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0056 0050 輝達 00878 00940

30歲以下小資族 應有的保單規畫

30歲以下小資族 應有的保單規畫

李雪雯

保險

2013-03-19 10:03

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調查,去年30歲以下的受雇者總共有205.7萬人。其中,30歲以下受雇就業者中,有高達61.5%,月薪(經常性
收入)不到3萬元,是最低薪資排名中的倒數第3名。

種種殘酷的現實,讓30歲以下的小資族更是想辦法節省開銷。其中,最優先被「刪」掉的預算,恐怕就是看起來沒有急迫需要,而且又沒有辦法「積極生利」的保費支出了。

這看在保險專家的眼裡,卻是「萬萬不可」。

公勝保經專案經理張國鼎表示,一般人都知道風險是無所不在的,但卻不會感覺風險離自己如此之近。所以,常會把投保放在一旁。保險是理財目標的「履約保證」然而他不忘強調,保險是一定要的「履約保證」,它可以讓人生各項理財目標順利達成。

正由於投資及理財需要時間上的累積,但上帝卻不見得給民眾這個時間,所以小資族更需要透過保險,替自己買下「未來20、30年的收入保證」。

根據保險專家的說法,30歲以下的小資族,最大的風險主要是:「身故、殘廢失能、個人責任與生病」這四大來源。因此,富邦人壽大亞展業處經理李秀亞就認為,小資族應該購買的保險,應該要優先解決以上的問題。

李秀亞進一步解釋,30歲以下的小資族,多半是靠摩托車代步,其實最容易發生意外狀況。至於意外傷害險的保額該買多少?李秀亞及張國鼎都認為,由於年輕人發生意外的機率比較高,有關殘廢的保障至少應該是「壽險保障的2倍」夠。這是因為身故後,雖然沒有了收入,但也不會有龐大支出;但如果是殘廢失能,儘管收入中斷,支出卻不會中斷,所以相關花費會比單純身故要多出許多。

個人疏失的風險不可輕忽

除此之外,張國鼎也不忘補充,既然是「以車代步」,基於「在上、下班期間駕車撞傷人,有可能會造成自己與對方的『家破人亡』」的前提,認為小資族除了強制責任險(200萬元)之外,至少還要加買責任險才夠。

而他根據過去車禍和解與法院判定的平均金額是450萬元,這之間的落差是250萬元,以及責任險保費相當便宜的標準,建議有責任心的小資族,至少要購買200萬元以上的責任險才夠。

至於在身故保障方面,張國鼎建議如果是單身者,可以直接用「年薪10倍」當作保額購買標準。假設以「月薪3萬元」為例,保額大約可以設定在400萬元左右。

另外,為了達到「用最低的保費預算,買到最高保障」的原則,張國鼎建議這400萬元保額可以用定期壽險,或是投資型保單來涵蓋相關風險。其中,投資型保單也還有「同時涵蓋失能及退休規畫」的優勢。



避免重複投保以節省保費

有鑑於一旦生病之後,收入中斷可能會造成家庭負擔變重,保險專家認為,住院醫療險也是小資族最該買的保單選項之一。李秀亞指出,由於目前住兩人房需要自補差額大約是1,000~2,000元,所以她建議醫療險的規畫,可以設定成「住院一天給付1,500~2,000元」為標準。

當然李秀亞也不忘強調,除了以上的風險之外,在國人罹癌率提高之下,癌症等風險也很重要。只不過,這些保險需求要不要拉進來規畫,還要看可用預算,以及基本保障是否已經買足而定。

李秀亞表示她在幫年輕人規畫保單時,通常會依照「631」,也就是生活費占60%、理財占30%,以及保費占10%的比率來提供建議。張國鼎則認為,由於不同人有不同的消費習慣差異性,例如住在家裡的人,保費預算可以估寬一些;至於住在外面、日常花費較多的小資族,則可以將預算控制在10%以內。

但是根據張國鼎的經驗,20、30歲的小資族中,大約有8成的人,都因為父母的規畫而擁有了一定的保險保障。只不過,他們通常不會先問一下父母:過去幫自己買了哪些保險?而常常會出現重複投保與資產浪費的情形。

「月光」也可能是風險之一

所以,他不忘建議想要更節省保費的小資族,可以先了解一下已經買了哪些保單,然後再善用技,例如購買保費更便宜的附約方式,幫自己補強其他更迫切需要的保障。

然而,就算李秀亞也認同理財及儲蓄對小資族的重要性,但她也認為,購買儲蓄險的費用,不應該列入基本保障的保費之中。這點和張國鼎相當不建議小資族用保險來達到儲蓄的目的意見一致。他認為這樣的做法,是與「小資」概念非常衝突的,因為身為小資族,就應該把錢「花在刀口上」,並且發揮「以小搏大」的效益。


延伸閱讀

亞泥(1102)無預警停牌,外媒猜這動作!股價短線修正1成、40元能守住?開記者會曝原因

2024-06-05

17所「黃仁勳大學」放榜,中正、政大2頂大為何變遺珠?這大學被老黃點到,不少人卻喊可能先倒

2024-06-03

上班到一半「老闆跑了」!科技公司800員工見部門長官臉色鐵青 才知公司燒光277億「明天回家吃自己」

2024-05-30

勞工們注意!勞保、勞退外滿足2條件再領「第3筆退休金」最高6萬 資格條件、金額計算一次看

2024-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