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0056 0050 輝達 00878 00940

康熙大帝在台灣

康熙大帝在台灣

91272

焦點新聞

2013-07-30 13:52

還記得很多年前台灣曾經流行過一部大陸劇叫「雍正王朝」。你可能看過,也可能沒看過。不過就算看過你應該也忘了,就讓我帶大家回顧一下劇情。

還記得很多年前台灣曾經流行過一部大陸劇叫「雍正王朝」。你可能看過,也可能沒看過。不過就算看過你應該也忘了,就讓我帶大家回顧一下劇情。

這部劇第一集一開始就是滂沱大雨。因為黃河決堤了,康熙緊急召集了所有臣工討論要如何處理。很多人說要趕快開倉放糧,還要從國庫裡調撥銀子去救濟災民。討論正熱絡時,履傳不到的四皇子終於趕到了,帶來了一個震驚全場的消息。「京師附近的糧倉已空,國庫早就無銀可調」。聽到這個消息的康熙帝著實不敢相信。直呼「堂堂的大清國怎麼會無糧可用,不是都說是康熙盛世嗎?怎麼會國庫裡沒有銀子。」接下來的劇情就是皇四子和十三子下江南去向富商徵銀和後來追討國庫欠銀的故事了。

這是個發生在快300年前的故事了,和台灣有什麼關係?

前一陣子大家都知道菲律賓海岸巡防打死了一個台灣漁民,引發台灣舉國憤慨。馬總統也宣佈要動用軍艦去護漁。大家都從報上看到了,漁民因此多抓了很多魚,覺得政府終於「有在做事了」。不過大家可能很少讀到一個小小新聞。軍方表示護漁一次就要耗費一百多萬的油錢,軍方根本沒有這個預算。我不知道在新聞熱度散去的今天軍方到底還有沒有在護漁,但是大家要慶幸的是,菲律賓政府沒有注意到這則新聞,否則他們會抓到台灣政府根本是在吹牛,因為台灣政府根本沒有錢可以護漁。

和這則新聞相關的是,馬總統要求在太平島上建機場。結果媒體很快也追蹤到總統大人其實幾年前就說過了。那為什麼不做?因為政府沒錢啊!

我們政府怎麼會沒錢?中華民國是全世界第四大外匯存底國不是嗎?現在你應該可以感受到康熙皇帝當年的感受了吧!

很抱歉,外匯存底這種事基本上就和一些銀行宣稱他們管理上兆元資產般。只是件聽起來很爽的事,當然,這位銀行老闆也有很大權力可以調動這麼多錢。但現實是這一兆元裡至少有85%以上都不是這家銀行的錢。只要這家銀行傳言有財務問題發生擠兌,基本上只要政府不救,除了共產國家外,這世界上再大的銀行都會在數週內倒閉。

所以相信我,中華民國是世界第四大外匯存底國這件事,除了可以幫政府一年多賺數千億新台幣利差收益外,基本上只能拿來自嗨用。一旦出了事,這些外匯持有者會跑的比飛的還快.

回到雍正王朝,為什麼康熙朝國庫會出現這麼大的問題呢?根據劇情,答案一個是因為士紳不當差不納糧,另一個是大臣們爭相從國庫內借款而不還。

士紳不當差不納糧是怎麼回事?傳統上中國最標準歷史也最悠久的稅有三個。一個是人頭稅,也就是一個人固定繳多少稅。一個是田賦。以今天來看就是土地稅。還有一個就是力役,就是秋冬農忙結束時去服勞役。古代因為中國唸書的人不多,所以政府為了鼓勵大家多唸書,只要你取得秀才資格(縣內考試合格)就可以不用繳稅服勞役,看到青天大老爺也不用下跪。可是這麼一來就無形成為了一種租稅漏洞,很多農民人頭稅逃不掉,就是乾脆把地送給這些免稅戶,自動甘心作佃農。最終的結果就是土地兼併愈來愈嚴重,有錢的人愈來愈有錢,但國庫愈來愈窮。用今天專業的話說,稅基(課稅的標的)大幅被縮減了。

至於另一個國庫欠款,我想就不必解釋了。用今天的話很簡單,就叫掏空國庫。

那麼我們回過頭來看今天的台灣。目前的台灣102年的政府總預算收入是約1兆7千億。一年的總支出是1兆9千億。一年約要舉債近2千億。(別被這個數字愚弄了,因為這是預算數,實質上每年都會追加預算,過去幾年台灣政府一年真正舉債數字都超過4千億)。我們政府一年每一百元的收入,超過20元是用來還債的。而且這個數字在急速增加中。你或許不相信,不過20年前,當年的財政部長郭婉容(就是劉憶如的媽媽)還在課堂上告訴我們,我們政府太有錢了,每年政府單位拼命花錢都花不完。這成為美國壓迫新台幣升值的原因。20年過去了,你很清楚,我們的政府仍然拼命的亂花錢,惟一的差別就是變成是負債不停上升。而美國政府再也沒有太大興趣管新台幣要不要升值.

台灣為什麼變成這樣?和康熙朝一樣,我們的稅基不斷地被侵蝕,而另一批人則是不停地在掏空。

稅基是怎麼被侵蝕的?當然是因為我國歷位聖君都完全不顧政府財政情況,而把減稅當作自己重要的政績。我來「簡單列舉」一下台灣歷任總統的減稅豐功偉業:

1. 李登輝:二稅合一。這個是什麼呢?二稅指的就是公司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這個東西在學術上一直有一個爭議是說,當公司賺錢時就課了一次公司所得稅,等到同樣的錢分配到股東身上時要再課一次個人所得稅,等於一隻牛被扒了二層皮非常不合理。就基於這個理由,在李登輝就任民選總統後,大刀一揮變成了現在大家看到的,如果你買進股票時,每年公司都會給你一張通知單上面載明抵稅率和抵稅金額。也因此每年台股在除權息旺季時就會出現了所謂的抵稅概念股。只因此,很多人可以很一年因此少付幾佰元到幾千元的稅。但也因為如此,大老闆們一年可以少付幾百萬到幾千萬的稅。最終的結果,台灣國庫一年少掉了一千多億的稅收。

談到這裡,我突然想起之前大法官決議,家庭所得稅夫妻所得要合併計算是違憲。台灣未來可能因此少掉1百多億的稅收。是啊,我真為我們大法官的真知灼見感到敬佩。只是很好奇,人權觀念領先台灣數十年的歐洲和美國的大法官怎麼都笨到不知道這件事?(煩請我們大法官們投書一下紐約時報或金融時報訓斥一些這些「同業」的無知!) .

除此之外,小人在感佩之餘也想順便提醒一下大法官和立委們,台灣還有一堆東西都被重覆課稅,像你買汽油已經付了貨物稅,又要5%的消費營業稅真的不合理。台灣多數公司都繳過所得稅了,為什麼還要付營業稅?煩請大法官一併把這些稅都解釋違憲了吧。我也希望大法官大人們,當你看到你每個月數十萬入帳的薪水時,請不要忘了這些錢是怎麼來的。不是你想的稅收,而是我們全國老百姓一起借錢來付給你的!

2. 陳水扁:調降金融業營業稅 從5%到2%。阿扁就任不久就碰上台灣金融業在1998年本土型金融風暴後重傷。逾放比高升。所以有了二次的金改。其中一項就是把金融業適用的營業稅調降來幫助金融業調整體質。這個影響的稅收約是一年400億。很有趣的是,金融風暴過去都十幾年了,台灣的銀行老闆碰到這個議題都還在哭窮。說什麼對銀行體質還欠佳或是正值轉型,如果稅課下去台灣金融的競爭力會完蛋。你不妨想想,你隨便開家公司不管你有沒有賺錢,只要有買賣5%營業稅一毛都跑不掉。你樓下那家一個月可能花十幾萬租店面的分行,他只繳2%的營業稅,然而告訴你他沒有競爭力? 

3. 馬英九:當今聖上減了很多稅。應該是有人告訴他前任任內台灣經濟之所以不活絡就是因為管制和鎖國。所以要活絡經濟就要學香港。所以聖上就任不久就把台灣經濟最大的絆腳石,遺產贈與稅從最高50%降到10%,而且還大幅調高起徵點。這部份,如果沒有大咖死的話,台灣一年損失的稅收約是60億。接下來,因應2008年金融風暴,所有個人所得稅都減1%,又把公司所得稅從最高25%全部都降到和新加坡一樣的17% (台灣號稱的最大競爭對手─南韓是22%)。這個部份個人所得稅部份約一年損失240億,公司所得稅部份一年損失約750億,除此之外,還有調高個人標準扣除額、薪資扣除額影響約200億。

除了以上之外,從扁政府開始,因為進口物價上漲我們政府推行了一堆減免貨物稅政策,而和金融業的營業稅減免一樣過了十幾年了,這些稅都還在減免。更不要講當今聖上特愛亂開支票。職棒玩不下去了(減稅,投資抵稅)、車子賣不好(減稅),更不要講那些萬年獎勵投資條例,前幾天天下雜誌發佈了一篇專題點名有六家集團公司去年適用的所得稅率連5%都不到,引發嘩然。可是過了幾天之後?「今天公祭,明天忘記」。台灣人還有幾個人記得這件事?所以這些公司何必去鳥你?而且你會發現有意思的是,這六家只有一家緯創出來澄清是因為去年大虧所以今年不用繳。可是你有想過為什麼其他五家不出來澄清?很簡單嘛,你看了一下台塑寄給你的股利單就知道,台塑一年繳1.x%的所得稅有多少年了。

這裡有公平稅改聯盟作出的清單

在這一連串的減稅下,我們的稅基減少了多少,簡單加總一下,至少是2500~3000億。不要忘了。這是一年2500~3000 億。而且這還是針對主要減稅。而沒有加一堆莫名其妙的租稅優惠。這些錢可以幹麼?可以讓我們國家每年即使在亂花錢下,每年可以不用再舉債。可以讓你的兒女從國小吃到大學免費營養午餐,讓你從此不用繳健保費,讓老人年金一個月多領一萬元……這個說法很虎爛對不對。對,但是這也是我們政治人物最愛的宣傳手法。我決定仿造姑蘇慕容「以彼之道,還施彼身」。以後會不停告訴大家,只要課稅,我們都可以不用繳錢。

現在請你回頭想想很多企業家和經濟學者一再告訴你的事,「稅是經濟發展的絆腳石」、「稅愈低,經濟愈發展」。依這個邏輯,從當今聖上即位至今,應該是經濟蒸蒸日上,萬民歡騰才對。就算不是,至少也是國家雖窮,但藏富於民。可是你很清楚今天的台灣並不是這樣,總體經濟不佳就算了,多數一般百姓覺得自己愈來愈窮了,惟一的差別是那些成天喊著台灣要多減稅,政府要多刺激經濟,一副憂國憂民,但肚子愈來愈大的大老闆們。

「減稅帶動經濟?」 我不敢相信還會有人白痴到相信這種鬼話!而且居然還有人認為台灣目前的困局就是因為稅減的不夠。

接下來,上面提到康熙朝大臣們爭相借款是造成掏空國庫原因之一。為什麼呢?其實中國歷史上各朝各代給官員的薪水是很低的。可是要當個官花費是很大的,舉凡官場上的應酬,出入總要有人抬抬轎子,買幾件像樣的官服,這些都不是官員正常薪資能支應的。檯面上,官員們很喜歡講一些聖人之道,但現實生活裡更要顧好腸胃之道。那要怎麼辦? 從國庫裡借錢是一種辦法。但事實上更多人作的是從百姓身上撈錢。明朝中業後最有名的就是火耗。

什麼叫火耗。過去中國百姓繳稅都是繳實物。例如你是種稻的,你就繳米。你是砍柴的,你就繳柴。到了明朝張居正時代,宣佈改為全部折算繳銀子。為什麼?很簡單,你繳米的地方,通常全部人都是種田的,如果要把米送往缺米的地方運輸很麻煩,如果要變賣,當地米不值錢常換不了錢。更別忘了還有種蘋果的,養魚的這些有腐爛的問題。換句話說,納稅的人很麻煩,收稅的人很麻煩。就連貪污都很麻煩。乾脆全部改為銀子。這叫做「一條鞭法」。

在以前繳實物的年代官員要貪污的辦法就是嫌你的東西不合格,要你多拿東西過來,再把這些佔為己有。等到了繳銀子的年代就有了新的手法。火耗顧名思義就是和火有關的耗損。原因是,百姓繳銀子一定是碎銀,但是地方政府上繳依規定要熔成50兩一錠的官銀。那麼在這個熔解的過程的損耗怎麼辦?當然不會叫官員出。於是就要百姓繳稅時多付20~30%。而這筆錢就成了官員的私房錢。所以大家在雍正王朝裡會看到一個政策叫「火耗歸公」。也就是政府把這筆錢當作正式稅收收歸國有,然後政府再以補助方式(養廉錢)給官員。順便一提,這個制度後來被新加坡採用,成為官員以高薪養廉的基礎。

那麼在台灣呢?不管是官員或民代當然不會笨到去向老百姓索賄。最好的辦法當然是「建設」。開條路、建個紀念館,再把工程由庒腳公司承包,然後再以政治獻金或其他模式進自己口袋。反正台灣的百姓還是都停留在縣長有在做一些看得到建設才是有「做事」,工程做的愈多的,活動辦愈多支持率愈高。至於節節高升的債務怎麼辦?縣市長最多做8年,任內先把問題推給「歷史共業」,只要安全下莊,那是後任的人的事。最重要的是把庒腳顧好,鞏固自己的選舉實力,那麼不管誰哪一黨上台只要來這裡就要看我臉色。就這樣,我們的中央政府不負責任,地方政府也有樣學樣。 最後就是你看到的今日台灣,從中央到地方大家都是龜笑鱉無尾。

很可笑,300年前的大清國發生的國庫吃緊問題,同樣發生在300年後的中華民國。但大清國吃虧的是,大清國用的是真金白銀外加銅錢。如果政府想用正規方法污人民的錢,頂多只能在銅錢鑄造上讓成色不足,佔點小便宜。但中華民國卻可以用一張進口的紙,印上數字告訴你這就是它的價值,還可以用記帳的模式把國家負債化為一長串數字,讓你一點感受都沒有。就因為如此,所以我們的政府一直在肆無忌憚地舉債,而且每年愈借愈多。但請不要忘了,這些數字從來沒有消失,而中華民國和康熙時代的大清國國力也相去甚多。

台灣的媒體總是喜歡引導你這一切都是因為公務員領太多,18%..等這些議題,好讓你移轉台灣稅制根本有問題和他們浪費錢的焦點時,這些東西的確都是大問題,但請別忘了支出面的問題外,還有台灣稅基大量流失和官員掏空的問題。

麻煩從今天起好好認清一個事實,中華民國是一個窮國,而且是窮到靠北。當今天台灣因為沒錢無法派船去護漁時,也會有一天政府會沒錢請警察幫你抓小偷。不要以為這種事是下一世代人的事,台灣債務上升的速度比你想的快多了。如果你今年35歲,我保證70歲之前一定會碰到。而且更慘的是,當你幫前面的人付了大輩子的費用和退休金時,等你最需要時政府破產了。這就像你買了30年保險以後退休不用愁,結果退休不到 3 年保險公司卻倒了一樣。不要聽信媒體講的什麼這是「全民共同承受」這種鬼話。誰要和你一起共同承受啊?你以為健保倒了對有錢人會有影響嗎?台灣警力再怎麼不足,會影響到台北市大安區嗎?

反對加稅?你不妨看看上面的減稅有幾條是和你有關的。為什麼減稅時,有錢人受利較多,結果負債時大家要平等承受?

「減稅救台灣經濟」到底對不對?經濟學教科書告訴你是對的,常識告訴你也是對的。但是台灣大幅減稅超過了十年,台灣成為全世界租稅負擔最低的國家之一,台灣的經濟並沒有起色。國家變窮了,而老百姓也沒有比十年前或二十年前過的更好。反而是社會貧富差距愈來愈大,投機風氣愈來愈盛。用租稅政策或公共建設來刺激經濟到底有沒有用?這或許是當今聖上和立委諸公你們這些掌握國家機器的人該好好思考的。

 

延伸閱讀

股票下跌幾%該停損賣出?年成交量3千億、光繳稅就2億...台股當沖之王巨人傑揭「停損唯一標準」

2024-04-08

投資廣達、緯創,不如直接買輝達!他不到40歲身價上億、年年賺30%:2招找出便宜好股票

2023-08-24

台股傳奇交易員!巨人傑17歲進股市、本金只有1萬,31歲翻成交量5千億超級散戶:即使賠1元也要找出原因

2024-03-27

他3年把300萬翻3000萬「從不停損」,踩到地雷股一次把錢賠光啟示:投資,最怕心態炸裂

2022-04-26

我就是主力!光繳稅就2億,八年級當沖王巨人傑告白:為何散戶買了跌、賣了就噴出...不是我害你賠錢

2024-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