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房價動輒千萬起跳、首購族平均年齡已突破35歲。面對這樣的現實,許多年輕人常懷疑:「我真的買得起房子嗎?」但事實是,即使在高房價時代,仍有買到「對的房」的年輕人,關鍵在於策略與觀念的轉變。
胡偉良博士,提供以下五個關鍵策略,提供給正在觀望或準備出手的年輕人參考
一、改變「夢想宅」迷思,先求站上軌道
許多年輕人買房總希望一步到位,要在市中心、3房2廳、電梯社區。但現實是,買房應該像人生投資一樣,重點是「進場」與「累積資產」。可從「蛋白區、耐震屋、機能地段」開始,買小不買大、買舊不買爛。先站穩市場,未來再轉手升級,是更實際的路。
二、善用新青安政策與低利貸款槓桿
政府推出新青安貸款方案,對首購族提供最高千萬貸款額度、40年期、本息寬限與低利率。這是年輕人最好的入場機會:
· 利率低於通膨,等於**「借錢變便宜」**;
· 本息攤還設計拉長,降低每月負擔;
· 對於家庭預算不寬裕的首購族,是進場的重要後盾。
但記住:不要因此亂買或超買,適度槓桿才能降低風險。
三、選擇具未來性地段,而非過度追高地王
高房價區域如台北市蛋黃區、信義計劃區,對年輕人來說幾乎是天價。與其追逐高點,不如選擇「尚未完全開發但已有機能」的潛力地段:
· 新北三環六線捷運周邊
· 桃園航空城、新竹高鐵特區
· 台中單元重劃區、南屯機捷沿線
· 台南沙崙、安南;高雄亞灣特區等
買房如買股,要找還沒發動的成長型個股。
四、避開投資型產品,選擇自住型安全屋
市面上充斥許多「小宅投報」、「投資型套房」,雖然單價低,但轉手性差、稅賦高、增值困難。對年輕人來說,不是安全標的。
應以自住安全性、日後換屋便利性為主,包括:
· 2房產品優先(比1房保值)
· 社區戶數單純
· 周邊生活機能穩定
· 符合「都更潛力」或「耐震結構」條件
五、不買房沒問題,但要買「資產」而不是消費
不是每個人都該買房,但一定要讓錢「變成資產」而非純消費。
· 若沒打算買房,應思考:是否投入高股息ETF、REITs、不動產基金或定期定額?
· 若打算5年後買房,那就現在開始累積「房貸頭期款」的資本
· 財務規劃、租金與購屋成本比較、長期現金流試算,是必備能力
胡偉良觀點:年輕人不是買不起,而是買得太急、太錯
房市不是壓力測驗,更不是人生的起跑線競賽。年輕人若能換個觀念,用分段買房策略+資產思維+政策運用能力,反而能用更穩健方式跨出第一步。
買得對,比買得快更重要。
-本文由作者胡偉良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