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房價 遺產稅 fed 00919 美元

別讓醫師過勞 四藥方有解

別讓醫師過勞  四藥方有解

鄭閔聲

焦點新聞

攝影/吳東岳

1137期

2018-10-03 11:58

在討論如何改善醫師工作環境之前,應該先掌握一個關鍵數字:六十五。

六十五歲,是世界衛生組織(WHO)對於「老年人」的定義。今年,台灣老人占總人口比率正式突破十四%,邁入高齡社會。國發會預估,二○二六年,老人將達到台灣總人口二○%,成為「超高齡社會」。

 

六十五歲,也是醫療資源需求的重要分界。根據中央健康保險署統計,六十五歲以上老人的每年平均健保支出,約為五十一到六十四歲中年人的兩倍、十九到五十歲青壯年的五倍。

 

到這裡,可以從簡單的邏輯推演得知:未來八年,老年人口比率將再增加四成的台灣,醫療資源需求將大幅提升;相對而言,如果其他條件維持不變,醫護人員的總工作量,不可能降低。

 

藥方一:調整醫療支出結構 縮減給付範圍、開放自費項目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提高健保與醫療支出、增聘人力,是最直接的因應對策。衛生署(衛福部前身)前副署長李龍騰就認為,台灣醫療支出占GDP比率僅約六.三%,不但遠低於美國、日本,也不及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國家平均水準,顯示民眾享受便宜醫療,醫師收入遭受限制,未來應逐年調整至GDP七%以上,反映真實醫療需求。

 

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鄭守夏也同意台灣健保入不敷出,但他認為,在扶養比越來越高的趨勢下,提高健保費率成效有限;因此,健保逐步縮減給付範圍、開放自費醫療項目,由民眾自由選擇,也讓醫師在提供醫療服務與收取價格擁有更多掌控權,是較合理的解決方案。

 

理想中的全民健保,應該是「收多少、用多少」的自給自足體系。在這樣的原則下,只要民眾「少生病」,就能控制健保支出,在不必多繳保費的情況下,獲得同樣保障。當民眾更健康,醫護人員的壓力也會隨之下降,在不減少保費的前提下,得以擁有更合理的「工作CP值」與生活品質。

 

醫護人員

▲點圖放大

延伸閱讀

醫師爭勞權 從不是為自己

2018-10-03

陳定信:我的底線是 醫師專業不該被「職業化」

2018-10-03

失效的誓詞

2018-10-03

當救人與過勞陷入兩難...醫師爭納《勞基法》是求救訊號:誰來救我們的命?

2018-10-03

台灣醫療新危機如何解 誰來救命?

2018-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