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台積電 兆豐金 勞退 勞保 航運股

熱中參與股東會者 賺錢比率較高

熱中參與股東會者 賺錢比率較高
投資人對張忠謀的經營能力給予肯定。

周岐原、楊紹華

台股

656期

2009-07-16 13:57

股東會是上市櫃公司的最高決策機構,照理說,股東都應該「用力」參與,才算對手中的投資負起責任。只是根據調查,台灣投資人參與股東會的情況,簡直是冷到冰點,回答「一場都不去」的受訪者,比率竟高達九成。

今年的股東會旺季落幕,期間消息紛呈,散戶除了被動接收消息之外,主動參與股東會的情況究竟如何?

股東會是上市櫃公司的最高決策機構,也是小股東一年一度能夠直接面對經營層聽取報告、提出意見、參與決策的難得機會;照理說,每位股東都應該「用力」參與,才算得上是對手中的投資負起責任。

 

不參加股東會投資人占九成


只是,根據《今周刊》與世新大學財金系合作進行的「二○○九年股東會參與行為調查」結果,發現台灣股票投資人對於股東會的參與狀況,簡直可說是冷到冰點。在一○九六位受訪對象當中,收到開會通知書後「多數場次都會去」的僅有○.五%,而回答「一場都不去」的受訪者,比率竟然高達九成。

股東會缺席的原因,當然可能包含了股東個人意願的因素;但不可否認,客觀條件的限制,必然也是小股東缺席率居高的重要原因。其中,在台灣幾乎已成「正常現象」的股東會撞期「怪象」,正是讓小股東無法親臨會場的一大障礙。

股東會撞期情況一年比一年嚴重,二○○二年時,單日舉行股東會還不到一百場,但光是今年六月十日、十六日和十九日三天,就有多達一○一二家公司舉辦股東會,占上市櫃公司總數八成之多。一位業內私下透露,股東會撞期的公司多達數百家,實務上幾乎不可能出現如此「心有靈犀」的巧合。

也就是說,日期重複根本是人為運作出來的。但企業間如何才能達成默契?答案是在公告股東會日期前,先透過特定聯誼場合傳遞消息,再由各家業者改在重複程度最高的日期開會,就能得到這種結果。

表面上,同日舉辦股東會的理由是確保會議進行,避免遭有心人士杯葛;但小股東一年只有一次機會「朝見天顏」,為了防範專業股東鬧場而犧牲散戶權益,說法實在不足以服眾。

尤有甚者,散戶股東親赴會場已是困難重重,但部分公司更進一步拒絕媒體進入採訪議程,無法到場的股東連知情的權利都喪失,也讓人為之氣結。

 

三成投資人不讀通知書


但話說回來,上市櫃公司股東會撞期之所以愈撞愈狠,某種程度上,小股東對股東會的冷漠態度也得負起一些責任。

透過這次調查發現,國內散戶股東不僅親赴股東會的比率極低,對於股東會中即將報告或討論的事項、議案等,往往亦非十分關心。調查顯示,在收到股東會開會通知書後,有超過三成的受訪者,完全沒有閱讀通知書上的報告事項與議案內容,而僅有八%的受訪者會詳讀這份攸關自身權益的通知書。

至於參與股東會的下下之策——運用委託書,國內股票投資人似乎也稱不上能將之「物盡其用」。據調查,四七%的受訪者,會將委託書交給別人行使股東權利。但糟糕的是,他們多半不知委託書在離開自己手中後,會被賦予什麼樣的投票意向。

在調查中,會因為「認同徵求者理念」而將委託書交給對方的僅約四%;相對的,有高達三九%的受訪者,之所以將委託書交給他人,原因竟是「因為可以拿到紀念品」;另有接近四%受訪對象,則是因為人情壓力,而將委託書草草交到別人手中。

整體來說,國人對股東會的參與程度,幾乎可用「不去、不看、不在乎」來形容。說實在,相較於手中握有多數股權的大股東來說,散戶股東就算對公司營運有意見,對股東會中進行討論表決的議案有想法,其所能發揮的力量也極為有限;那麼,去不去、看不看、在乎不在乎,好像也就沒有多大關係。

只是,情況真的是這樣嗎?對小股東而言,關心股東會真的沒有太多的實質意義嗎?為了進一步釐清參與股東會對投資人的價值,在第一輪的調查之後,我們又以「《今周刊》讀者及潛在讀者」為對象,進行了第二輪的問卷調查。

世新大學財金系教授、世新投資人情緒指數調查小組副召集人郭迺鋒表示,相較於第一輪的調查對象,第二輪的受訪者可定義為「會更積極主動蒐集資訊的投資人」。在這群人當中,參與股東會的比重,會比一般人來得更高一些,也更能透過交叉分析,抓出「在不在乎股東會」所造成的可能差異。

調查結果令人驚訝!若把所有受訪者分為今年以來股票投資賺錢、不賺不賠、賠錢等三個族群,可以發現,愈有意識積極參與股東會者,今年以來賺錢的機率普遍愈高。

舉例來說,表示「多數股東會都會參加,甚至每場都去」的受訪者當中,有四七.六%能在今年上半年的股市操作當中獲利,賠錢者則為二六.二%,賺錢機率明顯高過賠錢;而表示「只去少數幾場,甚至不去」的受訪者,情況則幾乎相反,上半年股市投資賠錢收場的比率,則將近四六%,占最多數。

 

積極參與者 賺錢比率較高


此外,若仔細分析受訪者「參加股東會的目的」,也能發現類似結論。在本次調查中,小股東參與股東會的目的,大約可分成三種類型:一、主動對經營者提出問題或意見,這是最積極的小股東;第二、被動聽取經營階層的業績報告及未來展望,作為後續投資參考;第三、則是單純為了領取紀念品,這該算是最消極的小股東了。

而在這三種類型的受訪者當中,上半年股市投資獲利的比重分別為四五%、四○%、二○%。趨勢頗為明顯,愈有意願積極參與股東會的投資人,上半年的投資獲利機會愈高。而若參加股東會只是為了換取紀念品,則此類受訪者中有五二%上半年呈現賠錢狀態。

最明顯的對比,是會仔細閱讀股東會開會通知書的受訪者,投資獲利比率超過五五%;而完全不看通知書內容的,則有五三%以上呈現投資虧損。

當然不能妄下定論,說是只要積極參與股東會,選股操作的功力必然大增。不過,若從「股東行動主義」的角度來解釋上述調查結果,倒也可以得到一個合理推論:就算不能「趨吉」,但對於股東權益能夠主動關切,起碼可以達到一定程度的「避凶」效果。

自美國在二○○一年爆發恩隆案之後,股東行動主義就逐漸成為各國推動的強化公司治理重要課題;希望透過小股東積極監督上市櫃公司的集體力量,牽制「寡頭」決策者侵害股東權益的意圖。

但要達到這個崇高理想,最基本的環節,還是在於散戶股東能夠「醒過來」,積極關心公司各項決策,主動發現問題,對於恐有侵害股東權益之虞的企業,「可以透過市場機制加以監督」。翻譯成白話,就是「在股東會中辯之以理,爭取其他散戶股東的認同;要不,別買這檔股票,讓不符公司治理精神的企業沒人投資」。

小股東在股東會中最易「抗議成功」的著力點,或許是在「爭取股利股息」方面。如被動元件大廠國巨,今年董事會決議原本不配息;但投保中心代表在會場要求發放股利,讓公司決定配息○.一元。

此外,鴻海及散裝航運商四維航和IC通路商倍微,也分別在股東會當場加發股息;可見公司賺錢,只要股東勇於爭取合理權益,大老闆們未必不買帳。

 

檢視董監酬勞是否合理

 

除了爭取更多股息空間之外,另一個值得每位小股東多加研究的課題,即是針對董監酬勞的合理性提出質疑。

以今年情況來看,由於多數企業去年度獲利大幅衰退,因此董監酬勞普遍跟著減少,算是可喜現象。然而仍有部分盈餘衰退的企業,選擇增加董監酬勞,在趨勢中看來格外顯眼。

例如國內橡膠大廠正新,○八年度稅後純益較前一年度衰退三六%,因此股息股利配發較前年保守;然而檢視公開資訊發現,正新的董監酬勞卻逆勢增加一成。當然,公司經營層在去年為股東成功穩住獲利,沒有淪為虧損,值得鼓勵,但是去年度績效和董監酬勞不對稱也是事實,作為「醒過來」的股民,應就這些問題自行思考、評估、定奪。

積極參與股東會、詳細掌握股東會議案內容的小股東,或許就是股東行動主義當中,所謂「醒過來」的小股東;就算他們沒有在股東會場勇於發言,但至少也會有意識地去檢驗自己所投資的企業,並且較會依據檢驗結果作為投資依據。相對於把股東會的意義,與紀念品畫上等號的投資人,這些小股東投資選股時,自然更能因此「避凶」。


■2009年股東會參與行為調查方法
分兩階段進行調查。第一階段由世新大學執行並分析,調查期間為2009年6月10日至15日,以電話訪問,有效樣本1096份,抽樣誤差為±3%(95%的信賴水準下),調查對象為過去一年內曾買賣股票之18歲以上投資人,抽樣方法則按台灣各縣市之證券商家數,採分層比率抽樣。


第二階段由《今周刊》執行,資料委由世新大學分析。調查期間為2009年6月15日至25日。有效樣本:1088份。抽樣誤差:±3%(95%的信賴水準下)。

 

股東會


投資

▲點圖放大


■從股東行動主義趨吉避凶
受訪者票選去年表現最好的經營者


鴻海 郭台銘
台積電 張忠謀
宏達電 王雪紅
聯發科 蔡明介
廣達 林百里
宏基 王振堂
裕隆 嚴凱泰
遠紡 徐旭東
國泰金 蔡宏圖
富邦金 蔡明忠

延伸閱讀

韓國瑜「15秒」結束質詢真相公開 洪申翰還原現場:我沒遲到是早到...揭露質詢、非質詢開會差在哪

2024-03-16

LINE「Keep」7月底要掰了 用戶崩潰忙備份!「Keep筆記」功能還在:2者差異比一比

2024-03-15

有錢人價值觀好難懂...法國名牌推「膠帶手環」要價10萬 洋芋零食包、IKEA購物袋為何一堆人買單

2024-03-19

星巴克越來越退燒?別人一聽你在喝也只是笑笑帶過 內行人曝讓出咖啡界王位「致命關鍵」

2024-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