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投資 股票 高股息 金融股 存股

讓自己幸福的三個要件

讓自己幸福的三個要件

2015-04-27 15:13

阿德勒認為:「重要的不是你有些什麼,而是如何運用你所擁有的東西。」

接納自我——改變對自己的看法

怎麼樣才算是精神健康的狀態呢?

首先,其中一個條件就是接納自我。

阿德勒認為:「重要的不是你有些什麼,而是如何運用你所擁有的東西。」

「我」這個器具和其他的東西不同,不但無法替換,也確實有些怪毛病,但為了能夠好好運用它,就必須真心喜愛這個器具,或是像英語所表達的「接受」(accept)它。

為此,我們必須接受現在的這個自己。克里斯坦森在說完自己被老師德瑞克斯提醒「現在的他就很好,不需要特意讓別人印象深刻」的故事之後,還說了下面這段話:

「請接受現在這個自己。今天在場聽過我這番話的人,從這個瞬間開始就能變得幸福;如果做不到,就永遠也得不到幸福。」

不可否認地,當時他的這段話讓我有些反感。但是,對於只將心理學視為哲學的一部分、從未深入了解的我來說,阿德勒心理學確實引起了我的興趣。

我是一個哲學家,自然曾經思考過「什麼是幸福」,但我卻發現自己不曾想過「如何讓自己變得幸福」。哲學家們努力選用精確的言詞去辯證什麼是幸福,幸福更是哲學重要的主題之一,但身為哲學家的我卻可能完全不幸福。

就像克里斯坦森說的,「變得幸福」說不定遠比我們想像的要簡單,但我們為什麼做不到呢?我在前言曾提過精神病學大師莉迪亞.吉哈說的一段話,就像她在看完阿德勒的書之後所感受到的那樣,世界真的很簡單,但為何我們卻不這麼認為?吉哈覺得,那是因為我們將世界複雜化了,是我們給予了世界複雜的意義,只要能停止這種神經質的定義,我們就能擁有「地上的天國」。

阿德勒認為沒有人擁有完全相同的經歷,因為人不是活在客觀的世界裡,而是依自己的興趣及關注的重點去定義這個世界,再用這種方式去了解它。所以他也嚴謹地提醒,我們要為自己做出的所有行為負起全部的責任─只是看到這樣的說法,或許有人會覺得,吉哈所主張的「天國」境界根本就是遙不可及吧!

再把話題轉回來,德瑞克斯教授對克里斯坦森說「你現在這樣就很好」,就是要他接納現在的這個自己,但這並不是要我們裝作沒看見自己的現實狀況。阿德勒心理學並不是一種讓我們不必面對現實,然後拚命美化自己的樂天主義。

米開朗基羅的大衛像世界聞名,據說那塊被雕成大衛像的大理石最初有一道巨大的裂痕,因此沒有人敢嘗試雕刻,但米開朗基羅卻在這塊大理石當中看見了大衛的靈魂,將他從石頭裡釋放出來。

對米開朗基羅而言,那塊大理石的致命缺點,也就是巨大的裂痕,反而是讓他發現大衛的契機。也就是說,如果沒有那道裂痕的存在,這世上就不會有大衛像的誕生,而那道裂痕在他的巧手雕琢下,更為大衛像增添了生命力。米開朗基羅犀利的眼光,讓他看到了別人看不到的,也看出了這塊石頭的真正價值。

因此,我們不需要改變自己,只要改變對自己的看法就好,或是從不同的角度去發現自己的亮點。

印度哲學家、也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靈性導師——吉杜.克里希那穆提(Jiddu Krishnamurti),曾經說過這麼一段話:

「你的父母、師長時常告訴你要得到某種成就,要像你的叔叔或祖父一樣成功。而教育的意義是要幫助你從孩提時代開始就不要去模仿任何人,永遠都做你自己。」

然而,現今的社會卻和這樣的想法背道而馳,藉著親子教養及教育,硬將期望的理想形象套在我們身上,要求我們模仿偉大的英雄、或是「成為」什麼人物。但是,那個理想形象是虛構的,眼前存在的只有「現在這個自己」。如果我們不喜歡原本的自己,就不可能變得幸福。

「無論你是醜或美、羨慕別人或嫉妒別人,永遠都要做你自己,並且去理解它。做自己是非常困難的事,因為你總認為原本的自己是卑劣的,並且認為把你變得神聖是很棒的事,但它永遠不會發生。如果你認清真正的自己並且理解它,這份理解會帶來真正的蛻變。」

阿德勒提過,生活型態要比我們想像中容易改變。這聽起來很簡單,但要一個性格內向的人在一夜之間變成粗神經的樂天派,實際上是非常困難的。而一個覺得自己不擅長人際關係的人,因為被他人指責而認為自己「個性陰暗」,恐怕也很難接受這樣的自己。

這時就要思考阿德勒說過的「重要的不是有些什麼,而是如何運用它」,然後改變對自己的看法;若是別人困在那樣的生活型態之中,也要幫助他去改變對自己的看法。

就像「個性陰暗」,可以轉而用這樣的角度來思考——「你不是個性陰暗,你只是不願意傷害別人,總是替別人著想而已,所以你是個溫柔的人」。這麼一來,裡面裝著生活型態、被標為「個性陰暗」的抽屜,在標籤被換成了「個性溫柔」之後,連生活型態的模樣也都跟著改變了。

〈本文選自全書 李幸臻 整理〉

作者:岸見一郎
哲學家,1956年生於京都,目前仍居住於此。高中時期便立志成為哲學家,就讀大學時更曾多次前往教授自宅與其論辯哲理,在京都大學研究所文學研究科博士課程期滿後退學。除了専攻哲學(西洋古代哲學,特別是柏拉圖),更於1989年開始研究阿德勒心理學,發表多篇阿德勒心理學及古代哲學相關著作、並從事演講活動,目前為日本阿德勒心理學會認證心理師及顧問。譯有阿德勒的著作《個人心理學講義》、《人為何會罹患精神疾病?》,並著有《阿德勒:走過人生關卡的心理學》、《被討厭的勇氣》等書。

書名:拋開過去,做你喜歡的自己——阿德勒的「勇氣」心理學



出版:方舟出版

目錄

【前言】

「如何找到幸福?」──阿德勒心理學可以給你一個明確的答案 岸見一郎

第一章 屬於所有人的心理學家——阿德勒其人其事

【了解他的生平】
【了解他的人格】

第二章 勇氣,是人類獲得幸福的根基——阿德勒心理學的親子教養與教育

【親子教養與教育的目標】
行動和心理上,都要達成明確的目標
生活型態是——「我們對自己及世界的定義」
不是不能改變,是人自己決定不要改變
我是有能力的,而且人人都是我的夥伴

【人際關係的觀點】
從人際關係中,才能觀察出個人行為的意義

【決定行為的「目的論」】
目的論──「去處」比「來處」更重要
行為目的——引起他人注意
行為目的——挑起權力鬥爭
關心未來的目的,不要在意過去的原因

【如何因應孩子的不當行為】
不懲罰,讓孩子相信自己的能力
當孩子自認無能,會以報復作為誇耀
無視問題行為,轉而關注適當的行為
不稱讚,別讓孩子依賴父母的肯定

【遭到挫敗的勇氣】
「追求卓越」和「自卑感」,是人類共有的心理現象
「優越情結」和「自卑情結」,則是病態的產物
你現在就很好了,不需要「變得特別」

【如何讓孩子重獲勇氣】
用鼓勵取代稱讚,只要共享喜悅、表達感謝
肯定孩子的存在,就是最好的「鼓勵」

【課題的分離】
在解決問題之前,先確定「這是誰的課題」
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才能升級成共同課題
自己的課題,必須自己承擔行為的後果
只要從旁守護,不要過度干涉

第三章 接受現在的自己,重視對等的關係——橫向連結與健康的人格

【每個人都是對等的存在】
壓制與干涉代表什麼樣的人際關係?
認為溝通無效的人,一開始就沒有溝通的意願

【競爭的縱向關係】
縱向關係:上對下、有能對無能的判斷評估
橫向關係:人無優劣,只是責任和目標不同
人類是向「前」進,不是向「上」爬

【協力的橫向關係】
在橫向連結裡,才能互相協助與鼓勵
在對等存在中,無需炫耀優秀或證明自己

【讓自己幸福的三個要件】
接納自我——改變對自己的看法
信賴他人——這個世界並不危險
貢獻他人——懂得付出、給予回饋

【為他人著想的共同體意識】
人最根本的理想就是擁有「歸屬感」
「社會意識」也可能被濫用為強制的工具

第四章 只有自己能夠決定自己——阿德勒心理學的基礎源起

【希臘哲學與阿德勒】
柏拉圖——「真正原因」與「次要原因」
亞里斯多德——「四因說」
阿德勒——孩子被寵壞是「結果」還是「目的」?

【行為目的之善】
在希臘語中,「善」的意義是指「有益處」
不能無視於狀況,便決定什麼是「絕對的價值」

【人只活在自我定義的世界】
人都是依從自己的關心去了解世界
每個人私自的感受,並沒有對錯之分
有用的鼓勵,要存在於對方構築的現實中

【反對決定論】
自卑情結是逃避人生課題的藉口
我門無法從經驗或條件來判斷一個人

【一切由自己決定】
既然生而為人,就永遠都有其他的生存方式
人在所有情境中都有選擇的可能性

【個人的主體性】
個人的解釋和運用,才是最有意義的關鍵
不是做不到(cannot),而是不想做(will not)

第五章 人生,就是對自己負責——阿德勒心理學的人生行動指標

人生的意義,要靠自己去給予
即使被討厭,也要自由地活下去
不害怕失敗,才能真正向前邁進
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不為滿足他人的期望而活
所有的「自由」,都伴隨相對而來的「責任」
不要用「人生的謊言」來逃避自己的課題
寬容看待差異,他人也不必滿足我的期望
真正的自立,也包括在能力不及時尋求協助
不要期待被體諒,而是要用語言直接表達
人無法相互了解,所以更需要努力溝通
拋掉過去,每一天都是新的開始
抱持「樂觀」主義,而不是「樂天」主義
從做得到的事開始,就是改變世界的起步

 

延伸閱讀

「京華城案」沈慶京疑行賄應曉薇近千萬元,法院裁定兩人羈押禁見!同列貪污被告他們怎麼說?

2024-08-30

柯文哲「京華城案」約談應曉薇,她是牽線人?檢調廉政署搜索威京集團,傳將約談沈慶京釐清案情

2024-08-28

京華城解除整體開發權訴訟中...當年捐地30%,是於法有據還是各說各話?

2024-06-03

議員爆柯文哲蓋6章,不知京華城容積840%?前都發局長林洲民:我定期都報告…北檢抗告要成功關鍵是?

2024-09-04

應曉薇、沈慶京涉賄護航京華城遭聲押禁見 檢察官不會輕易放過!謝寒冰:下一位約談恐怕是「他」

2024-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