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投資人總是高估自己的判斷,低估情緒對決策的干擾。其實,市場從不會因為你的信念而改變方向,唯有拋開情緒、專注於冷冰冰的數字,才能真正提升勝率。有「成長型投資者們的偶像」之稱的路易斯.納維利爾,帶你深入拆解常見的投資心理陷阱,學會用數字,降低人為干擾,保障獲利。
滾石樂團(The Rolling Stones)在他們的熱門歌曲〈情感救援〉(Emotional Rescue)中,承諾要在情感上拯救一名可憐的、沒有人愛的女孩。
就像滾石樂團可以拯救失戀者破碎的心,數字也可以拯救投資者。這些年來,我學到一些關於數字的寶貴知識,其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是─數字沒有情感。
它們不會恐慌、不會變得貪婪,更不會與配偶或同事發生爭執,做出錯誤的決定;它們不會在歡聚時刻喝得太多,隔天早上也不會因為頭腦混沌不清而做出錯誤的選擇;它們不關心市場老手的選股,也不關心誰的堂兄在網路癌症治療共同基金中賺了數百萬美元。
人類生活的每一天都會被很多事情影響。這是人類天性的一部分。有些人可能比其他人更善於控制自己的情緒,但人類畢竟不是機器人。
投資中常見的人為錯誤
雖然這可能會讓我有點像個怪咖,但我發現在股票市場只依賴數字帶來的訊息,可以避免我做出人類本能的情緒性決定。有種思想和研究流派相當關心投資者犯下的情緒錯誤,並稱之為行為財務學。在我們討論這些數字、數字的含義、如何使用數字之前,我想花點時間回顧一下在投資中發現的常見人為錯誤。如此一來,就可以在自己的決策過程中避開它們。你的投資過程會變得更偏向技術分析,卻也會同時變得更加富有。
最嚴重和最常見的情緒性錯誤之一,就是「賭徒謬誤」(gambler’s fallacy)。如果一枚硬幣拋了五次,每次都是正面朝上,人們往往認為下次出現反面朝上的機率更高。這是完全錯誤的。因為下一次出現反面的機率和前五次一樣,都是50%。每次拋擲都是獨立發生的,不見得這一次就會反面朝上。同樣的,僅僅因為市場在過去幾天上漲或下跌,並不表示接下來一定會朝相反的方向變動。每一天,市場的表現都是隨機的。當天的價格可能會受到當天事件的影響,而不是最近交易時段曾經發生的事情。儘管如此,我還是經常聽到投資者說:「不會再跌了。」你猜怎麼著─股市仍舊會繼續跌,而且還會帶走你的錢。
雖然過去20年裡我不是一直都居住在內華達州(我的辦公室位於內華達州雷諾市),但你可能會驚訝地發現我不賭博。身為篤信數字的人,我知道勝算有多少,也不想浪費我的時間。雖然我知道如何算21點的牌,並押注到對我有利的地方,但在內華達州這樣做是犯法的。就算我很少涉足賭場,也不想被納入賭場的黑名單。雷諾市的國際遊戲科技公司製造所有的賭博設備,是製造機器的專家。這些機器以鮮豔的顏色、誘人的聲音,以及不斷上升的累積獎金來吸引賭客。著名的心理學家史金納(B.F. Skinner)是制約鴿子和老鼠的專家,國際遊戲科技公司的員工們則是制約人類的專家。股市與賭場並沒有太大的不同,都喜歡制約人類。
投資者最糟糕的傾向之一就是:太早賣出賺錢的股票,卻老是抱緊虧損的股票。俗話說:「落袋為安,永不破產。」(You never go broke taking a profit.)但是因為這句話被殺死的投資組合,比匈奴王阿提拉(Attila the Hun)殺死的羅馬人還要多。
如果你在賺錢的股票上獲得5%到10%的蠅頭小利,卻在虧錢的股票上不斷遭受巨額損失,但仍堅信它會捲土重來,那麼你的整體績效將會相當黯淡。這樣看來:股市歷史上最好的選股高手,也只有70%的正確率(我很懷疑他們是否真的有這麼正確,但為了便於討論,我們還是使用較高的數字)。
假設你有個價值10萬美元的股票投資組合。如果你從賺錢的股票上獲得5%的利潤,那就是3,500美元的利得;但是你持有虧損股票的時間太長,平均損失20%,那就是6,000美元的損失。最後的結果是:你選擇了最好的股票,卻每年都在賠錢!現在,讓我們反過來。如果你選擇了30%有獲利的股票,每年賺50%。這就是15,000美元的收益;但是你將賠錢的股票損失限制在5%以內,就是損失3,500美元。最後的結果是:總獲利為11,500美元!這些例子雖然比較極端,卻說明了一件事:藉由賣出表現糟糕的股票、保留表現好的股票,可以防止自己將獲利的投資組合變為賠錢貨。
另一方面,與過早賣掉賺錢股票相反的危險,我將之稱為「墜入愛河」。我們全心全意放在一個包羅廣泛的多元化股票投資組合。這些股票具有強大的基本面,也通過風險/報酬測試,因此讓我們時常持有那些成為巨大贏家的股票。經過幾個月,甚至幾年之後,我們的投資組合中有些股票比起最初購買時增值了100%、200%甚至300%,這種情況並不罕見。但是,正如《傳道書》(Ecclesiastes)提醒我們的,凡事都有時機,這其中也包括了出售的時機。當基本面開始惡化,或根據我的分析而顯示出這檔股票的風險變得太大時,就是時候退出了。偏偏那些經歷過股價飛漲的投資者,有時並不願意出脫持股。
我們在各種能源相關的股票上獲得一些巨大報酬,然而隨著這些股票的基本面和量化等級下降,就會系統性地賣出這些股票。因為它們的風險變得太大了。我們在2005年底和2006年開始撤出石油和其他能源相關股票。到了2007年,獲利越來越不穩定,波動性不斷上升,顯然我們當初脫手的決定是正確的。
然而有些投資者和電子報讀者告訴我,他們不想賣,因為油價會永遠上漲、因為他們不想納稅、因為這是他們最喜歡的股票。這些不願脫手的想法,正是愛上一檔股票的常見症狀。你可以對股票示愛,但股票卻無法回報你的愛。一旦風險變得太高時,即使這些股票曾經讓你賺錢,你也只能賣掉它們,繼續前行。有太多投資者在審視自己的股票投資組合時,就像一頭被車燈照到的鹿─呆若木雞,一動也不動。選擇好股票只是成功了一半,在該賣出獲利的時候採取行動,才能落袋為安,並將資金轉移到更好的股票,或是減少損失,如此才能避免虧損帶來的痛苦。
【圖3-1】eBay自2003年到2005年的生命周期
圖表3-1顯示出eBay從2003年到2005年的股價表現,而這張圖就說明了這一點。我們從2003年3月開始買進,當時該公司的業績超出分析師的預期,而且目標價格幾乎每天都在升高。我們在這檔股票上獲利豐碩,但它最終變得太不穩定,風險太大,無法繼續持有。我建議電子報讀者:是時候該脫手了。就像2006年的石油和其他能源相關股票一樣,我們看到有些人屈服於「墜入愛河」症狀,緊緊抱住持股。這些投資者可能喜歡eBay,但eBay並不愛他們。到了2006年8月,它已經落回最初的購買價格。
投資不該是一個股價去了又回的命題。你不會想要握有一檔股票獲得巨大利得,卻在價格回落時仍然抱著它。這樣的經歷會讓你得到痛苦的教訓,知道專注於冰冷數字的價值何在。
另一個嚴重的情緒和心理錯誤,則是行為科學家經常提到的「後見之明」理論(hindsight theory)。當我們回顧歷史時,我們會對自己說,這些早在事情發生前就知道了。2001年爆發的網路泡沫就是有力的例子,現在每個人都聲稱他們早就預見了它的到來。但事實上,他們只知道市場高點已經無法持續,泡沫終將破裂,讓所有高風險投資者和短線交易者身敗名裂。不然每個人都提前知道了,怎麼還會損失那麼多錢呢?幾乎沒有人敢承認自己全程觀望,並在崩盤時賠錢,然而確實有數百萬人在那段時間裡損失了數十億美元。
多數人沒有預見泡沫的到來,但數字看見了。隨著科技股波動變得過於劇烈、風險持續增加,我們根據基本面和量化因素賣掉這些股票,轉而買入規模更大、更穩定的公司,並同時投資能源股。
因為我們往往輕易受到最近發生事情的影響,而不是當下正在發生的事情。所以投資者還很容易淪為華倫・巴菲特稱為「後視鏡效應」(rearview-mirror effect)的犧牲品。隨著市場走高,個人(以及機構,畢竟共同基金和對沖基金都是由人所經營的)會越來越看漲市場行情;當市場賣壓持續一段時間,人們則會越來越不願意買進。
市場的交易趨勢中會不斷看到這種行為。1987年,紐約證券交易所歷史上成交量最高的月份是8月;在2000年再次看到這種情況,交易量在2000年9月達到峰值,然後在接下來的幾年裡,由於無情的拋售壓力,交易量開始下降。在市場狂倒股票之後,成交量降到不及市場高點時的一半。就像前面提到的拋擲硬幣這個例子,市場是往前看的,依賴事後諸葛可能反而帶來毀滅性的後果。
2002年,當投資者恐慌、害怕且不敢持股時,我們專注於數字和量化研究傳達給我們的訊息,然後進場買進股票。2003年,在巴格達的雕像倒塌後,利率大幅下降,股息稅即將減免,投資者終於擺脫了他們的恐懼,大舉買進我們早已根據數字選定的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