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0056 0050 輝達 00878 00940

合併熱 集團勢力創新局

合併熱  集團勢力創新局
郭台銘(左四)和許文龍(左三)攜手催生新奇美,讓2009年的科技產業態勢為之一變。

蔣士棋、李建興

股債前線

攝影/林煒凱

681期

2010-01-07 15:37

揮別了2008年金融海嘯的低迷,2009年台股拉出指數倍增的大長紅,假設投資人將資金平均分配於各檔股票,幾乎都可翻倍;而這期間,擁有億萬市值的集團大亨,更可謂坐擁金山,身價暴漲。到底這一年來,誰進帳得多,誰的表現相對疲弱?本次為《今周刊》第五度進行集團市值大調查,讓您回顧與掌握過去這一年充滿巨變的投資市場。

這是一個典型的童話故事。原本備受寵愛的公主,因國王迎娶了後母而失寵,甚至遭到虐待、欺凌,關在高塔之上;突然間,英俊的王子憑空而降,打倒重重守衛,把公主從高塔中救出,更與公主一見鍾情。從此之後,王子與公主遠離邪惡的後母,一起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這也是近幾年來,投資人心情的最佳寫照。自二○○七年美國發生次貸風暴,掀起了全球金融海嘯後,台股跟著遭殃;由○七年十月三十日的九八五九大盤高點,一路重挫,直至○八年十一月二十一日來到了三九五五點的近八年低點。

然而,○九年過完春節之後,股價指數開始一路向上爬升。雖然在攻破七千點大關後,下半年的走勢出現小幅震盪,但依舊阻擋不了上升的趨勢,終於在十二月的最後一個禮拜站穩八千點。

能夠看到一片紅通通的股市行情以及豐厚的投資報酬,又以年度最高點來向○九年告別,對在海嘯中飽受驚嚇的投資人來說,這一切的確是個幸福又快樂的美滿結局。

只不過,真實世界中的故事並沒有那麼簡單;在台股連日翻漲的同時,各家企業也正為日後的競爭暗自作準備。尤其,當台海兩岸往來更加便利,海外台商也陸續回台發行TDR(台灣存託憑證),甚至申請第一上市之際,各家企業也得把眼光放得更遠,策略規畫也必須更加周詳,才能在日後的競爭中勝出。

究竟在後海嘯時代,投資人該如何解讀資本市場的變化,以找出未來投資的契機呢?

先將觀察聚焦在○九年盤勢。在年初一月二十一日時,台股盤中正好來到年度最低點四一六四點,此後一路翻揚,到十二月三十一日收年線時,以八一八八點年度新高坐收。○九年大盤共成長九六.六四%,台股總市值上升幾乎是倍增的九三%。

 

總市值

 

後海嘯現象一:資金行情雨露均霑


檢視台股翻倍的原因,還是跟金融海嘯脫不了關係。在歷經了兩房危機、雷曼兄弟倒閉等事件,使得台股從九千多點腰斬至○八年底的四千點左右,市值蒸發了快六成。

為了挽救經濟,央行在短短三個月內把利率從三%的水準一口氣降到一.二五%,政府也推出如消費券、促進就業、調降遺贈稅等振興經濟措施;再加上兩岸關係顯著改善,從○九年開春後,股市果然開始反彈。這段期間,可說是雨露均霑,幾乎不分產業、不管公司規模股價全面翻揚。

小股民皆大歡喜,而在市場上握有龐大市值的集團大亨們,由於擁有的股票是小老百姓的千倍萬倍,一年來的變化,更是極為明顯。在○九年一月二十一日時,市值逾百億元以上的集團共有七十家,總市值為九.四八兆元;到了年底,百億元大集團就達到九十三家,市值增至十八.一七兆元。

至於千億元以上的超級大咖,更由年初的十九家,增加到年度收尾盤時的三十六家,其中十五家集團還恢復金融海嘯前的元氣,重返千億元俱樂部。

有趣的是,受惠於龐大資金帶來的動能,一年來,「體積較小」的小型集團反而易受推動,綜觀漲幅排名前十名的集團,市值五百億元以下的迷你集團就占了七個。

「沒辦法,今年股市裡的題材,不管是不是空的,一有消息出來股價就先反映一波。」華南永昌投顧董事長儲祥生觀察,由於當時的經濟情勢險惡,政府只能選擇先迅速出手,「就像病人推進加護病房以後,就得不擇手段救起來,其他問題只能等以後再說了。」

耐人尋味的是,原本市場預期台股在下半年會面臨盤整,但在攻破七千點後, 趨勢仍然一路往上,絲毫沒有拉回的跡象。國票投顧總經理王博文分析,下半年台股其實是「驚驚漲」,有些人在上半年賺了錢,覺得可以停利出場了;可是看到銀行利率還是很低,政府也在控制過熱的房市,最後還是把錢先放在股票市場觀望,邊走邊看。他提醒,台股○九年反彈已經是全球前五位,「一○年以後,投資人就會開始檢視股價的內涵了。」

 

千億元集團

 

後海嘯現象二:集團競爭短兵相接


在指數節節高升之際,產業的汰弱留強也正在上演。如果把關注焦點放在總市值千億元以上的一級戰區,在漲幅前十名的集團當中,包括鴻海、永豐餘、聯電,都是「富以子貴」,擅長養出好兒子的模範爸爸;再把範圍拉大到前三十名,廣達、華碩、台塑、遠東等企業集團入列,顯示在景氣復甦之際,投資人還是選擇優先加碼形象鮮明的大集團。

這一年來,市值增加最多的前十大集團,全是總市值四千億元以上的超級A咖包辦,而合計這十家一年所增加的市值四兆七千多億元,就占了所有集團增加值的一半了。

投資人的偏好也意味著集團實力的消長。「台灣企業的競爭態勢,已經進入短兵相接的階段了。」聚鼎科技董事長張忠本觀察,原本以中小企業為主的台灣企業,在營運日益全球化後,已經愈來愈有往集團發展的思惟,「大集團希望更上層樓,小公司需要更多舞台;與其形單影隻,不如大家結合在一起『打群架』!」

張忠本也觀察到,金融海嘯之後,韓國的三星集團反而更加壯大,為台灣的競爭者帶來不少啟示。「如果以後要跟三星拚,你自己也得長大,所以未來小廠一定得找靠山,否則搶訂單只會更加困難!」

群益長安基金經理人陳煌仁也認為,硬碰硬的競爭絕對會繼續下去。「像軟板產業,原本有超過二十家廠商,現在已經剩下個位數了。」他進一步分析,在金融海嘯中,歐美的品牌大廠都在調整供應商數量以維持交貨穩定,「原本有七家供應商的,現在可能只留下三個;可能有四個會消失,不過剩下三個的獲利也會提升。」

 

後海嘯現象三:購併潮湧現


透過汰弱留強,讓集團體質進一步提升,也是○九年出現多宗購併或入股案的原因。

ING安泰人壽與保誠人壽,分別出售給富邦與中國人壽之後,保險業市場五大領先業者的地位已然確立,不容撼動。

科技業方面,鴻海則是併進奇美,宣示進軍液晶電視代工市場的決心;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以入股茂迪,順利在太陽能產業建立起自己的灘頭堡。

甚至,連傳統產業裡的台泥、統一,也在中國傳出購併動作。○九年市值成長幅度最大的十大千億元集團中,與購併題材相關的,就占了五個。

股價被海嘯打到低點,本來就是進場收購便宜貨的好時機,但為何成交案例都集中在○九年下半年?「他們一定是上半年就開始談,看到情況穩定了才談好。」儲祥生形容,在海嘯最嚴重時,每家企業想的都是如何生存。「撐過去的人,浮上水面來透透氣,看到四周的狀況,就能發現新機會。」

儲祥生也特別指出,以台灣科技業的特性,未來向上游整合,如鴻海購併奇美的例子會越來越多。「系統代工業者為了確保貨源跟交期以降低成本,一定得持續購併。」

勤業眾信會計師事務所總裁黃樹傑也觀察到,「沒有人會為了購併而購併。」他認為如果無法使經營更有績效,任何購併都只是空談。

黃樹傑進一步分析,正因為金融海嘯帶來的「震撼教育」,許多企業老闆開始接受傳賢不傳子的想法。「如果別人可以把事業經營得更好,為什麼不交出去呢?」

眾達國際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黃日燦也認為,企業領導人的策略方案裡,購併一項會越來越常見;「單靠集團的自發性成長絕對緩不濟急,只有購併才能夠三級跳。」

黃日燦舉例,郭台銘在二○○○年以前從不做購併,可是自從宣示採用購併策略後,集團規模隨即大幅度躍升,「不論是搶市場還是搶產能,購併會漸漸變成市場中的常態。」

但黃日燦也說,購併並非企業成長的萬靈丹,「這些大集團裡,真正靠購併成長的也不過三分之一。」他還特別舉例,台灣第一大的企業集團台塑至今從不購併,「他們的企業文化就都是要自己培養出來的。」

值得注意的是,台灣企業的購併觸角,也開始伸向中國,如台泥在華南購併水泥廠,統一也傳出入股匯源果汁的消息。「不過老實說,台灣企業在中國的購併,大部分都不成功。」經手過無數購併案的黃日燦認為,雖然中國企業的規模普遍比台灣的大,「我們還是有相對優勢,只是得慎選對手與位置。」他提醒,企業一旦發展成集團,經營的手法就得更加精準。「你們可以去問問看,台灣多少企業有清楚詳盡的五年計畫?又有多少是真正照著在做?」

○九年的台股童話故事已經結束,雖然結局讓人皆大歡喜,但接下來要面臨的,卻很可能是與過去一年迥然不同的環境。尤其當升息行情確立、股市又已經飆漲一倍之後,未來一年內台股還有多少成長動能,其實相當令人擔憂。

因此,不論童話故事多麼醉人,回到現實,反而更得冷靜分析,從已知的變化來捕捉未知的趨勢,才能在眾多的企業集團中,找到最適合的投資標的。

 

大盤漲幅

 

2009年台股

▲點擊圖片放大

延伸閱讀

00939、00940募集2200億銀彈何時買完?台股4月壓力大?「下檔要有撐全看三方勢力」

2024-03-24

統帥、富凱大樓震到傾斜,7以上地震還會出現?15小時餘震暴增180次 氣象署示警:只是剛開始

2024-04-23

台灣餐飲龍頭無預警倒閉500員工失業 牛角燒肉、胡椒廚房都它的!「上班上到一半」被通知不用來了

2024-04-24

勞退為何越來越多人「不急著領」?超大紅包「放5年多70萬」 專家:2種人理財最合適

2024-04-24

台積電(2330)宣布調薪!平均幅度3%~5%「略低外界預期」 員工們最期待還是這「大紅包」

2024-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