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台積電 兆豐金 勞退 勞保 航運股

七情六慾正在影響你的決定

七情六慾正在影響你的決定

2014-10-18 16:55

歐巴馬總統曾經談過自己如何試著「減少」決定,他說: 「你會看到我只穿灰色或藍色西裝……我不想決定要吃什麼或穿什麼……一天之中你不能因為這些瑣事分心。」他是對的,如果你有重要決定得做,就千萬別讓自己的注意力被旁枝末節的瑣事分散。不相關的小事有可能極度令人分心,讓人的腦子精疲力竭,還可能讓你感覺快要崩潰。

影響決策的七情六欲

連恩•比特(Leigh Pitt),印刷製圖員,享年三十。他在泰晤士米德(Thamesmead)運河救了一名溺水男孩,但不幸未能自救。二○○七年六月七日。

這段簡單的紀念文字,出現在郵差公園英勇犧牲紀念牆(The Memorial to Heroic Self-Sacrifice inPostman’s Park)上,地點在倫敦市聖保羅大教堂(St. Paul’s Cathedral)附近。這面牆立在前墓園上,上頭是美麗的裝飾性藍、綠、白瓷磚,每一片都記念著為了救人而犧牲性命的人士。

連恩•比特的紀念牌是最新的。他看見一名九歲男孩在水裡掙扎時,跳進自家附近的運河。他讓男孩浮在水上。在此同時,搜救人員試圖用水管從上方把他拖到安全地方。不幸的是,四•五公尺的運河高牆沒有柵欄,也沒有任何可以抓的地方。等到有人跳下去救比特時,已經太遲。

這只是感人的陶瓷磚上,名垂千古的眾多無私英雄的故事之一。是什麼讓人們反抗保護自己的人類直覺?在非緊急狀況下,我們不會決定衝進正在燃燒的建築物,或是跳進進站列車軌道。然而,加上了情緒、壓力,以及另一個人類同伴處於絕望的狀態,人們會做的決定可以相當驚人。

關於恐懼這件事


 
回想一下,你過去經歷過的重大壓力,一下子就好。我們都有過那樣的時刻,那種時刻的觸發點,有的是在眾人面前說話,有的是大裁員的謠言,有的是全面爆發的媒體危機。有的時候,可能只是因為浴室裡有一隻蜘蛛。

我相信你一定體驗過那樣的感覺:耳裡聽見心臟怦怦跳的聲音、手掌冒汗、呼吸加快、手臂起雞皮疙瘩,每一樣都是你的身體處於高度警戒的跡象,讓你準備好為了活命「戰」或「逃」。雖然恐懼的強度可能不同,浴室裡有蜘蛛和你的祖先面前有一隻飢餓獅子不大一樣,但兩種事件引發的化學連鎖反應,則一點都沒有改變。改變的是現代人面對的恐懼與壓力情境類型。我們的「戰或逃」演化機制,以及我們今日面對的情境,兩者之間倘若無法配合,可能導致災難性的決策。
 
不過,在我們探討那點之前,讓我們先多談一些關於那隻蜘蛛的事。你剛踏進淋浴間,轉身看到一隻巨大又毛茸茸的生物,快速衝向你光溜溜、沒有保護的腳趾。你大吃一驚,伸手抓蓮蓬頭,那是離你最近的武器。這一齣浴室劇在外界上演的同時,你的身體裡發生的事更多。最重要的壓力荷爾蒙「腎上腺素」與「皮質醇」(cortisol),從腎臟上方的腎上腺分泌出來。腎上腺素會先生效,立刻充滿全身,引發許多恐懼、驚嚇、壓力的跡象,例如心跳增快與瞳孔放大。
 
第二種荷爾蒙「皮質醇」釋放速度較慢,但是也扮演著重要角色。皮質醇會告訴肝臟要釋放葡萄糖到血液裡,讓身體有燃料可以逃跑。它還會做一件事,那就是讓我們的注意力集中。
 
所以,腎上腺素讓你心跳加快,皮質醇則幫助我們忽略一切非關鍵的事,讓我們更加警醒、有警覺心、更準確,讓我們將注意力放在手上的工作。此外,皮質醇會阻斷腎上腺素,延緩腎上腺素的產生,讓我們能夠保持控制,避免恐慌。
 
雖然在你參加考試、上台報告或是面對罪犯時,皮質醇帶來的專注可能有助於你,但是沉重的壓力也會讓人徹底搞砸決策。

這是因為當我們處於焦慮或高壓的狀態下時,更容易犯下思考錯誤。我們更可能將思考「錨定」在不恰當的數字上,因為無法思考不同的解決方案,所以更可能採取熟悉的習慣做法。這不一定都是壞事,那也是駕駛員、太空人或士兵一再操練熟悉程序的原因,這樣在處於壓力時刻的當下,他們的救命行動會像是天性一樣自發,只需要最少的認知力氣。
 
問題在於,大多數人處於高壓下時,可能誇大熟悉模式,並且帶有偏見。當法官面對壓力時,也容易擁有不自覺的偏見。所以,如果你的名字聽起來像西班牙裔,又遇上法官工作量過重的話,你要小心了!如果他有種族刻板印象的傾向,你可能被判得比較重,因為他處於高壓下。

不只是高度壓力可能扭曲我們的決策,日常持續發生的壓力也可能具有相同的影響力,而今天許多人愈來愈感受到這樣的壓力。長期壓力可能導致目光過度局限於一處,這對決策來說是壞消息。此外,長期壓力也可能產生令人身心俱疲的自我懷疑,以及過度專注於負面想法,兩者皆可能大幅度危及我們在公私領域的決策表現。

好萊塢與白宮教我們的減壓小技巧

這並不代表如果工作帶來高度壓力,你就得放棄那樣的工作。許多人覺得這種工作令人興奮、很有成就感,能讓人找到自己。不過,這的確意味著我們必須更意識到自身的壓力程度,並透過運動與冥想等小技巧來管理壓力。此外,我們也得花時間想想,生活周遭有哪些壓力源其實是可以移除的。

一個好例子是,你可以環視一下工作空間裡的基本配備,那是否增加了你的壓力?如果你在開放式辦公室工作,不斷有嗡嗡嗡的噪音干擾,而且時時得擔心被打斷,這也可能造成你的腎上腺素濃度增加。

此外,如果你的工作空間使用日光燈,那你的運氣太糟了!因為那也可能增加壓力。那些滴滴答答不斷出現的資訊,那些不斷響起的電話、簡訊、電子郵件、推文通知,以及隨之而來的你大概已經很熟悉的失控感受……那種本書開頭提過的不斷被打擾的狀態?答對了!那也很容易導致壓力。
 
所以,如果你有重要的決定要做,你有一扇門可以關起來嗎?何不說服老闆幫你買一副可以降低噪音的耳機?或者,你能否至少拔掉插頭一陣子,遠離數位資訊洪流,讓自己可以好好思考,一次只想一件事?在這裡,我要再次強調喘口氣的價值,你能否散個步?最好是在公園,在那裡你可以呼吸一點新鮮空氣,感覺更貼近大自然。主動遠離包圍我們的都市環境壓力源,那種在一般工作空間常見的東西,將可以改善你的決策,還可以改善你的生產力。這種簡單的步驟,真的可以小兵立大功。

你也應該問問自己,你是否承擔太多責任?能否減少你被要求完成的事?一次有太多人來請你提供建議或答案,可能是非常大的壓力,也因此可能影響你的決策品質。

好萊塢傳奇電影監製賽納克在午餐時告訴我(賽納克製作了史匹柏第一部劇情片《橫衝直撞大逃亡》(The SugarlandExpress)與《大白鯊》),他替提姆•波頓與史蒂芬•史匹柏做過最主要的事,就是幫助他們「切斷每件事」。

史匹柏二十三歲時,我告訴過他: 「我要你專注在我們要如何製作出這部超棒的電影,我們要如何做到?我不要你想著回電話的事。我會回電話。我會處理經紀事務所的事,我會處理哀號的演員,以及所有的干擾。我是你的保鑣。」

如果你真的有很重大的決定要做時,能否請某個人分攤你一些擔子較輕的責任?讓別人幫助你,不但能減輕你的工作量,還能讓你有時間與空間專注於真正重要的事。如果這礙難辦到,你能否移除一些令人分心的事物,讓自己更能專注於重要的事,減少壓力對你的影響?

歐巴馬總統處理這個問題的極端手法,讓有時尚頭腦的人們覺得可能有點太過頭。他曾經談過自己如何試著「減少」決定,他說: 「你會看到我只穿灰色或藍色西裝……我不想決定要吃什麼或穿什麼……一天之中你不能因為這些瑣事分心。」

他是對的,如果你有重要決定得做,就千萬別讓自己的注意力被旁枝末節的瑣事分散。不相關的小事有可能極度令人分心,讓人的腦子精疲力竭,還可能讓你感覺快要崩潰。

所以,問問自己,正在占用你注意力的事是否真的必要,還是根本不相干?你可以把什麼事分出去?你可以忽略或擺脫哪些事?

情緒會影響判斷力

事關扭曲我們的決策能力時,壓力當然不是唯一的罪魁禍首。我們的心情與情緒在這方面,對我們的影響也不遑多讓。天氣晴朗時,無論服務品質如何,人們會留下更多小費,因為他們處於比較好的心情。全民瘋足球的國家如果代表隊輸球,股票市場一般也會下跌,因為投資人心情鬱悶。
 
情緒可以扭曲我們做出好決定的能力。如果你曾經在憤怒之下,按鍵寄送電子郵件,我確定你接著會後悔。然而,我們其實也需要情緒來幫我們做決定,要是沒有情緒,我們將完全無法做出任何決定。

你有多少自覺?
 
做決策時最重要的考量之一,是你能否發現並回應自己的情緒。意思是說,要能夠反省、能夠思考,比方說,「我知道,等待醫院檢查報告出爐,讓我今天非常緊張。這可能會讓我不自覺變得謹慎,我必須記住這點。」光是知道自己的情緒,就能夠成為更好的決策者?也許你會覺得這件事聽起來好到不像真的,但其他數項研究也顯示事情真的是這樣。

當人們未能察覺自己心中的情緒時,通常會做出符合那個情緒的決定。舉例來說,如果某個人心情愉快,他們比較可能寬大為懷,或是他們會表現出信任他人的行為。

研究人員一再證實,從負面心理框架出發的人,被要求思考自己的負面心態後,行為在一段時間後將自動變得較為正面,反之亦然。但這不是說,快樂的人在一段時間後會變得比較憂鬱,而是意識到自身情緒通常會讓我們移向中庸之道,而平衡的感受則讓我們比較可能做出好的決定。
 
就像家裡頭讓溫度維持在合理範圍的恆溫器,我們的情緒似乎也有一套類似系統。那麼,我們要如何更能意識到自己的情緒?那可能又如何影響著我們?
 
讓我們來探討一下「禪學」這件事……。

內觀的智慧

想像一下這個情境:你家人中了彩券,要送你一小部分的錢,你會接受嗎?結果,人們回答這個問題的方式,要看那個家人提供多少百分比的獎金。如果他們提供超過三成的錢,大部分的人(九五%)會說好。然而,要是只提供五%,大部分的人會拒收;事實上,只有微微超過四分之一的人會收下。

為什麼會有這種差異?因為我們的情緒強烈介入。我們會因為家人或親戚小氣而感到憤怒(什麼?居然只分那麼一點錢給我!),於是我們用「傷害自己」來懲罰他們。但如果你姐姐贏了一百萬英鎊,雖然只分你一百英鎊,當然是收下而不是拒絕那一百英鎊,會有助於改善你的財務狀況。
 
學習辨認、定義、理解自己的情緒,是做決策時相當重要的一件事。這能讓我們脫離自己的情緒,分割那些可能帶有偏見或扭曲作用,因此讓我們無法做出正確決定的東西。反過來說,無法辨認和調整情緒,則讓我們難以做出好決定。

如果你也覺得需要改善覺察自身情緒的能力,但還沒準備好定期冥想,那麼可以先嘗試一個更簡單,甚至更不花時間的方法。在做決定時固定自我審查,問自己「感覺如何?」,然後試著給出明確答案。不要用太浮泛的詞彙,如「我覺得心情不好」,而要想一下實際上是什麼情緒在起作用,是悲傷、絕望、緊張、冷靜,還是無聊?是什麼因素造成這種情緒?

回答這些問題是第一步,幫助你避免當下的感受所引發的潛在偏見。只要能夠注意到自己的情緒,內部情緒恆溫器就會幫你擺平剩下的事。
 
當然,有些情緒比較好辨認,或是說比較好控制,如深植於我們體內的動物情緒,包含飢餓、口渴、疼痛、渴望、性欲等身體感受。它們有什麼樣的影響力?大多數關於這類內在情緒的研究,重點都放在它們如何驅策人們設法減輕自己的不適,如飢餓時覓食、口渴時喝水等。但時常被忽視的一個面向,則是這類情緒可能以超越立即動物需求的方式,更全面性地大幅影響我們的決策。
 
南達科塔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 Dakota)王曉田與羅伯特•德佛拉克(Robert Dvorak)的研究看出,兩人的研究說明,即使是非常輕度的飢餓感,也可能影響人們的財務決定。
 
他們選擇的研究工具有點不尋常:汽泡飲料。研究人員要求受測者在前來做實驗之前,至少三個小時不能吃東西,並在測完血糖、記錄數值後,請他們選擇幾筆不同數字的錢。選項和維多利亞的祕密研究一樣,受測者可以選擇馬上拿到一小筆錢,如明天馬上拿到九十美元,或是在未來拿到數字大出許多的款項,如在九三九天後拿到五七○美元。當然,理性的決定是在較為遙遠的日期拿比較大筆的錢。

實驗進行到一半時,有個休息時間,自願者被要求喝下一罐可樂,有一半的人拿到全糖可樂,另一半的人拿到無糖健怡可樂。兩組人都沒被告知自己拿到什麼可樂,也不知道這罐飲料在這項實驗中的涵義。然後,他們再次接受血糖測試,繼續進行「現在或以後拿錢」的實驗。結果,研究人員發現,拿到全糖飲料者傾向選擇大錢,拿到無糖健怡可樂者則通常偏好比較快拿到,但價值較低的報酬。換句話說,低血糖會讓受測者較為衝動,較可能做出錯誤的投資抉擇。換言之,這是另一個「我要,我現在就要!」的例子。

如果你剛剛沒吃點心,或是沒有注意血糖值,你可能做出的錯誤決定,不只限於財務決定。許多訓練手冊都會警告駕駛員,飢餓可能減損他們的判斷力。此外,飢餓也被視為可能影響外科醫師表現的關鍵外在壓力來源。

以色列最近做過一項假釋決定的研究,結果發現,影響法官是否准許假釋的關鍵因素,並非監獄服刑者的性別、種族,甚至不是罪行的嚴重程度,而是法官剛剛是否有吃東西。如果申請假釋的服刑者面前的法官血糖低,還沒吃他早上中場十點鐘的三明治點心或水果,那這樣的時機太糟了!在這樣的時段,受刑人幾乎沒有任何機會得到假釋,機率幾近於○。但是,在吃完點心後的那一小段時間內,機率飆升到六五%。然而,快吃午餐前是另一個糟糕的時段,只有十%的機會可以獲得假釋。而在剛吃完午餐後,機率再度飆升至六五%。

這真是嚇人!事關一個人的自由,這麼重大的決定,居然深深受到另一個人是否吃了水果或點心的影響。但這是一個很有力的例子,可以說明我們非常基本的本能感覺,能夠深深影響我們的思考與決定。想想在司法等式的另一頭,人們被捕也是因為在各種衝動下的犯罪行為,從家庭暴力到毀損財物,從盜用公款、縱火到在大庭廣眾下手淫,通常存在著低血糖或葡萄糖耐受性不良的問題。

當然,這並不是說,吃頓飯就能夠避免這些人的反社會與犯罪行為,而是要說明腦部缺糖也可能造成影響,尤其是他們可能會想不出辦法逃離法網。
 
你知道那句老格言吧!不要空腹行動?嗯,不要這麼做。

我們需要更重視睡眠
 
還有另一個也會影響決策品質的身體狀態。這只是個巧合嗎?美國三哩島核災事件(Three Mile Island accident)、車諾比、埃克森油輪瓦迪茲號漏油事件(Exxon Valdez oil spill)的災難性決策,全都發生在凌晨時分?
 
不,不是。

這幾起災難的調查員發現,睡眠剝奪在每一次事件中都扮演了關鍵角色。美國《挑戰者號》(Challenger)太空梭災難的總統委員會(Presidential Commission)特別指出,缺乏睡眠是重大因素,在太空梭發射前的準備期間,關鍵主事者連續幾晚只睡了一、兩個小時。更近期的例子是法航四四七號班機(Air France Flight 447)在二○○九年六月墜機,機上二二八人全部罹難,機長在前一天晚上只睡了一個小時。

如果你曾經整晚熬夜,你大概太了解睡眠剝奪的症狀:難以專心、無法迅速有效思考、記憶喪失,就好像你處於自動駕駛狀態一樣。
 
然而,你是否知道,如果你二十四小時沒睡,或是連續一週每晚只睡四、五個小時對神智的傷害,如同血中酒精濃度達○•一%。要了解那是什麼意思嗎?血中酒精濃度達○•○八%就已經是酒駕了。
 
這件事對工作過於努力或蠟燭兩頭燒的我們來說,相當令人憂慮,尤其是在今日衝個不停的世界,睡眠剝奪幾乎是榮譽獎章,疲憊不只等同承認自己身體虛弱,也等同承認精神耗損。另外,特別令人憂慮的一點,則是對於睡眠剝奪的奇怪自豪,不斷出現在做錯決策就會影響到我們每個人的人士身上,例如醫生、執行長、銀行家與政治人物等。
 
以醫生來說,一組骨科外科住院醫師被追蹤兩週,結果發現當這些住院醫師疲憊時,犯錯機率比得到充分休息時高二二%。有項針對二七三七位住院醫師所做的研究顯示,輪班超過二十四小時後(這在美國及其他許多國家並不罕見),他們被針頭戳傷或出現其他嚴重傷害的機率是原先的兩倍—所幸這依舊不頻繁。這些數據很嚇人,但這都是因為睡眠的重要性,並未受到一些緊急工作環境的重視或尊重所致。人得保持清醒或身體健康,應該是沒得商量的事。
 
而這些工作過量的醫生,不只對病患來說是威脅,對自己也是。相較於非長時間值班,他們在長時間值班後,開車發生車禍的機率會多出一倍以上。部分原因是如果你過勞,你的開車技術與記憶會變得異常遲鈍,但這也和我們腦部發生的事有關。大腦的「正中前額葉皮層」不只是情緒與決策的界面,也和我們高估自己的成功機會有關。
 
所以,如果我們被剝奪睡眠,會傾向於不以理性方式權衡決策的優缺點,會變得較為衝動、較不謹慎,更可能冒不必要的風險,也更不可能發現自己的抉擇可能以災難收場。我們會傾向於過度自信,為自己帶來危險。

這就好像當我們過勞時,提醒自己小心的聲音睡著了,但人格中充滿傻勁、瘋狂的那個部分卻依舊醒著。
 
柯林頓總統二○○八年接受CNN主播雅潔麗•勞恩(Anjali Rao)訪問時,坦承: 「在我長期的政治生涯裡,所犯下的大部分錯誤,都發生在我太累的時候……當你還不是太累時,可以做出更好的決定,這是我唯一的建議。」

難怪英國軍情五處(MI5)的人員,被要求一定要充分休息,即使是發生重大國家緊急事件的時刻也一樣—這是一位非常資深的特務告訴我的,他要我不准說出他的名字,否則必須把我殺掉。在那樣的處境下,他們需要保持靈敏的心智,以便迅速判斷究竟發生了什麼事,以及接下來應該採取什麼步驟。英國情治單位特別認知到,睡眠是成功的關鍵因素。
 
〈本文選自全書,曾琳之 整理〉
 
作者:諾瑞娜‧赫茲Noreena Hertz
英國暢銷作家、學者暨策略大師,19歲即從大學畢業,23歲提供俄羅斯政府經濟改革的諮詢建議,29歲與以色列、埃及、巴勒斯坦和約旦等國政府合作致力於推動中東和平進程。
 
英國《觀察家報》(The Observer)譽為「世界最重要的新一代思想家之一」,《時尚》(Vogue)雜誌譽為「全球最具啟發性的女性之一」,榮登美國《新聞周刊》(Newsweek)2013年09月30日刊封面人物。
 
赫茲是TED與世界經濟論壇(The World Economic Forum)的專題講者,也是多家全球知名企業的顧問。現任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不確定性決策研究中心教授,也是華納音樂集團(WarnerMusic Group)的董事。
 
赫茲的文章及演說經常發表於BBC、CNN、CNBC、《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金融時報》(The Financial Times)、《華盛頓日報》(The Washington Post)、《衛報》(The Guardian)、《連線》(Wired)雜誌、《自然》(Nature)雜誌等知名報章媒體。
著有《當債務吞噬國家》等書,個人網站為www.noreena.com。
 
出版:大塊文化
書名:老虎、蛇和牧羊人的背後
 
目錄:
這個決定將改變你的人生
   步驟 1 掌控瘋狂運轉的世界
 
永遠睜大眼
   步驟 2 看到老虎看到蛇
   步驟 3 神祕的納可利瑪人
 
成為自己的真相守護者
   步驟 4 不再盲從,挑戰專家
   步驟 5 牧羊人與科學家的話,誰比較可信?
 
上網……要小心
   步驟 6 公民記者與網路側聽
   步驟 7 網路上的真真假假
 
培養你的生存技能
   步驟 8 克服你的數學焦慮
   步驟 9 英雄的七情六欲
 
改造的時刻到了
   步驟 10 擁抱異議,鼓勵不同
   結語
  謝辭
   注釋

延伸閱讀

花蓮7.2強震》房子龜裂有沒有理賠?買「地震險」該怎麼挑、受損嚴重程度賠多少 一張表告訴你

2024-04-03

嘉義4月達9起地震「非常罕見」!縣市都有危險?專家不排除大地震前兆:「這範圍」地區要特別注意

2024-04-06

日氣象廳上修花蓮強震規模7.7,屬「逆斷層型」…與能登半島地震同類型:海洋板塊造成影響

2024-04-04

不受地震影響!台積電晶圓廠復原率逾7成…輝達聲明:最強地震不會造成台廠供應鏈中斷

2024-04-04

受地震波及電梯故障,崇友:近9成恢復運作,台北101已復原…專家:地震時在電梯內,千萬不要做這件事

2024-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