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美股 行事曆 年金 00891 房地產

泛陸資F股大撤退 券商吹寒風

泛陸資F股大撤退 券商吹寒風
F—再生一案,重傷了主管機關與業者對海外第一上市政策的努力與心血。

張益寧

股債前線

攝影/吳東岳

933期

2014-11-06 12:41

台股量能不足,證券業者獲利空間大打折扣,在此同時,金管會對帶有陸資色彩的F股採取嚴格標準的實質審查,短時間內,已讓原本輔導中的五十件輔導案幾乎全數撤件。金管會的審查標準是否過嚴?也開始引起討論。

十月上旬,中國泉州索力鞋業倒帳引發台灣銀行業者面臨呆帳損失的消息,成為近期金融圈最廣泛討論的話題。但在銀行呆帳隱憂的背後,影響更大的其實是不少原本打算靠輔導「泛陸資企業」來台上市掛牌、獲利大幅進補的券商。

所謂「泛陸資企業」,即指陸資有持股但不超過三成的企業。據了解,在今年六月以前國內各券商手中的泛陸資F股(來台第一上市、上櫃及興櫃海外企業)輔導案多達五十家左右,但從F—再生因外資格勞克斯指控財報不實,以及F—中晶被主管機關退件兩大事件後,幾乎所有輔導中的企業都紛紛撤回申請上市,原本超過五十家準備在台掛牌、具有陸資股東的企業,至今年九月間,只剩下凱基證券的兩家輔導案件:F—正大、F—力達。

 

承銷F股卡關  券商十億進補計畫恐落空

 

券商的主要獲利來自三大塊,包括經紀業務的手續費、自營操盤的部位損益,以及輔導上市公司承銷手續費與詢價圈購處理手續費收入。其中,由於台股自去年起受證所稅影響,量能急墜,經紀業務前景黯淡;自營部位則是看天吃飯,隨著大盤起起伏伏,能夠不虧錢,就要感謝老天保佑;因此自去年起,券商普遍將獲利重心冀望在承銷業務,尤其對掛牌數量最大族群 ── 泛陸資F股的布局。

一位不願具名的承銷券商主管指出,「一檔泛陸資F股能賺的錢,是一檔台資掛牌公司的至少兩倍以上。」他透露,由於陸資企業不像台灣企業愛殺價,所以承銷輔導費用實收金額高,一千萬元的輔導費,往往還有機會喊到一千五百萬元以上,而不是被殺價砍到七百萬元。

此外,因為陸資企業透明度較低,投資人的意願相對較低,券商的詢價圈購處理手續費加價空間也大,通常能再為券商貢獻數百萬元不等的收入,更別說是主辦券商在公開發行時拿到的股票部位,有機會替券商創造更高的資本利得差價。

若一個案子用兩千萬元的獲利來計算,原本排定的五十個案子,對券商獲利貢獻大約就有十億元左右,對比於今年九月全體券商的單月獲利加總不過一.一五億元,不難想見這塊市場的餅有多大。由此,也能看出這一輪的「泛陸資F股大撤退」,對券商的獲利前景有多傷。


金管會管太嚴  申請案幾乎全撤件

 

金管會在六月間公告的F股陸資股東審查「實質認定」標準,其中包括了「陸資認定」、「控制力認定」、「陸資將股權或控制力移轉給非陸資人士」等三大層面。

簡單來說,陸資持股不得超過三成,公司經營者必須是台灣人,而且包括負責人與妻小,一年內要有一半的時間不在中國,還得在海外居住地有實質資產(房地產)。符合上述條件,泛陸資F股才能前來台灣掛牌。此外,持股者若在三年內變更為「非中國籍」,仍將視為陸資。

鑑於陸資企業問題頻傳,金管會祭出嚴審手段,其實是抓緊一個原則,「陸資可以持股,但不能主導」,這是站在保護投資者的立場,擬透過上述手段,堵住「泛陸資」來台掛牌的漏洞。金管會主委曾銘宗就說,海外第一上市政策原本就不允許「實質陸資」企業來台掛牌,如今只是用更嚴格的審查,確保不會有偷渡情事。

但眼見手中輔導案幾乎全數撤件,業者則是認為金管會的審查已超過比例原則,「開出這種審查標準,為何不乾脆全面封殺陸資持股就好啦!」某位券商大老表示,主管機關的審查標準說穿了,就是「完全不接受陸資」。

 

金管會

▲金管會主委曾銘宗強調,政府一向不允許實質陸資來台掛牌。(攝影/劉咸昌)


陸資來台受阻  恐改走借殼入主管道


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前理事長黃齊元則對「審查變嚴」的後續效應感到憂心,他強調,金管會對陸資的嚴格審查,審查的不是公司業務狀況,而是國籍身分,反而讓目前在台灣已掛牌、具有陸資色彩的企業成為眾矢之的,股價也因此一路狂瀉,不但傷了投資者的血汗錢,也讓承銷這些陸資F股的券商形象大受損傷,連爭取台商F股的生意都很艱困。言下之意,不僅金管會嚴審的方向與標準恐怕不妥,更將影響海外第一上市政策的基本目的 ── 吸引優秀台商返台掛牌。

另方面,泛陸資F股大撤退之後,枱面下的後續效應也值得金管會多加留意。國內創投業者分析,陸資來台灣也是為了籌錢的需求,「整個計畫走到一半,錢都花了,他們不可能不拿回來。」接下來,陸資若要繼續在台灣資本市場找錢,「借殼入主恐怕就會成為主要管道,像是宣德、承啟、弘捷與台蠟等。」業者提醒,陸資借殼後可能引發的資本市場問題恐怕更多


對於上述的種種質疑,金管會普遍以「政策前後一致,只是以更嚴格的審查防堵漏洞」的說法回應,曾銘宗也表示,金管會的政策方向仍以「開放」為原則,正研擬將陸資持股比重限制由目前的三成提高至五成。

只不過,眼見券商營運告急,且海外第一上市的政策目的似已愈難符合原先期待,金管會在保護投資人與刺激台灣資本市場的兩者之間,如何精準拿捏?或如何加以配套?恐怕還是必須深思的問題。

延伸閱讀

我就是主力!光繳稅就2億,八年級當沖王巨人傑告白:為何散戶買了跌、賣了就噴出...不是我害你賠錢

2024-04-22

2023報稅攻略》所得稅級距全圖解:年薪60萬、100萬、200萬要繳多少稅?上班族存股ETF配息節稅2招

2023-05-06

綜所稅報稅季5月開跑,4大重點差異一次看!基本生活費每人多6千、4口之家能省這麼多

2024-04-08

超完整報稅攻略》所得稅、贈與稅、遺產稅、房地合一稅...只要有收入都要學!2022開始的節稅重點

2022-06-02

2024報稅攻略》所得低就不報稅?可能錯過退稅機會!搞懂「一般扣除額」省荷包,ETF領股利要課稅?

2024-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