想承受的事,也別用在我身上」。在現行的高齡者臨終醫療界,是極為當頭棒喝,也發人省思的一句話。
讀者來信:將心比心的臨終陪伴胃癌末期婆婆
拜讀了專欄,讓我想起15年前婆婆過世時的事。
我先生是獨生子,身邊並沒有可以商量的兄弟姐妹。婆婆被宣告因為胃癌末期,僅剩下3個月的生命,先生一下子突然面臨要馬上決定婆婆該怎麼治療、該怎麼照護,陷入很大的迷惘中。
後來我們決定要將心比心:我們自己想被怎麼照顧就怎麼照顧。
治療期間,好幾次碰到需要家屬馬上做決定的危急情況。當時我們的考量基準一直保持不變,結果婆婆大約2周後就出院,在家裡渡過最後的時光。
雖然被宣告只有3個月的生命,但她一直活到第一個曾孫出世,在家裡過了將近1年。
「用自己想被照顧的方式」陪婆婆 不是專業也能做到最好
初次學習怎麼照護病患的我們,要下決心讓婆婆在家生活,當然有些許不安,但有訪問看護的制度從旁協助我們。醫師、護理師都會定期到家裡來探視。
其中最讓穩定人心的,是醫師再三向我們提醒,一旦覺得在家照護很難熬下去,隨時可以將婆婆移送到醫院,這大大緩解了心裡的壓力。
因為我們沒有看護的常識,秉持用自己想受到的方式照顧婆婆,很害怕自己的想法反而會讓婆婆無法過得舒適。最後,婆婆在嚥氣前的一個月,都還和全家一起吃飯,一起愉快地聊天。
▲照片為文章配圖,非當事人照片
從照顧中反思自己老後的樣子「這就是以後我們想受到的照顧方式」
能夠靠瑪啡來控制住身體的疼痛,也是十分萬幸的事。雖然我們還是不知道由子女來照護婆婆是否真的是最好的方式…。
而我們也一邊照料婆婆,一邊叮囑子女:「這就是以後我們想受到的照顧方式,要好好地看清楚唷」。──pontam
身體虛弱、插滿管子 本人真的會滿意嗎?
東京都立醫院的濱邊祐一先生,在《讀賣新聞》的報導中指出:「超過80歲,在衰老的盡頭原本該自然讓生命逝去的高齡者,被救護車送到醫院來的例子越來越多了。
個人覺得,像這樣的老者,讓他們跟隨自然的法則,家人在旁靜靜地送他們最後一程,難道不是最圓滿的做法嗎?
但是,一旦將他們送到標榜著以救命為目的的醫院,二話不說就是先裝上人工呼吸器,開啟無比沉重繁雜的醫療過程。因為醫師們會害怕做得不夠拼命,遭到家屬失去理性的控告。
像這樣,就算多少延長了一點活著的時間,但以插滿管子、極度衰弱的身體渡過人生的最後階段,對他們本人來說真的會滿意嗎?
這樣的現況,從活用資源進行有效醫療的觀點上來看,也是問題重重。一旦救急用的醫院成了長期照護院所,不管原本有多少家醫院也會不夠用,完全無法發揮該有的機能。」現實面的問題,刻不容緩地需要社會大眾去正視。
此外,中村仁一先生在其著作《大往生:最先進的醫療技術無法帶給你最幸福的生命終點》中也提到,想得到人人稱羨的壽終正寢,就別在最後關頭叫救護車。正是這個原因。
明明說過「不要急救」為何仍插滿管子?家屬在愛與放手之間的拔河
人終有一死,這誰都明白。但是,在面對自己親愛的父母的死亡時,通常已超出他們本人的意願,反而是家屬執意要求各種延命的醫療措施。
就算本人有留下隻字片語表明不要過度的醫療,很多時候也無法阻擋家屬,常常無法盡如本人的意願。
解決高齡者臨終無效醫療的根本之道,就在於整個社會都培養出「不對臨終期的高齡者進行過度醫療」的常識。
這一天已經明顯地更靠進一步了。
作者簡介
宮本顯二
北海道大學榮譽教授、北海道中央勞災醫院榮譽院長。
1951年出生於北海道,畢業於北海道大學醫學院。
宮本禮子
「日本尊嚴死協會」理事及北海道分部負責人、前江別鈴蘭醫院失智症醫療中心主任,同時擔任日本老年精神醫學會、日本失智症學會的專科醫師與顧問醫師。
自2006年起開設健忘門診,致力於失智症醫療研究。2012年起擔任「高齡者臨終醫療學會」代表人。
本文摘自啟示《不在病床上說再見:擺脫插管與延命,不讓自己與家人受苦的尊嚴善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