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0056 0050 輝達 00878 00940

從「知識資本」到「智慧資本」 P.82

從「知識資本」到「智慧資本」 P.82

來到矽谷整整一年了,一年前,《今周刊》曾報導我「航」進舊金山灣區的消息;一年後,我再看這篇文章,仍有許多感想,我期許能做一名舊金山灣區「觀察者」的心情依舊沒有改變。新春伊始,趁著這個機會,我樂意分享這一年來的觀察。

去年底,我回台灣兩次,第一次是和矽谷橡子園育成中心的陳五福、林富元,以及史丹福國際研究中心生物科技研發部副總裁葛蘭萊斯( Glen Rice )一同回
台灣看台灣的創新育成中心;第二次是回台述職。在當前矽谷蕭條的景象,企業不斷地以「委外亞洲」為策略的環境裡,刺激我去思考,矽谷的限制以及優勢究
竟是什麼?台灣又該如何因應這個趨勢?

我以一個「住戶」的經驗來說,從交通、便利性、人口密度來說,矽谷並不存在一個大都會的生態環境,有趣的是,矽谷不景氣,但是房價仍居高不下,為什麼
?這個問題,我從和一位餐館老闆閒聊時得到答案。餐館生意一落千丈,但是房價仍是相當昂貴,理由很簡單,就是人搬走了,但是,家人還住在矽谷,房子並
未脫手,房屋市場價格並未供過於求,所以房價持續高檔,這個現象就形成了「居矽谷,更不易」。

但是,矽谷的魅力仍在它形成的人才、創投和技術的聚落,它的重要性並不在於財富上的地位,而是它知識、智慧的資本中心。常聽人談「資本」,談的都是實
質、可觸摸的東西,但是知識經濟資本的價值,遠大於實質資本的價值。因此,一家公司的資本,不應是它的市值,或資本額有多少,應該有一套方法來計算公
司的「知識資本」( Knowledge Capital )。

矽谷已不必再大量「引進」人才,而是到全球各地去找最頂尖的人才,就在當地聘用。矽谷的角色在改變,功能也在改變。我不喜歡用「式微」來形容矽谷的現
況,矽谷正以全球各地布局人才的模式,吸納世界各地最頂尖的人才,它已無形中發揮更強的整合。


這正印證了一句話:「十九世紀是靠武力擴張,二十世紀靠技術,二十一世紀靠腦力擴張。」矽谷正把各地最佳的「腦」整合起來。

沒錯,大家都在談「委外」,也擔心如此下去,矽谷榮景不再。我卻認為,委外的速度會愈來愈快,委外的項目也會從低階逐步往上提升,不再僅止於製造、電
話服務中心和更高階的設計等;而且,委外的產業基本上是不會再回來的。從前,矽谷的公司可以派十個人到外地去管理一個委外的製造工廠,但是,不久的將
來如何再派十個人出去,管理一個更高水準的委外專業團隊,才是關鍵所在。

矽谷的確變得 tough (強壯),要當矽谷人也必須更 tough。 矽谷的高科技公司依舊,但是矽谷人才競爭愈來愈激烈,例如,軟體公司在聘人時會問,「為什
麼我不聘用十個印度人, 而單單聘用你一人? 」現在矽谷的經濟回升叫做「Jobless Recovery (失業性復甦)」,也是這樣的道理。

我以為,未來矽谷的角色在整合,所以人才也會是跨領域的高手。從諸多產業發展來看,矽谷較具發展潛力的產業會落在「生物科技」、「創新服務」和「專業
服務」上。如果要持續做一個「矽谷人」,必須極具競爭力,靠的是「專業知識」( Domain Knowledge ),矽谷人才正在走一條不一樣的路,也可以說是一種
重生( Renewal )的表現。

不少人會問,矽谷在改變,那麼台灣的競爭力又在哪裡?可以如何發揮?我有一套「國家競爭力公式」:「國家競爭力=知識資本+智慧資本+執行力+政府政
策」。當然,在這個公式中,「國家」兩個字可以改為「企業」或「公司」,所謂「智慧資本」就是「知識資本」累積後整合的力量,而「政府政策」則是政府
有心改善大環境,建立基礎架構的策略。

台灣有很好的機會。知識資本的來源基本要靠教育,這是中國人的優勢,投注很大的心血在教育上,知識資本相當雄厚,可惜的是,整體智慧資本仍不夠扎實。
在企業界,我們看到許多具有智慧資本的人士,相形之下,台灣政治人物的智慧、效率與眼光,是不如企業界的;我們也看到企業界對政府常敢於批評,這是好
現象,產業界也希望看到政府的智慧資本往上提升,若能再出現幾位李國鼎級的人物,對台灣的未來是有幫助的。

投資大師索羅斯提到,未來最大的經濟體將是屬於美國和中國大陸,想想看,放眼全球,與這兩大同時具有最密切關係的地方,非台灣莫屬。台灣能夠發揮智慧
資本, 在兩者之間展現優勢, 扮演重要的角色, 台灣站在一個很好的位置(Position )。 當然,我們會問,何謂台灣優勢?其實,從某些角度來說,大陸
正靠著台灣的知識和智慧資本在前進,這包括台灣企業的統合、領導的能力正發揮作用。

至於與矽谷之間,許多人才回流台灣,把台灣做為事業再登高峰的地方,我要強調的是,這群人才也是經過評估,他們在產業上的專長,正是亞洲需要的,在台
灣具有得以發揮的優勢,無論是他們的技術或智慧,都是台灣需要的,他們也一直與矽谷保有密切的互動,許多策略夥伴都在矽谷與台灣結盟,我相信,從這一
波市場的轉變中,我們看到「研發台灣」、「品牌台灣」、「服務台灣」的方向。

前一陣子與陳五福和林富元等人回到台灣,那次主要是看台灣高等學府或研發機構的育成中心。那次參訪,給我最深刻的感想是,台灣有創新價值的東西,很令
人興奮,但是,所謂「育成」,自是希望它能夠孵化出好的成果,所以不能「只看技術,而不看市場」。育成是好的,但若流於形式,就只是浪費了寶貴的資源
,資源過度的分散,很難創造出附加價值高的產品。台灣發展育成中心,最重要的是把資源整合起來,在研發過程中,要同時考慮到市場,而不是在大學育成中
心裡走過一遭,就算完成了育成的使命。

美國史丹佛研究中心( SRI )的萊斯也提到, 台灣可以積極培養跨領域的人才,他以 SRI 生技的背景來看台灣, 他覺得台灣在發展生技的基礎,已具有很好
的知識資本,訓練有素的專家,對 IP (網際協定)的觀念也建立得很好。生技也是我壓「寶」的產業,最近我讀很多有關生技方面的書籍愈發覺得,這是下一
個產業的明星,要培養跨領域的生技人才,台灣可在既有的半導體、電子基礎上,與生技研發做結合。

談「研發、品牌、服務」,我以 SRI 的例子來作結論。 SRI 的前身是史丹福國際研發中心,有許多影響世人的發明,在此不再贅述,它也歷經組織再造,一個
創意與研發之地的改造著實不易,許多人以為,研發不該受到體制的束縛,但是,經過成功再造之後,得到的結論是「創意與規範是不相牴觸,規範的形成是靠
共識, 而不是命令」,再造沒有影響 SRI 的發明與創新,但它在規範中找到了方向。SRI 可以,矽谷在 Renewal 中曙光漸露,台灣也一樣做得到。

/小檔案/
楊啟航為國科會駐舊金山科學組組長,畢業於英國 Southampton University 電子碩士及博士; 歷任交通大學電信系副教授、淡大電算系主任、冠群電腦總經理、中州工專校長,並創設高雄技術學院任副院長及教務長,以及國科會國際合作處處長。e-mail:josephyang@sciencesf.org

延伸閱讀

月月配比00929更好的選擇?00919+00878+0056自組月配息3大優勢:存股00919為何12月是最佳時間點

2023-12-12

巴菲特最新致股東信/93歲股神示警「現在市場像賭場」!日五大商社和這3檔繼續堅持:耐心會有回報

2024-02-25

加碼日本5大商社、投資能源股,巴菲特去年海賺962億美元!下一波標的是啥?謝金河曝「投資預警」

2024-02-27

巴菲特買回台積電?竟是台灣網紅用「AI翻譯」開愚人節玩笑!世界級假消息會觸犯什麼法?

2024-04-02

94歲股神巴菲特為何大砍13%蘋果、手握6.1兆現金未來投資什麼?2024波克夏股東會重點一次看

2024-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