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理財 etf 台股 殖利率 2024總統大選

CNN:想在中國打天下 光是露臉是不行的 許多眉角仍待學習

CNN:想在中國打天下 光是露臉是不行的 許多眉角仍待學習

編譯張祖仁

兩岸三地

達志

2018-09-26 10:21

《CNNMoney》報導,在貿易戰火中,西方品牌仍加緊努力地贏取中國客戶。這些美國或歐洲企業期望找到一個巨大的市場渴望它們的產品,而不斷變化的消費者品味和新的中國競爭對手挑戰迫使它們採取新的戰略,以在這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取得成功。

星巴克 (SBUX-US) 和蘋果 (AAPL-US) 等知名品牌面臨的嚴峻挑戰與貿易戰無關。至少目前還沒有,它們面臨的是全新的競爭和如何增加財富。

 

諮詢公司 China Market Research Group 駐上海分析師 Benjamin Cavender 表示,「只是在中國露臉是沒有用的。」特別是西方家喻戶曉的品牌,「中國消費者的口味正在迅速演進。」

 

可口可樂 (KO-US) 就是必須適應這一新現實的頂級企業之一。該公司中國 CEO Curtis Ferguson 上週表示,「我們看到了消費模式的巨大變化。」

 

Ferguson 表示,在過去 6 個月裡,可口可樂在中國推出了 30 多個新的飲料品牌,目前總共約有 275 個品項。它們包括傳統可口可樂和更具異國情調的選擇,像是黃豆和蘋果纖維。可口可樂在中國甚至推出自有的茶系列飲品。

 

這與這總部設在美國亞特蘭大的企業之前單靠其品牌實力的方法有很大的不同。

 

Ferguson 指出,他們的理念就是「讓民眾喝可口可樂」。他認為西方公司不能再視其品牌是神聖不可侵犯的,「要嘛你在中國摧毀自己的品牌,要嘛別人會幫你完成。」

 

星巴克勉強跟上

 

星巴克是經過痛苦的經驗才了解改變中國消費者習慣有多困難。

 

該咖啡連鎖店在中國擁有約 3000 家店面,使其成為其最重要的頂級市場之一。在宣布快速擴張計劃後幾個星期,星巴克 6 月宣布中國業務成長突然放緩。

 

部分原因是來自一個新興本地競爭對手的興起。Luckin Coffee 不到一年前在中國開設了第一家店,現在有超過 500 家。它的許多客戶在網上訂購咖啡外送或外帶。中國消費者也越來越多地轉向像美團點評 Meituan Dianping (3690-HK) 這樣的送餐 App 購買食品或飲料。

 

Cavender 說,「星巴克在中國的科技化速度一直很慢。」它的客戶「厭倦了排隊等候取餐」。

 

因此星巴克現在正試圖改變方向。8 月間,它與中國最大電子商務公司阿里巴巴 (BABA-US) 合作推出外送服務。

 

汽車製造商面臨「巨大挑戰」

 

全球汽車製造商也在努力跟上中國汽車市場的變化,因為這是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接受政府補貼推動的電動車迅速普及使其陷入困境,市場過度擁擠。

 

雷諾 (RNLSY-US) 亞太區主席 Francois Provost 表示,該公司正與來自中國傳統競爭對手和新興企業的競爭。例如,本土車商 Nio (NIO-US) 在中國銷售的 SUV 價格只有特斯拉 (TSLA-US) Model X 的一半。

 

Provost 表示,官方訂價在中國至關重要,因為大多數顧客都是首次購車者。但由於充電站的網路仍在全國建設中,因此司機也要求電動車的電池壽命要更長。

 

他說,「最大的挑戰是提高產品續航力,同時降低用戶成本。」對於汽車製造商而言,這將會十分艱難,他預測:「說實話,我們不認為能做到這點。」

 

蘋果正在創新競逐中敗陣

 

過去兩年,蘋果公司的中國市占率已經流失給了本土競爭對手。分析師估計,iPhone 佔該國智慧手機銷量不到 10%。但在美國,它佔約 40%。它正面臨來自華為、Oppo、Vivo 和小米等中國企業的激烈競爭。

 

Canalys 研究員莫佳說,「近年來,蘋果在中國市場已經下滑很多。」「中國品牌非常積極的科技創新正在改變高階產品市場。」

 

蘋果的最新手機型號 XS 和 XS Max 特別增加了可以提高中國市場吸引力的功能,如雙 SIM 卡和更大的螢幕。但分析師對這些功能能有多大效益持懷疑態度。

 

Cavender 說,「蘋果正在打一場幾近失敗的戰爭。」

 

※本文授權自鉅亨網,原文見此

延伸閱讀

全球百年品牌森那美集團來勢洶洶 打造KIA新形象 品牌通路持續深耕

2018-09-21

把台灣科技品牌帶向國際

2018-09-13

王品「中國牌」失靈 一年內收掉3品牌

2018-09-11

廣達、緯創、仁寶、英業達...達人:電子四哥敗象已露「只剩這支還能抱」、00878也中槍

2023-10-05

銀行員中年失業,淪為高速公路下流浪漢:工作搞壞身體「沒有忍下來是我的錯」,沒料到50歲後沒人要

2023-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