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纖維」自古以來便是人類最常使用的材料之一,而台中以地利、氣候優勢和多元人文交匯,進而發展出多樣的纖維工藝。例如台中達關、谷關及梨山地區的泰雅苧麻織物;而大甲、清水和大安的藺草帽蓆產業,更自清末以來名聞全省,甚至外銷日本、歐美等地,使台灣以「草帽王國」名揚世界。
以纖維工藝訴說在地故事
為了強化中部編織工藝的軟實力,台中市政府於2018年將葫蘆墩文化中心「編織工藝館」藏品移至大里兒童藝術館,並轉型為「臺中市纖維工藝博物館」(以下簡稱纖博館)。
纖博館主任簡惠華表示,館內典藏台灣原住民、漢人、中國西南少數民族及當代創作等四類文物,「我們從文化脈絡出發,結合展覽、手作體驗、技藝學習或工作坊等,期待纖博館達到傳承、工藝體驗及教育意義,並成為全世界纖維工藝愛好者交流與發展的平台。」
法國設計師Samuel Misslen與台灣竹編工藝師林美如共同創作的作品〈光〉。
自開館以來,纖博館以各種纖維工藝訴說地方故事,將傳統工藝結合當代藝術,激盪出不一樣的火花。例如法國設計師Samuel Misslen與台灣竹編工藝師林美如共同創作的作品〈光〉,每一個面都使用不同竹編基礎編法,透過燈光在牆上投射出不同幾何造型的光影,十分引人注目。
此外,戶外廣場特別規劃「綠野纖蹤-纖維植物教育園區」,種植桂竹、藺草、月桃、鳳梨、瓊麻、香蕉、山芙蓉等多種台灣常見的纖維植物,兼具觀賞與教學用途,帶領遊客從自然素材出發,一步步認識台灣纖維文化景觀。
纖博館策劃的「天然染X地方力―臺灣天然染色地方創生故事」系列特展於一樓區域呈現,二樓則是「纖維工藝的生活時尚」常設展。
傳統工藝的跨界與創新
「編、結、織、染、繡、製氈、纏繞」是台灣纖維工藝的主要技藝,簡惠華主任說:「纖博館不僅肩負傳承的使命,也致力推動傳統工藝的跨界與創新。」館內一樓特展區定期以不同纖維媒材或生活議題策展,今年以「天然染X地方力」為主題,介紹台灣各地以天然染產業進行地方創生的進程與推動成果。
來到二樓常設展廳,映入眼簾的是一幅巨大的「台灣纖維工藝地圖」,從三峽藍染、新埔柿染,到中部豐原製麻、大甲帽蓆、和美織仔與竹山竹編,豐富的纖維工藝曾在生活周遭遍地開花。纖博館亦透過互動技術,打造織布模擬、刺繡互動與花布拼貼等互動體驗,讓民眾參與其中,感受纖維工藝之美。
此外,館內亦規劃「纖維故事屋」、「新纖玩藝」、「纖維學院」、「創纖講堂」等教育推廣活動,從親子手作到進階課程,不分年齡的遊客皆能同享創作樂趣,也使傳統工藝不只被典藏,而是結合創新與實作重返常民生活。
從經緯之間看見細緻「手路」
在今年春夏,纖博館推出特展「手路~島編生活藤工藝展」,以藤為線索,結合島嶼地景與生活,透過6位職人、10個街區故事、3大品牌家具及纖博館典藏文物,以總計近80件展品,織造出台灣藤工藝的時代軌跡。
台中市政府文化局表示,「藤」與台灣常民生活緊密相依,除了可製成各種家具、工藝品,甚至還被當作中藥材使用。此次聚焦於藤的生活工藝,看見不同世代的職人如何以他們的「手路」(台語Tshiú-Lōo),將藤從生活物件發展至美學與藝術的層次。
「台灣纖維工藝地圖」展示了豐富的纖維工藝如何於生活遍地開花。
「手路~島編生活藤工藝展」,透過6位工藝職人的故事,串連起台灣藤工藝的時代軌跡。
此次展覽共規劃「手中之材」、「手路時光」、「傳承之手」、「路之起點」、「未來之路」和「路上的藤」6大展區,並透過人間國寶暨國家工藝成就獎得主張憲平等6位工藝職人的故事,串聯起跨越百年的「手路」風景。除了讓觀展民眾感受藤材如何在時代中蛻變與重生,也一步步喚起生活中的藤編記憶,開啟藤工藝的新想像與生活的新願景。
臺中市纖維工藝博物館
參觀資訊
●地址:台中市大里區勝利二路1號
●電話:04-2486-0069
●開館時間:09:00-17:00(週一休,國定假日另行公告)
-----------
(台中市政府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