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鋼鐵股 富邦金 開發金 鴻海 升息

我,跟自己拚了!

我,跟自己拚了!

2014-11-19 17:11

你能做的,比自己想的還更多。將注意力集中在遠處的目標,而不是在害怕一路上會出什麼錯。

有什麼好怕的!
想成功,得先征服恐懼感


不要剛開始看起來困難就感到害怕,那只是初步的觀感,重要的是不放棄;你必須克服自己。
—蘇聯體操選手 奧加.柯布蒂(Olga Korbut)

某天,一位高爾夫球選手來到我的辦公室,告訴我:她不敢完全投入高爾夫球的訓練,因為她想要重拾書本,看看能不能找到其他職業生涯的可能;但實際上,她還是想成為職業高爾夫球選手。

現在,她已準備好要為理想赴湯蹈火,但仍受許多阻礙所擾,可想而知高爾夫球場上的競爭是非常激烈、殘酷。她的親朋好友,甚至她本人都認為:放棄生命中的安逸條件,風險實在太大了。她和其他許多人都感到畏懼;這種情況下,從正確的觀點思考是很重要的。

我問客戶們,他們究竟害怕什麼?只有極少數人能給我有說服力的答案。當他們連害怕什麼都不確定的時候,他們就會開始明白:其實根本沒什麼好怕的。恐懼根本就是想像中的產物,就像你小時候床底下的大怪獸。假如你彎下腰,瞧瞧床下,你會發現:那兒哪有什麼怪獸?但你就是不敢看,選擇繼續恐懼。

恐懼是人類自然的感受。無論成敗,我們都會感到恐懼,既怕生,又怕死。別人對我們品頭論足、指指點點,我們也會害怕。不過,對某些人而言,恐懼是一種激勵的力量,他們能夠操控,甚至利用這種感覺,保持良好狀態,使表現更上一層樓。攀岩者常說,他們依賴日常生活中定量的恐懼感—這會強化他們的成就感,為他們的人生帶來對比。但對大部分人而言,一直想著事情會出錯或辦不到的事,的確會造成障礙。

美國自我勵志天后蘇珊.傑佛斯〈Susan Jeffers〉在她的經典作品《恐懼OUT:想法改變,人生就會跟著變》〈Feel the Fear... and Do It Anyway〉中,將恐懼分為三個層級。第一個層級著重於對外在事物的恐懼,例如害怕老化、獨處、失去穩定的經濟來源、戰爭、意外事故或死亡。第二個層級的恐懼,則和人的內在心智狀態有關,通常不受情境所引導,還和自我意識有關,像是害怕被拒絕、害怕失敗、不被認同等等。至於第三個層次的恐懼,傑佛斯標粗體加重語氣寫道:「你就是無法應付!」

「真相是,」她寫道:「每個人恐懼的根源,就是自己無法控制生活中的一切恐懼感。

我常問客戶:「你覺得,最壞的狀況是什麼?」他們想到的答案,通常都沒那麼糟糕。

假如我們能瞭解到:我們的恐懼感和現實完全脫節,生活就會好得多。此外,假如我們在情況不順遂時還備有替代方案,我們就會感到心安,平靜得多。

我對這位身為高爾夫球選手的客戶答道:「現在,我們已經談過四次了。這個主題一再出現。從小到大,我們人類被教育為要追尋安全感。對我們大多數人而言,這再自然不過了。這也是我們能生存下來的主因。大多數人選擇安全感。但我們就假設妳選擇高爾夫球,試試看。妳聽從內心的聲音,努力成為世界上頂尖的高球選手。假設妳真的這樣做了,要是妳失敗了,會怎麼樣嗎?」

我非常熱心,熱心到幾乎有點煩人。她的答案相當含糊。她喃喃自語:已經花了許多時間,錯過了一些其他的選項,還沒空和朋友共處,真是怪可惜的。「砰!」我突然大叫,她受到驚嚇,從椅子上跳起來,驚恐地看著我。

我之所以「砰!」地大叫一聲,就是要嚇嚇她;我要喚醒她的中樞神經系統。我必須在她思考自己選擇所造成的後果時,搖醒她的情緒。當這些考量進入她心緒中時,我必須迫使她採取不同的方式思考。

「妳熱愛高爾夫球,」我這樣告訴她:「當妳熱愛妳所做的事情時,就是非常好的起點。就因為妳熱愛自己所做的事,妳能夠長時間投入異常艱辛的訓練。這一點都不像犧牲。妳生命中一年又一年的歲月,難道要浪費在其他人對妳的期望上嗎?當妳現在還有機會選擇時,妳還要選擇把寶貴時間,浪費在妳根本不喜歡的活動上嗎?妳想讓自己的生命和其他人一模一樣嗎?妳想在七十歲時,回憶這段歲月,想著『嗯,我曾經工作了一下、學習了一下、打了一會兒高爾夫球..』還是能夠大聲說出:『我咬緊牙根,在年輕時努力成為高爾夫世界冠軍』?」

「喂!妳要說的應該是『我很不簡單的!』妳應該用的詞彙是『我要豁出去拚了!』
『不管它了,我們做我們的』或是『我要實現夢想!』。」

「從現在起,妳該關注的是該如何執行,讓事情變得一如妳所願。妳要強迫自己想著渴望的行動與結果。不要再裝笨了!如果真的不成功,妳以後總還能重拾書本,或轉找別的工作。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假如妳只做了一半,妳絕對不會成功。數以千計的人選擇不計一切代價,豁出去了。生命只有一次,妳只有一次機會,就這麼一次機會—不要怕失敗,浪費這個機會。順從內心的聲音,專心達成妳自己的目標。想像一下自己在女子職業高爾夫球〈LPGA〉錦標賽、奧運和其他重大國際賽事競技的情景;想像一下功成名就,在最好的球場上比賽,每天欣喜雀躍、滿腔熱血地訓練;想像一下身為全球頂尖高球選手之一的生活。妳要為成功做好準備。放手做吧,妳明明就有這條件的!妳的表現已經很優異了。當個高爾夫球選手吧。全力以赴,不要害怕!」

我非常確定這就是她想要的;我只是協助她正視這個事實。

最後,她決定全力以赴。

這位高爾夫球選手決定全力以赴,但她必須寫下一份備案,一旦她失敗,沒能達成夢想,總還有備案。她寫下一份詳細的備案,註明自己想申請哪些課程,以及願意從事的其他工作。寫完備案以後,她就傾全力追尋成功之路,邁向目標與夢想。

不過,要壓制可能會出錯的想法,還是不可能的;這正是負面想法頻繁出現,導致混亂的原因。它們妨礙我們、癱瘓我們,讓我們在準備階段就感到不安穩。此外,一旦事情未能完全如我們所願,還要維持好表現,更是難上加難。這會浪費你寶貴的精力。身為運動員,必須先考慮到妨礙你成功的眾多因素:假如較原定時間提前一小時開賽,該怎麼辦?裁判不公,怎麼辦?體育場噪音值遠高於平均值,怎麼辦?假如我開賽起步不順,或是天氣不好,怎麼辦?

企業經理可能面對的問題則是:假如市場突然大幅惡化,怎麼辦?競爭對手發明更好的產品,怎麼辦?如果我在媒體上的形象惡化,最信賴的助手辭職,下週開會時我就起步不順,該怎麼辦?假如我執行跳傘任務,傘體無法張開,怎麼辦?

我的訓練中,二○%是針對最壞狀況進行預演,剩下八○%用於邁向成功。準備的大部分時間與心力,應該用於確保計畫如期實現。你必須知道該怎麼做才能讓情況一如所願,以及一旦順利發展,該如何順勢作為。這就是我告訴客戶的話。假如你專心實現希望獲致的結果,你達成任務的可能性就越高。你這八○%的注意力應投入於如何以最佳狀態工作,一天之中,每小時都必須想到如何增加取得理想結果的可能性。這需要練習。事實上,你必須強迫自己想到正確的方向,隨時提醒自己,放在心上。

不要忘記:你內在的力量比你所想像的,還要強韌得多。那些勇於正視此一事實,堅持信念的人,最常成為勝利者。敢於起身面對恐懼,戰勝、征服恐懼的例子,也已多不勝數。

他們將注意力集中於遠處的目標,而不是在於一路上究竟會出什麼錯。請讓這些偉人或你社交圈中的成功經驗,為你提供靈感與動力。

瞄準月亮。即使你沒達到,你仍將置身繁星之中。
—美國勵志演說家 萊斯.布朗(Les Brown)

靠情緒,逼自己下定決心

假如有人嘗試告訴你,世界上有你辦不到、克服不了的事,千萬別聽他們的。即使我這樣告訴你,你也別聽我說的。假如你有夢想,你就要保護這個夢想。別人辦不到某件事情時,他們就會告訴你:你辦不到的。你想要做什麼,就放手去做。就是這麼簡單!懂嗎?

—美國電影《當幸福來敲門》(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如果你已經問過自己:我有什麼好顧慮的?那麼,下一步就是下定決心,追逐目標了。

做出選擇時,是無法預知最後結果的。換句話說,過程決定了未知的結果。選擇永遠意味著風險。假如有人向你保證,你自行創業可以創造一億元的收入,那就不是在做選擇了。當你在現實生活中開設自己的公司時,你知道有可能賺到一億元;但你也知道可能破產。當我決定投入傘兵訓練課程時,這絕不保證我會被錄取。我的競爭者和我一樣投入、一樣認真。但我知道,嘗試投入傘兵訓,對我而言是個好選擇。

一旦做出選擇,你很可能為這個選擇感到滿意。或者換句話說:在生命中剩餘時間裡,你將不會浪費時間懊悔自己親手做的選擇。一旦做了選擇,就不應該後悔;反之,我們該後悔的是自己沒辦法選擇。

要說明做出決定究竟意味著什麼,其實並不容易,但總是有一些特徵的。做決定永遠是一個過程,沿途還常不斷加速。一開始,我們還在尋尋覓覓;然而,一旦確信選擇是正確的,這項決定就會強烈地壓在我們心頭。一開始,它只是個模糊的意念;然而,一旦輪廓更加清晰,它就會持續加速,達到頂點,成為決定。由於這個決定意味著你必須改變生活,同時也讓你感到沉重,甚至有點可怕。

英國桌球高手馬修.施雅德〈Matthew Syed〉所寫的《觸底反彈》〈Bounce〉一書,是關於傳奇籃球巨星俠客.歐尼爾〈Shaquille Rashaun O’Neal〉的傳記。十七歲時,他參加全國優秀青年籃球訓練營。在老家,他的籃球技巧首屈一指,但訓練營裡可是來自全國各地的菁英,許多人的技術遠在歐尼爾之上。在他的職業生涯中,他第一次開始懷疑,自己是否真有進入NBA打球的本事。

他回家時,告訴母親,自己對身為籃球員的前途感到疑惑。母親鼓勵他,要他多加把勁訓練。

「不是現在,」歐尼爾答道:「可能等一下吧。」

「不是每個人『等一下』就有機會的!」母親說。

歐尼爾對這些話印象深刻。當下,他就決定,竭盡一切所能,打進NBA。事後回顧,我們都知道他的努力奏效,他成功了。如此輝煌的生涯!

你如何判斷自己是否做出了抉擇?據我的經驗,抉擇意味著情緒反應;情緒反應越強烈,你就越能相信,自己真正下定決心了。和我們的既有認知相反,新知識並不會改變我們。從理智層面瞭解肥胖對健康不好、抽菸會造成肺癌,都是不夠的。大家都知道這些客觀事實,但還是繼續抽菸。你可以在報紙讀到學習妙方,或如何成為好主管的管理書籍,但你從這些來源獲取的資訊,都不足以促成改變。

情緒伴隨生命中所有重大的抉擇。假如你決定開始學習某個科目,很可能有某種感覺連結到學業上,使你做出抉擇。假如你選擇終止學業,很可能是因為你早已極度厭倦。假如你選擇問一個女孩,是否願意成為你的女朋友,這當然也牽涉到感情。假若你痛下決心,控制體重,這也牽涉到情緒。假如你決定將精力全集中在重要的潛在客戶身上,可能是因為你已厭倦平庸,就算再怎麼努力工作,報酬卻微乎其微,所以你可能決定,明年開始更精明,更努力地訓練。為什麼?也許你先前生病,厭倦了總是只能屈居第四名;抑或在所屬領域中出類拔萃的喜悅是如此強烈,以致使你不計代價,急切地想再體驗一次。

在我的演講中,我常提到針對自己提高標準,勇於選擇夢想的重要性。感情當然必須伴隨其中;我和渴望徹底發揮潛能或想調整行為、更上一層樓的客戶談話時,身為心智訓練師的工作,就是激發他們的感情。

常見的例子,就是選修企管學程,希望更有效管理的企業主管們。他們結束課程回到工作崗位後,仍舊維持原有的做法;關鍵在於,這些管理課程並未激發他們的感情。我們都不喜歡改變,因為改變常涉及未知的事物,使人感覺痛苦。 由於抗拒、遠離或避免改變,本是人類的天性。不過,唯有感情,才能創造必要的動力,以及改變所需的槓桿作用。

你可能會問我:「你怎麼激起客戶的情緒?」我的答案是:我刻意挑釁、惹火他們。

許多運動選手與企業界人士,從未真正下定決心全力以赴。他們從未真正下定決心,要不計一切代價,達成為自己所設定的目標。他們當然希望自己能達成目標;然而,只一味被動「希望」自己能達成目標,無疑是下下策。下定決心,逼自己「必須」達成目標,不就強而有力多了?你非這樣做不可,沒有別的選項。

我嘗試激起的,正是做出這種決定的能力。假如客戶開始猶疑,為什麼自己非得達成這個目標不可,就有著故態復萌的風險。隱藏在這個想法之下的真相,非常清楚:如果她維持和以前一樣的做法,得到的結果就會和以前一樣。

我會這樣告訴運動員:如果你維持現在的做法,你會年復一年,繼續獲得現在的結果。這樣一來,你的生涯充其量也只能拿到第五名。你會以此滿足,還是想要改變?

對想要減重的人,我會這樣說:如果你保持現在的飲食習慣,五年後會變成什麼樣子?你的體重很可能多出二十磅〈約九公斤〉。拜託,多二十磅哪!這意謂你的體態會越發不健康,無精打采,感覺甚至會比現在還要糟,還要悲慘!

絕大多數人都是懶惰的。他們的習慣軌跡,很可能將他們引導到自己實際上不想陷入的境地。因此,當我提出下列極具挑釁意味的問題時,常能奏效:你希望有所轉變,還是繼續像現在這樣不上不下?終其一生,你希望自己成為一個只圖安逸的中階主管嗎?這真是你想要的嗎?

現年四十歲的人,都曾經是二十歲的年輕小夥子;現在肥胖臃腫的人,其實本來都是纖瘦的。懶惰蟲也曾經懷抱夢想,想要發憤圖強。感到幻滅的人們,一度充滿期望與激情。隨著時間流逝,你對自己成功的信心減少,夢想與滿腔熱血也越來越冷淡、微弱。你幾乎就在不知不覺間,培養出一種心態:你任由流逝的時間,關上通往目標與夢想的大門。

一旦結婚生子或來到特定年齡,許多人就接受更安逸的生活方式。你學生時代的決心,你童年時所懷抱的信念,犧牲奉獻、打死不退的精神,都到哪兒去了?

一個人承認辜負了自己的理想,承認一切都已太遲之際,會有什麼感覺?感覺是痛苦的,心智處於一種封閉、靜默,甚至否認生命意義的狀態,一點正面意義都沒有。人類所有情緒中,就數痛苦最貧乏、最無法刺激進步。我會向客戶提到這一點;假如聽到「可惡—我現在一定得振作起來!」的反應,就會心一笑。用這種方式對客戶說理,常能激發他們的情緒。然而,要是你生活優渥,就很難產生這種必要感覺。改變意謂付出代價,必須犧牲。不過,我的經驗是,大部分勇於面對自己,作出改變的人們會對此感到喜悅。真正全心全意投入練習的運動選手將更有成就感,感到自己的努力很有意義。

能帶給你動機的,也正是這兩種感覺:意義與成就感。

大部分人都希望使自己變得更好。事實上,我們也都知道該怎麼做,才能達成目標。生命中度過的每一天,都要過得有自己的風格。為什麼呢?因為這會帶給我成就感,而只有成就感才能造就你的鬥志。

意義與成就感,是兩大提升鬥志的最重要因素。

你還是可以選擇拖延,避免面對挑戰;但你越快做出決定,效果就越好。有時,不妨先做較細微的改變。許多細微的改變,會使你緩慢,持續地進步。然後呢?你會開始喜歡這一切,只要持之以恆,一切就會變成習慣。使自己不斷進步,持續學習,會成為一種習慣。

要進行改變,有兩種方式。你可以一步一步來,循序漸進;也可以痛下決心,一次到有退路!但你必須已經受夠現狀,或對目標懷抱無比的熱情,才能做到後者。

這就是受苦與享樂之間的抉擇,或是兩者的整合。

調適痛苦情緒的技巧,是導致成敗的關鍵因素。我們從那些從事最艱辛訓練,必須長時間消耗大量乳酸的划艇、摔角、三項運動、長跑或自行車選手身上,就能清晰地觀察到這一點。挪威人能承受這些痛苦,確實令人佩服;確實做到這一點的人,就能體驗巨大反差的喜悅感。暢快感,就常源自於這種巨大反差。身為心智訓練師,我的任務就是激勵出改變的強烈渴望,或避免痛苦現狀的強烈渴望。這是老生常談,但要激勵出這種渴望,還是相當艱鉅的挑戰。

終其一生,數不清的人們從沒體驗過:將潛能發揮到淋漓盡致,是多麼美妙的感覺。許多人從不敢踏入被迫必須付出一切的痛苦區。然而,我要挑戰你,迫使你這麼做。

竭盡所能,付出一切!豁出去!每天早上六點起床,晚上十點就寢;妥善規劃每個星期,保持健康飲食,並專心、有效率地工作!

多鍛鍊!迎接一週的挑戰,拿出自己最好的一面來!然後,體驗一下這種感覺!〈本文選自全書,曾琳之 整理〉

作者:艾瑞克.伯特蘭.拉森(Erik Bertrand Larssen)

挪威暢銷作家。伯特蘭的背景結合了軍事的訓練,以及商業背景的薰陶。
他是挪威特種部隊的傘兵,除了熬過嚴苛的訓練,也曾到阿富汗戰地出任務。離開軍隊後他進入挪威經濟與商業管理學院就讀,取得商業管理方面的資歷。他目前是挪威最受歡迎的心智訓練師,經常受邀到企業及各種組織授課,甚至也接獲許多跨國訓練與授課的邀約。他是許多企業領導人與頂尖運動員的心智訓練師,輔導的頂尖人士包括世界第二高爾夫球手蘇珊.佩特森(Suzann Pettersen)。

出版:三采文化


 
書名:我,跟自己拚了!:挪威最頂尖的心智訓練師讓你潛能發揮100%

目錄:

各界強悍推薦
序言 你能做的,比自己想的還更多

Part 1 心智鍛鍊,從微調日常小細節開始
第1章 潛能發揮100%的第一步,好好瞭解你自己
第2章 有什麼好怕的!想成功,得先征服恐懼感
第3章 設定目標,讓你的行動更精準
第4章 靠情緒,逼自己下定決心
第5章 踏上實現的旅程,得不斷提醒自己
第6章 成功無關天賦,那關鍵在於?
第7章 懂得思考,就是與自己對話

Part 2 讓你潛能發揮100%的心智工具
第8章 運用想像,預見你的成功畫面
第9章 調整身體與表情,改變思考方式
第10章 啟動心境模式,讓你處於最佳狀態

結語 想做什麼都能辦到,就別對自己手下留情
 

延伸閱讀

德國綠轉能源之路催生產業暢旺 ——兼論熱處理加工廠高力

2023-12-13

生技產業春筍綿延不絕 ——減重藥成普世價值

2024-01-03

龍年給企業經營與投資的啟蒙 ——大谷翔平的前瞻視野與合約震撼

2024-01-10

人形機器人帶動產業變革 ——兼論真空蒸鍍薄膜廠岱稜

2023-12-27

查理·蒙格的普世智慧

2023-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