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房價 遺產稅 fed 00919 美元

邀請你的情緒前來 照顧自己的感受

邀請你的情緒前來 照顧自己的感受

2014-09-12 16:41

感受是喜怒哀樂的來源。這部分是我們會哭和會笑的部分,也是接收與付出愛的溫暖亮光的中心。這部分會讓我們感覺跟他人是親近的,也讓我們喜歡觸覺等感官的感覺。

感覺自己的感受

當壓抑的情緒未做處理,便會逐漸在身體累積……

不去感受是為了保護自己

「以前我常幫助各個團體,協助他人處理自己的感受。」一位酗酒者的妻子說道。「以前我也會坦白表達自己的感受。現在,我結婚已經八年,要是全靠婚姻過活,我是完全無法說出自己有什麼感覺。」

我們經常在情緒方面與自己失去連結,有時是收起情緒,避免被擊垮。在情緒上容易受傷是十分危險的。傷害會一直累積,而且好像沒有人會在意。這時直接置之不理,看起來比較安全。由於負擔太多的痛苦,我們乾脆停止感受來保護自己。

對我們覺得可能傷害我們的人,我們會不表露情緒。我們不信任他們,所以一旦他們在旁邊,我們便會隱藏情緒。

有時我們感覺是被迫要收起情緒。因成癮與其他失序行為影響而備受折磨的家庭,會拒絕坦誠表達情緒,不時似乎還得欺瞞。試想要是我們企圖告訴成癮者,對他/她撞爛車子、毀了生日派對或嘔吐在床上,我們的真實感受,會怎麼樣?下場可能會是激起他人怒氣等不悅反應。表達自我感受甚至可能招致身體上的傷害,因為這些感受會破壞了家庭的平穩狀態。

就算沒人酗酒或嗑藥的家庭,當中成員也會拒絕去感受。「別這樣想。這種感受不恰當。其實,最好連想都不要去想。」我們可能都聽過這些話,而且還很快學會這種謊話,說自己的感受不重要,有這些感受是錯的。就因為感受沒有被重視,我們也就不再去傾聽。

有時不去感受似乎比較容易。我們會承擔這麼多責任,是因為將旁人的責任也一併扛起。我們無論如何都必須做該做的事。為什麼要花時間感受?感受又能改變什麼?

有時我們會因恐懼感受,所以試圖讓感受消失。要承認自己真實的感受,需要我們自己做決定,採取行動或改變。這會讓我們完全面對現實,也能意識到自己在想什麼、想要什麼、需要做什麼。只是我們還未準備好。

我們感到受箝制、沮喪與壓抑。我們許多人能很快知道這人感覺為何、那人為什麼會這樣感覺、他們有此感覺多久,以及因這種感受,那人可能會去做什麼。也有許多人,花了大半輩子操煩他人感受,試圖處理與控制。我們不想傷害或冒犯他人,也不想對他人唐突。我們覺得要對別人感受負責,卻渾然不知自己的感受是什麼。就算知道,也不清楚該做什麼照顧自己。許多人一直以來都不照料自己的情緒,或從來不為這部分負責任。

自己的感受有多重要?
 
感受究竟有多重要?回答這個問題前,讓我先說說自己的經歷。一九七三年,我在明尼蘇達州的一家市立醫院接受治療。當時我要戒掉長達十年的酗酒、海洛因、雙氧嗎啡、嗎啡、美沙酮、古柯鹼、巴比妥酸鹽、安非他命、大麻,甚至其他可能會間接改變我的感覺方式的東西,也要全數戒除。

我問諮商人員要怎麼進行,他們都回答︰「面對自己的情緒。」(同時也建議我參加戒酒無名會。)我的確開始正視自己的感受。剛開始感覺奇糟無比,情緒爆發到想把自己腦袋打爛。但這麼做真的奏效了,我感覺有幾天保持清醒,接著則是幾個月。後來我已經可以離開治療中心,試著讓自己融入社會,但對未來卻不太樂觀。一來沒工作經歷,二來一個海洛因成癮者要能找到工作,且維持穩定收入,實在很困難。還有我必須跟每一個我認識有吸毒的朋友,也就是我認識的所有人,斷絕關係。家人對我是否痊癒抱持懷疑態度,而且不難理解還是會氣惱我過去的所作所為。大體說來,我還是覺得自己背後留了爛攤子,我不認為自己在社會上有立足之地。新的人生就展開在眼前,但前途卻黯淡無光。此時諮商員則要我繼續向前,展開全新生活,我又再問到底該怎麼做。她和其他人還是回答:「繼續面對自己的感受,參加戒酒無名會,一切都會沒問題。」

這聽起來有點太過簡單,但我當時沒有其他選擇了。神奇的是,到目前都很有效。當我想得太複雜,不知該如何處理情緒,往往會因而深陷困境。這則故事告訴我們,去面對感受及參與戒酒無名會,皆能有助於去除成癮依賴。不過,更重要的是,這個故事回答了先前我問的:「感受有多重要?」

感受不是生活最重要的部分,而是生活的一切。感受未必主宰或控制我們的行為,但卻不能置之不理。感受無法被忽視。

感受是一種指標

我們的感受極為重要,不容小覷。我們情緒的部分是很特別的。假如我們讓感受消失、把感受趕走,便會喪失自己與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感受是喜怒哀樂的來源。這部分是我們會哭和會笑的部分,也是接收與付出愛的溫暖亮光的中心。這部分會讓我們感覺跟他人是親近的,也讓我們喜歡觸覺等感官的感覺。

感受也是指標。當我們感到開心、舒服、溫暖與滿足,就會知道這個當下世界一切都很美好;而當我們因為憤怒、懼怕或悲傷而難受時,那就是感受告訴我們哪裡不對勁。而問題可能出在自己,如個人的行為或想法,也可能來自外在,但就是有地方不對勁。

感受也可以是正向動力。憤怒能驅使我們解決惱人問題,懼怕則促使我們避開危險,重複受傷與情緒上覺得痛苦,則是告訴我們要遠離。

我們的感受能提供關於自己的線索,例如我們的渴望、需要與抱負;幫我們發現自己,得知自己真正的想法。我們的情緒也會連結到內在深層的部分,這部分主要是在尋求並了解真實,渴望保持自我、提升自我、擁有安全感與美善。我們的情緒會連結至意識與認知的思考過程,也連結到直覺或本能。

然而,情緒也有黑暗面。情緒上的苦痛會造成傷害,且會傷得很重,讓我們覺得不論現在或以後,這樣的情緒就是自己的全部。痛苦與悲傷會持續逗留,恐懼則可能令人裹足不前,阻止我們去做人生中自己想要與必須做的事。

有時我們會陷在情緒裡,陷入幽暗的情緒深淵,自認為永遠也無法逃離。憤怒會惡化為忿恨與苦痛,並威脅要永遠停留。悲傷會變成沮喪,幾乎讓我們喘不過氣。我們有些人則是長久以來都與恐懼共存。

感受也會矇騙我們。比方說,理智要我們別進入某些處境,感受卻帶我們置身其中。有時感受就像棉花糖,看起來比實際的還要膨脹。

儘管情緒有黑暗面,包括令人痛苦、揮之不去,還是矇騙的部分,但若是選擇讓自己抽離情緒,情況會更悲慘。不去感受、抽掉情緒、驅趕情緒,會令人感到不快樂、損害健康,並且有可能毀滅自己。

壓抑或否認情緒能導致頭痛、胃部不適、背痛,而且大體說來,會讓身體狀況不佳,衍生許多疾病。壓抑感覺,尤其是悲傷過程中的否認階段,會讓人產生暴食、厭食、酗酒、嗑藥、強迫性愛、強迫消費、睡眠不足、嗜睡、偏執、操控和強迫行為。
 
該如何面對自己的感受?

感受也許不會總是令人愉悅,但壓抑感受絕對會變得相當悲慘。所以該怎麼解決?對這些時而教人愉悅時而令人有負擔的麻煩感受,我們該如何是好?

我們就是去感覺。我們「能夠」感覺。去感覺是不要緊的,有感覺是正常的,甚至是男子漢大丈夫,有感覺也很OK。感覺本身沒錯,也無任何不妥,不需要為此感到罪惡。感受並非行動,氣到想殺人與真正殺人全然不同。感受不該被評斷好壞。感受是情緒能量,而非人格特質。

一般認為感受有千百種,舉凡氣惱到惱怒,從雀躍到歡欣等不一。有些治療師將感受簡化為四種──喜、怒、哀、懼。這四種是主要感受的大類,其他則是程度上的差別與變異。比方說,孤獨與「垂頭喪氣」是在哀傷的類別,焦慮與緊張則屬於懼怕,樂不可支與開心則歸為歡喜。你想怎麼稱呼這些感受都可以,重要的是去感覺。

這並不表示我們隨時都必須關注著自己的各個感受,也不是說我們要特別挪出時間沉浸在情緒中。其實,面對情緒指的是,我們能走出泥淖,也表示如果感受到某種情緒(情緒能量),便去感受。停頓片刻,確認感受,接著再繼續下一步。我們不審查把關,不阻擾,不逃避,也不會告訴自己「別去感覺,一定是自己哪裡不對」。我們不會因感受而評斷自己,而是真實體會,讓那個能量通過身體,並承認它是自己的情緒能量,也就是自己的感受,然後說:「沒問題的。」

接著則是進行許多人所謂的「處理情緒」。我們適當回應情緒,檢視伴隨而來的想法,然後接受,而非刻意壓抑或檢視。

對自己的感受負責

然後,再判斷是否會有下一步。這裡便是做判斷的階段,也是納入自我道德規範的時候。我們還是不因為有感受而評斷自己。我們決定對於感受及伴隨而來的想法想做什麼。先評估情況,再透過自己的道德規範與自我照顧的新理想,選擇符合的相應作為。是有問題需要解決?是個人想法太荒謬?我們可能需要修正某些太偏災難性的思考模式,例如「我因車子拋錨,感到非常害怕難過,這真是世界末日」。也許比較理想的說法是:「我很難過車子拋錨了。」眼前問題是我們能解決的嗎?是否與他人有關?是否需要與他人討論我們的感受?這麼做恰當嗎?要是有需要,什麼時候?

或許只需感覺情緒,認清想法,就都足夠。倘若不確定該採取什麼行動,如果情緒是格外強烈,或者決定採取的行動頗為激進,我建議等個一兩天,先平靜下來,讓心沉澱下來。換句話說,也就是放手。

我們不必遭感受控制。不必只因為生氣,就大吼動手;不必只因為傷心沮喪,就整天躺在床上;不必只因為害怕,就不去投履歷。我沒有暗示或建議讓情緒控制我們的行為。事實上,我要說的完全相反:如果我們不去感覺自己的感受,並負起責任處理,感受就會控制我們。要是能負責地面對情緒,等於是把感受交給智性、理性、道德與行為的倫理準則。

妥善回應自己的感受,也就代表我們對自己的感受負責。每個人的感受都是自己所特有,沒人能讓其他人去感覺;不論我們怎麼堅持他人有責任,最終要對自我感受負責的,除了我們自己,別無他人。別人可能可以幫助我們去感受,卻無法讓我們感受。此外,別人也無法改變我們感受方式,只有我們能做到。

再者,我們不必為他人感受負責,即使我們懂得選擇體貼他人的感受。負責任的人的確有時是會選擇體貼他人感受,但許多人卻選擇做得太超過。我們也需體貼自己的感受。我們的感受是對周遭狀況的回應,因此,與他人討論感受時,要規定自己說:「你做............時,我覺得............」,而不是「你讓我覺得............。」

不過,關於如何面對自己的感受,我們可能會做別的打算,尤其是如果我們一直以大量情緒苦惱來回應他人行為,甚至向某人表示苦惱後,對方還是不斷帶來痛苦時。也許你不需要那麼多幫忙,就能有所感受。記住,感受是指標,也是動力。留意自己感受的固定模式,它們會提供許多關於我們自己與感情關係的訊息。

感受情緒後,要去檢視自己想法

有時,處理感受是指思維需要改變。許多治療師主張,我們的想法與感受有直接相關,兩者是有連結的。我們的想法會影響我們的感受。有時思考模式不正確、過度反應或不適當,會導致個人產生情緒,或讓情緒持續著,比應有的時間還更久。假如我們認為某件事頗糟,不會好轉,而且不該如此,我們的感受便會十分強烈。我稱此為災難思維。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在感受情緒後,去檢視自己的想法是如此重要。把想法攤在陽光下。要是不妥當,我們便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來解決問題,對吧?

有時我們需要和他人談談自己的感受與想法。一個人孤立地生活並不健康。與他人分享我們的情緒,能拉近彼此距離,建立親密感。此外,真實的自己被他人接納,能有助於我們接受自己。這種經驗十分神奇。我們或許偶爾會想找個朋友,就只是傾聽我們想說的話,而在過程中,我們把事情講出來,試著想出發生什麼事。鎖在內心的事情,會越積越多,力量越來越大,說出來會讓它們力量變小。我們會得出自己的觀點。當然與他人分享愉悅的感受,永遠都很有趣,包括喜樂、成功及逗人發笑。若是想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我們需要與對方聊聊自己長期的個人感受,這就是所謂的情緒上的坦誠。

讓情緒的能量流過
 
要注意的是,據一位諮商者所言,強烈的快樂與悲傷,兩者都會令人分心及畏懼,特別是對不習慣感受快樂的人,情況更是如此。許多人認為,快樂一定會伴隨著悲傷,因為以往就是這樣發生。有些人則認為,自己不能、不該、也不值得感到快樂。有時我們是在感覺快樂後,或覺得有感到快樂的可能存在時,做某些事來製造悲傷情緒。其實感覺快樂沒關係,感到悲傷也不要緊。就讓這些情緒的能量流過,然後再追尋平靜與平衡。

處理情緒時,我們有時或許需要專業協助。要是陷入特定情緒,我們要給予自己所需要的,例如去看諮商員、治療師、精神分析師。照顧自己。我們值得這麼做的。假如情緒被壓抑好長一段時間,或覺得不斷壓抑的感受十分強烈,或許也需要尋求專業協助。

邀請自己的情緒前來

有時,只需要稍加練習並培養意識,便能喚醒個人的情緒層面。以下的事情幫助了我去認識自己的情緒,例如運動、寫信但不打算寄出去、與自己覺得有安全感的人聊聊,以及花時間冥想,讓自己沉澱下來。我們需要養成自我意識的習慣;需要注意自己說「不該感覺這樣」時的態度;需要注意自己覺得有多自在;需要傾聽自己的想法、話語及使用的語調;需要留意自己在做些什麼。我們會發現體驗自己情緒的方式,找到一種適合我們的方式。

我們在生命中需要邀請情緒過來,然後承諾會以愛與溫柔加以照顧。感覺自己的感受。相信自己的感受,也相信自己。我們是比自己認為的更聰慧。

練習照顧自己

1 讀自己寫的日記。當時下筆時有顯現出或溢出哪些情緒?
2 讓我們來玩「要是」的遊戲。要是現在你能擁有任何想要的感受,而且如此感覺並不會讓自己變成壞人。這樣你感覺如何?寫下來。
3 找個可靠、善於傾聽、會接受你,又不會只想拯救的人,以開放坦承的態度,開始與他/她聊聊你的感受。同時也傾聽這個人談自己的感受,不要加以評判或擺出照顧者姿態。這樣挺不錯吧?如果你沒認識任何讓自己有安全感的人,不妨加入支持團體。
〈本文選自全書,曾琳之 整理〉
 
作者:梅樂蒂.碧緹(Melody Beattie)
1948年生於明尼蘇達州,曾做過記者、自由撰稿作家。1986年她開始有出書的想法,遭到20家出版社拒絕之後,終於找到伯樂,本書於隔年出版後,讓她成為美國最受歡迎的心靈勵志作家,而她的成名作已銷售超過八百萬本,翻譯成十餘種語言,直到今日仍十分暢銷。
碧緹之所以受到數百萬讀者的信任,相信她睿智的話語與指引,是因為她曾親身體驗過他們正在經歷的痛苦。她這一生中,遭遇過遺棄、綁架、性侵、酗酒、嗑藥、離婚,喪子。透過自己的生命經驗和生活的感想,她深入淺出寫下如何勇於突破的信念和哲學,因為她深刻了解被拋棄的感覺,知道怎樣幫助那些還在痛苦中載浮載沉的人。
在過去25年裡,碧緹已出版18本書,除本書外,還包括《每一天,都是放手的練習》、《旅行讓感覺更好》、《珍愛》、《超越共依存症》、《悲傷俱樂部》、《愛我,就不要控制我》,在報章雜誌發表過數百篇文章,並常上「歐普拉秀」等許多電視節目,時代雜誌與People等亦常常專訪她。她也常在全球各地演講。目前她定居在南加州。
 
出版:遠流
 
書名:每一天練習照顧自己
 
目錄:
作者的話
PART 1 照顧自己的基本概念
放下
別總是聞風即動
讓自己自由
不再當受害者
擺脫依附
活出自己人生
與自己談戀愛
學習接受的藝術
去感覺自己的感受
憤怒
沒錯,你可以思考
設定自己的目標
溝通
其他重點
學會生活,重新去愛
 
PART 2 故事
潔西卡的故事
其他故事
 
PART 3 什麼是共同依賴
共同依賴
共同依賴特質
後記一
後記二
推薦文
 
 

延伸閱讀

大家都在等Fed降息,政策轉鴿真是好事?助漲股市、美元走空...為何經濟學家說恐上演戲劇性崩盤?

2024-04-25

何時降息摸不清、半導體利空又多…股債齊跌不怕!股票型ETF逆勢吸金70億美元,怎麼買安心?

2024-04-22

美國降息慢吞吞 長短期公債應變彈性較差 非投資級債抗跌 選中天期搭BB與B級債

2024-04-24

退休金要存1431萬才夠?專家傳授1招:退休後無腦月領5萬,加上勞保勞退「本金根本不用1千萬」

2024-03-03

美經濟「小幅擴張」、企業轉嫁成本難度提高…Fed褐皮書最新指標公布,降息在即?鮑爾這麼說

2024-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