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房價 遺產稅 fed 00919 美元

我們需要多少的愛?

我們需要多少的愛?

2014-04-11 09:46

當我們跟他人真的產生連結,我們就能觀看對方、了解對方,藉由觀察來學習。除了肢體接觸外,阻礙我們跟他人連結的就是缺乏注意力。也就是說,要產生連結,必須要有時間!

四千萬年的進化,證實我們需要跟他人肢體接觸。我們有相互感覺身體的需求,卻不曾承認和滿足它。我們碰觸、凝視彼此,是埋藏於深一層的需求,但是要跟他人產生連結,需要時間和欲望。我想我們許多人不習慣碰觸他人或讓他們碰觸我們,儘管我們身體和情感上都需要去感覺我們所愛的人。其他靈長類生物許多時間都待在一起清潔、碰觸、撫摸對方的身體,人類反而覺得肢體的碰觸跟性有關。我們可以用簡單的動作,想著相互碰觸的感覺多麼美好:花個二十秒鐘,閉上眼睛,想像自己是那些猿猴,摸摸自己的臉和手。這個動作可以單獨或者跟他人一起進行。
 

我要如何知道自己跟他人是不是真的產生了連結?

當我們跟他人真的產生連結,我們就能觀看對方、了解對方,藉由觀察來學習。連結意味模仿他人的某樣東西,這需要特別的專注力。

 
跟他人產生連結有什麼感覺?

當我們跟他人產生連結時,視覺、觸覺以及聽覺會特別敏銳,照順序也就是觀看、觸摸和聆聽。觸摸時,扮演最重要角色是皮膚。我們主要是用雙手來感覺,再來是嘴唇和舌頭。雙手的皮膚佈滿偵測疼痛、觸感和溫度的神經系統,因此特別敏感。

為什麼感覺他人的觸碰這麼重要?當我們接受他人撫摸時,我們能放鬆腎上腺皮質醇,也就是壓力賀爾蒙會下降。也許因為如此,我們人類願意花錢按摩或做類似的保養,儘管這種感覺非常陌生。

 
那麼社交脈絡呢?有助相互連結嗎?

不一定,因為跟他人相通和連結需要一定的時間。如果缺少碰觸或注視彼此,實在不容易做到。因此,透過社交脈絡的某些方式,並沒有辦法滿足我們對他人在外在肢體和內在情感接觸的進一步需求。

 
是什麼妨礙我們跟他人產生連結?

除了肢體接觸外,阻礙我們跟他人連結的就是缺乏注意力。要開啟我們感同身受的特殊能力,就要注意對方、體會他的感覺,而缺乏注意力足以打斷連結的產生。所以冷漠的態度或是不願花點時間,都會阻斷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我們來舉個例說說一個普林斯頓大學耳熟能詳的實驗。

這個研究,是觀察四十個神學院的學生。他們的考試內容是佈道。其中半數的學生被分配到隨機的題目,另外半數的學生則被要求講述善良的撒瑪利亞人寓言,《新約聖經》路加福音提及,只有撒瑪利亞人願意幫助一個落難的可憐男子,而其他人都視而不見。要參加佈道考試的學生,得穿過大學的庭院到考試的教室,庭院裡有個神情絕望的男人倒在地上呻吟。這個男人是個演員,但學生都不知道。四十個學生,只有二十四個好心停下腳步伸出援手,其他的視若無睹離去。停下腳步的學生,不需準備善良的撒瑪利亞人寓言,走得比較沒那樣急促。也就是說,要產生連結,必須要有時間!然而,缺乏時間是今日我們常見的問題。

 
為什麼跟他人連結,慢慢來是重要的?

我們與生俱來擁有感覺他人的能力,因此出手相助是人之常情。然而,當我們在大城市的街道上奔波,或者當我們忙著上網,便很難產生感同身受。事實上,當人們經過城內大道上的某些地段,就算看到有人遭到搶劫,也會直接離去。我們怎麼忽然變得那麼冷漠呢?因為要產生連結,得要有時間先觀看然後再感覺他人。如果急忙經過,你的大腦無法注意,便覺得別人的問題與自己無關。這是以防被捲入世界上所有問題的反應,聽來很可怕,因為到了最後,我們身邊都會充滿有失正義的事,卻連動動一根手指都不願意,這一切,都是因為我們無法產生連結。

 
和他人連結、產生情緒,需要多少時間?

若是面對強烈的刺激,一秒不到就有反應,比方說目睹有人發生意外。但是我們得花六到八秒,才能對他人產生情緒,像是敬佩。至於有關正義或是責任,同樣也需要時間作出道德面的決定。
 
那麼,電視新聞呢?

每條新聞的播報都非常短暫,讓我們很難關注他人、連結並加以思考。情緒、感覺的意義,在於你要與他人連結、表達和相通。當你「關閉和開啟」情感,卻沒花時間賦予其價值,便會失去意義。

要感受他人,試著體會他們的情緒、問題和喜悅,必須在他們身上花時間,如果可以,就透過感官。我想要跟各位推薦隨時可做的動作,不但能和他人連結,更能讓我們感覺良好。讓我們來練習給對方一個真心擁抱,這不管對孩童還是大人,都有益身體和心理的健康。

 
擁抱,要多久比較好?

好好地擁抱需要至少六秒,以便穩定大腦的化學變化。我們可以面對面或從側邊,抱住對方的整個身體。擁抱能傳達零恐懼的訊息,所以態度相當重要。擁抱之前,需要先凝視然後與對方產生連結。當然,千萬別去擁抱不想要被你抱的人。

連結若缺乏情感,就等於沒連結。擁抱,能讓我們感覺溫暖,驅趕寂寞,幫助克服恐懼……別忘記,懂得擁抱的人比較不容易衰老。不管是在家裡、車上、街上,跟朋友、孩子、父母、祖父母、鄰居在一起……一定要記住每天至少六秒的擁抱,對大家都是一帖有益的良方。


我們需要多少朋友才會感到安全?
 
這是真的嗎?我們人類的社交脈絡比其他族群還要廣闊?

沒錯。經證實,其他族群的社交關係和腦部大小相關。愈是經過混種的鳥兒,腦容積就愈小,或許這是因為牠們的社交能力不高。人類的大腦則相反,需要消耗許多能量──佔我們身體總能量的百分之二十,這跟需要管理複雜的社交脈絡有關:情人、家人、朋友、同伴……圍繞我們周遭的人群。

我們來往的人數有上限嗎?
 
我們大腦能同時維持的社交人數是一百五十人,稱為「鄧巴數字」(Dunbar's Number),以紀念研究這些問題的人類學家和生物進化學家羅賓.鄧巴(Robin Dunbar)。這一百五十個人當中,有五到十二人是我們比較頻繁聯絡的核心,其他約百人我們平均一年交談一次。

我們可以稱那些網路虛擬社群成百上千個聯絡人是「朋友」嗎?

鄧巴說,虛擬世界的聯絡人不可稱作朋友,因為除了一百五十個人外,我們對其他的人幾乎一無所知。比方說臉書的「朋友」定義相當廣,就像裁縫師的箱子一樣,把所有認識的人都塞進去,有親近的熟識、朋友的朋友、昔日的敵人,以及那些「亦敵亦友」的人(譬如小時候在學校裡欺負你的孩子,現在卻變成你網路上的「朋友」)。在臉書上,可以使用「聯絡人」這個稱呼,聽起來雖不妥但比較接近事實,這就像當你表面說「愛情」,其實是暗示「性」,我們美化一點字眼,以便聽起來較具吸引力。有誰會拒絕擁有一千三百個朋友?要記得,人真正需要的感情和愛情,這比包含性在內的一切還要重要。

另外一方面,我覺得使用「朋友」這個字眼反應了現代的一個趨勢,而我認為是正面的,那就是對其他人敞開自我,在認識新朋友時,不會那樣多方苛求。這是多元、開放的社會的一個特點。

 
要怎麼當別人的朋友?

或許孩子比你更容易做到這件事呢!看看孩子們交朋友多麼輕鬆:他們用的是最簡單但最基本的辦法,也就是對其他人張開雙臂,要求作伴,絕對不會假裝不好意思,他們不會像大人一樣防衛心太重。我們大人總等待其他人先跨出第一步,可是到頭來只有孤獨相伴,學孩子那樣直接說出「我想當你的朋友」的方法值得推薦。但是交朋友除了「想要」外,也要感情上的連結,而不是身體的接近而已:你認識了其他人,真正地認識他,知道他在乎什麼,對什麼感到快樂。光有敬佩和願望是不夠的,在某種程度上,朋友之間需要建立親近的感覺。

我們都感到孤獨嗎?

這是一種普遍的感覺,正因如此,我們會在其他人身上尋求庇護和情感。正確說來,研究指出人一年平均四十八天會感到孤獨,每多一個朋友可以縮減一年兩天左右的孤獨時間。


中彩券和有個快樂的朋友,哪個比較好?

一年的收入增加約三千塊歐元,幸福感能上升兩個百分點。拿來跟擁有一個快樂的朋友能多帶來十五個百分點的幸福感比較看看!友誼和愛情的力量相當強大。這表示當喪偶時,另一半追隨而去的可能性將提高。而這種他人對我們造成的打擊,並不止於親密的朋友群而已,經過證實,如果朋友的朋友的朋友發胖,你也會跟著發胖。如果那個人戒菸,你也會亦步亦趨。這在統計上的影響因素,稱作「三度影響力原則」。記住:如果直接接觸快樂的人,就能擁有百分之十五更快樂的機會。而每個悶悶不樂朋友,會降低你七個百分點快樂的機會。

我們需要多少朋友才會快樂?

擁有五到十二個普通或者親密朋友,我們會比較自在快樂。這就是我們的親密核心。缺點是,到了老年這個核心通常會凋零,因為我們一生會慢慢失去親愛的人。若不想這個核心萎縮,得要花費一番努力。這不是意味替補失去的人,但我們可以像孩子那樣敞開心胸迎接更多的情感和友誼,而不要將自己封鎖在已經縮小、僵化的小團體裡,這樣會讓我們感到空虛、依賴和寂寞。
 
如何擴大我的親密圈、交更多朋友,不要一味依賴網路?

其中一個辦法是增加社交和感情生活的多樣性,不要過於倚賴單一的情感來源。擴展你的興趣、跟昔日同窗聚會、平衡虛擬生活;參加講座和座談會;加入有共同興趣、旅遊和運動嗜好的社團;當志工,或者任何有助你享受生活以及遇到更多機會的事情。就這樣子去做,重拾孩童時的目光,別把擴展你社交圈的機會拒於門外。其實大家都希望這麼做,但是大部分的人不敢行動,別讓不安和害羞成為你與其他人之間的障礙,勇敢一點!(本文選自第1條路線,陳若雲整理)
 
 
作者︰艾爾莎.普西特Elsa Punset
 
牛津大學文學哲學系畢業,碩士專攻人文學科。此外她也是馬德里自治大學的新聞學碩士和卡米洛.荷西.塞拉大學的中等教育碩士。她經常和各大媒體合作,也常舉辦座談會,主持社交與情緒學習的研究,針對孩童及成人推出有關情緒智商的研討會跟活動方案。 她並在電台和電視台主持節目,對一般民眾具有極大的影響力。《通往美麗人生的背包》進一步讓她晉身暢銷作家之列,她另著有《情緒化人士指南》和《極端的天真》等書。
 
出版:平安文化 (2013年10月)
 
書名:通往美麗人生的背包  
 
  

 

延伸閱讀

半導體研發副總一句「實力輸台積電」被打入冷宮...54歲中年失業:中國有缺不想去、薪水太高台灣請不起

2023-09-14

汽車業總經理63歲退休,不甘心就此老去,全聯打工收銀包麵包,學會低頭心態歸零「心門一開,機會就來」

2023-08-09

離職後想回前公司,該如何開口?40年人資傳授「職場回鍋5招」:打這通電話,錄取率高達70%

2023-05-16

年後想換工作?15年資深人資揭密:加薪沒到「這數字」,你的轉職就虧大了...跳槽最重要3件事

2023-01-30

領到年終馬上辭職,會太過分嗎?職場前輩告訴你:「提離職」最好時機是…

2023-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