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0056 0050 輝達 00878 00940

研發型企業的生命線與戰鬥線 P.78

研發型企業的生命線與戰鬥線 P.78

最近,聯發科技慶祝成立四周年,我們幾位主管花了一些時間,討論公司未來的方向,最後將公司的願景、經營理念,以及公司的最高策略指導原則制定出來,在這個過程中,我覺得有些東西可以提出來給各位參考。

聯發科技的願景是「藉由不斷創新,提供最佳的 IC 產品,幫助人類實現更好的生活」。至於經營理念則集中在「人才、創新、全球觀」三個面向,其中,在人才方面,希望做到「以人為本,提供挑戰與學習的環境,發揮員工潛力使公司整體能力不斷成長」。

另外在創新上,則要做到「經由發明與創新,提供客戶最有競爭力的產品與服務」。至於在全球觀上,則是「以國際性的視野,運籌全球資源,追求所在產業的領導地位」。另外,公司最高的策略指導原則,則是「即時提供最佳的產品及服務」。

上面幾句話中的每個字,都是經過很多次討論才定下來的,我想藉此專欄把聯發的一些經營理念再解釋清楚。首先,在聯發的願景中,我覺得最重要的兩個字就是「創新」。過去,常有人批評台灣廠商不懂得創新,但是,我覺得這種批評並不是很公平,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台灣資訊產業會創造那麼大的競爭力,其實就是因為我們做了很多創新的事情。

創新並不一定是很高深的東西,過去我們總覺得創新很偉大,一定要有什麼驚人的發明才叫創新, 其實這個想法不一定正確。 為了更明確地定義創新(innovation )的意涵,我翻了不少書,最後找到一個不錯的解釋。

所謂的創新, 是要先有一個新穎性( newness ),這個新穎性可能是一種產品( product ), 也可能是一種過程( process )、服務( service )或做生意的方式( a new way of doing business )。 這種新穎性必須轉換成某些形式,並且滿足某些需求或完成某些工作,創造出經濟上的價值。而且,最重要的還是在創造價值,如果只是一種新觀念或是新發明,但沒有創造出任何價值,那麼也就不能稱為創新。

如果用這個定義來看的話,其實台灣有很多企業都是很創新的公司,例如做主機板的華碩,他們把主機板做得非常好,創造了客戶的價值,那就是一種創新,像生產筆記型電腦的廠商,他們把一個變動這麼快速的行業做得這麼好,很快地提供客戶新的產品及服務,那也是一種創新。 像晶圓代工、IC 設計公司,前者提供別人沒有的生產服務,後者努力開發新的產品滿足客戶的需求,這些都是創新。即使是科學園區內習以為常的四班兩輪制度,其實也是一種創新,因為這種工作方式也創造了價值。

如果把創新的規模及影響力再細分,其實還可以分成三個層次,由低至高分別為一、 局部性的創新( Incremental innovation ), 二、 重大的創新(Substantial innovation ), 及三、 結構移轉式的創新( Transformationalinnovation )。 每個公司都在追求不同形式的創新,聯發在發展的過程中,先以近乎重大創新方式的有競爭力光電控制晶片打入市場,再經歷過比較局部性的創新,現在跨足通訊領域,就是希望追求更重大的創新,甚至是結構移轉式的創新,不管如何,創新依然是未來公司發展最重要的命脈,這也是我們在公司願景及經營理念中都特別強調創新的原因。

另外談到最高策略指導原則「即時提供最佳的產品及服務」,我認為「即時」這兩個字特別重要,在解釋這個想法之前,我想再提 S 曲線的概念。 S 曲線是一個產品從發展初始到最終的曲線,對任何以研發為主的公司來說,S 曲線不僅是一條所有人目光集中的「戰鬥線」,也是所有公司發展最重要的「生命線」。

四年前聯發科技切入 CD-ROM 晶片市場時, 這條 S 曲線已經走到接近要大幅成長的中間階段,在聯發之前,已有許多大廠如飛利浦、松下等公司都已經投入四、五年的研發時間,即使是像聯發一樣的設計公司,也有領先族群如美商橡樺(OAK ),可是,聯發切入市場後,卻能夠超越原來的領先群,關鍵就在於我所強調的時機。

聯發切入市場後,充分發揮台灣廠商降低成本的競爭優勢,把產品從原來的三顆整合成兩顆,再縮減至只剩一顆,倍速不斷提升,但價格也不斷降低,結果聯發的產品占有率不斷提升,進而成為市占率超過一半以上的主導者,後來聯發藉著CD-ROM 的優勢,再切入 CD-RW 市場,儘管先前也已有像新力等公司已經研發多時,但聯發依然發揮降低成本的競爭優勢,有機會成為領導者。

以前, 台灣廠商被認為只能做到跟隨者( Follow the leader )的角色,一般人也認為最早進入市場( First to the market )很重要, 但事實上我們發現,誰最早達到經濟規模( first to the scale )才是最重要的,台灣廠商雖然有時候在最初投入研發的階段落後很多,但跟隨得晚,不代表永遠就是跟隨,聯發的過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而且,如果觀察很多世界一級大廠的發展腳步,他們都是很大的系統廠商,因此有很多產品線都是很早期就進行研發, 可是,卻通常在 S 曲線的一半或甚至三分之一時,就退出市場,但是台灣廠商卻可以從中段以後就全部通吃,包括從成長期到成熟期以後,都是台灣廠商的天下。

過去我們一直認為小公司要和大公司「相搏」很不容易,可是,這些大公司有時候因為產品線太多了,無法很集中力量,這個時候小公司形態的台灣廠商反而有優勢,因為台灣廠商策略非常集中,又有小公司的積極進取精神,因此可以扳倒這些大巨人。小公司有時候反而不是劣勢,而是優勢。科技產業裡不斷有新公司( Start up )挑戰既有在位者( incumbent )能成功,其理在此, 這種現象有個名詞叫 Incumbent's curse (在位者的詛咒), 這也是科技產業有意思的地方。

最近聯發將辦上市的法人說明會,一些法人也跟我提到,聯發最可取的是,競爭者都是一些大公司,尤其是像飛利浦或新力這種大型的 IDM,我覺得這個角度很有意思,因為這表示我們的技術水準已可以與這些大廠接近或同步了,而且,在產品步入 S 曲線的中間階段後,更需要有更佳的彈性及效率, 這點台灣企業又比大公司好,也是我們可以超越這些大公司的原因。

從 CD-ROM 的發展過程,我們也有不少體會,我覺得,台灣廠商要非常務實,因為我們不是大公司,沒有太多資源去做很早期的研發,尤其是早期定產品規格的階段,台灣廠商實在很難去參與,因為那些都至少是要花五年以上的事,台灣廠商不要好高騖遠, 即使是在 S 曲線的中段才切入,只要掌握好技術、彈性及效率,不見得扳不倒大巨人。

對於 S 曲線,還有一些很有趣的分析。S 曲線的 X 軸是時間,Y 軸是取代率(market penetration,也就是這項新產品被市場大量使用的程度),此曲線的形狀所表示的是,在曲線轉折點之前,當使用者愈多時,就愈加快產品成長的速度,是一種正向的回饋,但是過了轉折點之後,產品逐步成熟,市場取代率就降低,也就變成負向回饋。

S 曲線之縱軸也可代表產品功能演進速度。將此曲線微分結果,還會出現一個很值得觀察的現象,得到的結果會變成一個類似鐘形的曲線,高峰就在中間點,前段是產品的功能改進仍然加速提升,後段則是產品的功能改進速度一直下降,也就是說,當產品發展到成熟階段後,功能再提升的空間減少了,成本競爭力更重要,這種現象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大公司在後半段已經沒有興趣再做,而且在許多廠商切入後,大廠也沒有機會再做了。

從產品周期的角度來看,如果在一個產品線中,能夠從頭到尾都通吃的廠商,通常利潤會是最大的,因為每一個產品線的發展,在早期競爭者不多時,先切入的廠商利潤會最高,到了中段時競爭加劇,利潤會減少,但是若能撐到最後,競爭者都出場了,利潤又會提高,這就是有名的浴缸曲線( bath tub curve ),因為兩端的利潤比中間的高,就像一個浴缸的形狀。如果能夠從頭到尾都吃,利潤當然可以極大化。

現在 CD-ROM 市場已經進入飽和階段,新的 CD-RW 及 DVD-ROM 等市場開始興起,聯發必須把研發重心進行移轉,不過,舊的產品線依然不能放鬆,因為這還是主要的獲利來源,同時,我們也積極進入通訊領域,而且,每一個新的產品線,我們切入的時間點都希望愈來愈早,也就是移至 S 曲線的更早階段。

當我們切入的時點愈來愈早,挑戰當然就愈來愈大,這時不僅是本身條件已有不足,環境的因素也愈來愈重要,因為在通訊領域,台灣廠商的整體競爭力還不強。這時,我們當然要更強調全球觀及全球資源,因此我們在經營理念中,會如此強調人才及全球觀,因為只有吸收更多人才,並且充分利用國際性的資源,才能讓我們在新產品線中爭取更大的競爭力。

另外,我覺得還有一個角度值得注意。對於任何公司來說,最大的挑戰永遠都是「如何維持不斷的成長」,因此,很多公司在成長到瓶頸時,通常會進行多角化的擴充,追求公司的進一步成長。不過,很多公司進行多角化的策略後,卻不見得可以維持成長率,反而出現更大的問題,最主要是企業沒有注意到核心競爭力的問題。

這裡所指的核心,基本上定義是屬於比較廣義的,也就是說,不一定是指某種產品而已。很多被公認為好公司的企業,通常都只有一個或兩個核心的事業,能夠擁有超過兩個核心事業的公司並不多,當企業要追求進一步的成長時,要檢討新事業是否能夠極大化原有的優勢,如果追求新的核心事業,卻影響到舊有的核心,就必須很仔細地思考。

很多公司放棄原本的核心事業,過早追求新的核心機會,結果反而讓公司的成長受限,這是很可惜的事。根據資料,統計五百大企業,過去十年來企業的成長及獲利狀況,如果扣掉資金成本,十年來複合投資報酬率能夠超過一二%以上的公司,大約只有八分之一的公司,在這八分之一的公司中,七八%的公司都是一個核心業務,只有一七%是兩個核心以上。

對於追求成長的公司來說,要非常重視公司的核心到底在哪裡,最好的擴充方法是,新的核心可以強化原有的競爭核心,新的核心事業應該要能夠與原來的核心是屬於鄰近的區域( Adjacent area ),而且要像樹的年輪一樣, 能夠從中間不斷地一輪一輪長出去,如此才能充分利用過去的核心,追求進一步的成長。

(蔡明介為智原及聯發董事長,email 為 M_K_Tsai@mtk.com.tw )

延伸閱讀

投資教戰〉大砍AI股目標價兩天認錯 大摩「懺悔報告」寫什麼 大牛股變飆股 還能上車嗎?

2023-07-19

華城、緯創…這些狂飆股處置也照漲!台股強攻站穩均線,威盛、神達還能幾天漲停板?

2023-07-14

0056、00878、兆豐金...從高股息ETF到金控股,存股存成飆股該不該賣?艾蜜莉:判斷重點在2件事

2023-07-28

善用「三盤突破」、飆股找得到也抱得住 廖崧沂靠技術分析突破心魔、賺足波段

2023-07-21

緯創今年股價已飆升逾300%!下一檔飆股哪裡找,該注意哪些起漲跡象?

2023-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