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房價 遺產稅 fed 00919 美元

用興趣 點燃孩子的天才

用興趣 點燃孩子的天才

張曉雯

教育

2012-05-23 10:02


張先生和張太太重視孩子的教育,他們鼓勵孩子多元發展,探索興趣,因此在經濟能力許可的範圍中,總是願意讓孩子嘗試各種才藝學習。大女兒個性文靜,從幼兒階段就上過律動、圍棋、珠心算、舞蹈、鋼琴等等,進入小學之後,則是繪畫、作文課,甚至時下流行的表演課、口語訓練等等都上過,每種課程都至少進行三個月至半年,其中如鋼琴、珠心算則是持續學習,並且參與檢定晉級考試。

而張太太更是以大女兒為榮,因為從小栽培的成果不但讓女兒在校成績優異,而且還是參與各項才藝競賽的常客。因此張太太教養小兒子的方式也循著大女兒的軌跡,安排各式才藝課程。但是小兒子卻只有「5分鐘熱度」,當新鮮感消失,上了超過三堂課後,小兒子就開始出現不願意上課情況,因此很多才藝課程只上完一期就中斷,而寒暑假張太太要幫兒子安排不同的才藝夏令營時,兒子也會以「沒有興趣」為拒絕的理由,導致母子關係因為是否該安排才藝課程變得緊張。

究竟為什麼要在學校教育之外,幫孩子安排才藝課程?有不少父母會認為多元才藝的學習可以讓孩子「不會輸在起跑點」。但是長期關注親職教育的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卻不斷提醒父母「不是上越多才藝班就越聰明」,教養孩子應該是順其天性,鼓勵適性發展,才會激發孩子的興趣和能力,若再加上肯定與鼓勵,可以有很大的成就。

父母常見迷思1:
把自己的期待變成孩子的學習目的

只是透過才藝課程幫助孩子培養興趣和多元技能前,親職專家一致建議,父母親應該要釐清對於才藝學習的迷思:

(一) 學習才藝究竟是誰的需求?是父母的期待,還是孩子真的想學?

從事輔導教育超過20年的同心圓親職教育工作坊負責人龍台生發現,不少父母替孩子安排課程的動機是出於「補償心態」,將自己童年缺憾「寄託」在孩子身上,卻忽略了孩子是否真的需要這些才藝。當孩子覺得「我是為了父母學才藝」,而不是出於自己的意願時,一旦學習過程中遇到瓶頸或困難時,孩子可能會輕言放棄。

因此建議父母在安排課程前,不妨讓孩子先試上,觀察孩子參與課程的互動狀況,事後聆聽孩子的感受與想法,再決定是否要參與課程。

(二) 對才藝課程的瞭解有多少?打算讓孩子學多久?

許多父母對孩子才藝學習的成果有期待,卻未必瞭解學習過程的辛苦,強迫孩子持續學習。尤其許多才藝課程都會用階段性評量成果,例如能力檢定、進階測驗來滿足父母的期待。但是對孩子而言,他們在乎的是學習的樂趣,一旦當父母期待加重時,反而成為學習的壓力。甚至就如洪蘭提醒,「最怕的是孩子不是莫札特,而我們一定要他變成莫札特。」因為父母對孩子的期待落空,不免會影響親子關係。

因此父母不妨跟著孩子一起瞭解學習過程可能會帶來的辛苦(例如彈奏樂器需要每天練習)。

龍台生提醒,如果把學習責任推給孩子,也可能是造成孩子學習力無法持續的原因。當孩子不能承擔學習責任時,也不要勉強,回頭想想最初的動機是什麼。如果真的只是為了具備有嘗試新事物的能力,不妨就選擇輕鬆的才藝課程,並且不以「投資報酬率」來看待才藝學習。

父母常見迷思2:
逆向開發潛能,想要改變孩子未必可行

許多父母在選擇才藝課程時,會抱持著「激發潛能」和「改變氣質」為出發點,安排與個性「反向」的課程。例如天性活潑好動的孩子,父母親擔心專注力不足,會傾向選擇靜態的圍棋、珠心算、鋼琴等課程,希望孩子可以有定性。相反地,對於個性內向害羞的孩子,有些父母可能選擇舞蹈、演說訓練等課程,希望能夠讓孩子變得更大方、更擅長表達。但是這樣的安排方式,往往會適得其反。

在國內積極推廣「適性教育」的人文高中校長兼人文適性教育基金會執行長楊文貴認為,理想的才藝課程安排,應該是「因材施教」。因此在安排課程時,不妨讓孩子多方面探索,從中找到喜歡的、擅長的,有高度的持續學習意願,再進而從中將興趣轉化為專長。就算孩子是不喜歡的,也可以經由老師的引導,讓孩子有不同面向的認識與了解進而有喜歡接納。

楊文貴強調「學習應該重視過程而非只看結果」,而不是像虎媽一樣「只以成敗論英雄」。父母應該先從旁觀察,如果孩子覺得上課很快樂,代表有高度意願。這時候,父母可以適時扮演「啦啦隊」的角色,多鼓勵與肯定,讓孩子感受到支持肯定與認同,會在學習過程中,因為得到正向能量越多,從中發現自己有和別人不同的能力,培養出自信,學習的成果也會比較低自信的孩子來得高。

西方諺語說:「父母的態度會決定孩子的命運」,尤其在才藝學習上,父母積極安排或是用壓力來期待看到學習成果,反而會壞了孩子的學習胃口,而且培養子女多才多藝不等於成功的教養,「良好的親子關係,比孩子是否多才多藝來得重要。」龍台生強調,不妨把才藝學習變成可以一起從事的親子活動,例如帶孩子一起上圖書館、一起逛美術館、一起看戲劇表演,不但可以拓展孩子對於嘗試新事物的興趣,也有助於親子關係,讓孩子在有安全感、愛的關係中,也能夠培養創造力和正向的人格特質。


延伸閱讀

勞退為何越來越多人「不急著領」?超大紅包「放5年多70萬」 專家:2種人理財最合適

2024-04-24

「這工作說穿就是狗」80歲社區管理員月領24K告白:勞退不夠用...被住戶羞辱總比被生活羞辱好

2024-05-13

勞保年金+勞退月領5萬「免延退」怎麼辦到?達人4招教戰!手上沒1000萬退休金也能安心退

2024-05-08

勞工退休金VS勞保老年給付,有什麼不一樣?拆解勞退新制的計算方式:簡單1招,最大化自己的退休金

2024-04-08

月領18600元和一次領老年給付180萬哪個好?勞退、勞保年金我能領多少,請領條件、算式一次看

2024-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