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台積電 兆豐金 股市 00929 航運股

別忘了,世界不是以你為中心

別忘了,世界不是以你為中心

2015-07-09 14:19

你是否曾發送電子郵件請求某人幫忙,但對方卻沒有回應,導致你心裡產生疙瘩?

每個人內心深處都知道這是真理。每個人都知道自己對整個世界來說非常渺小。

但在很多時候(甚至是多數時候),我們卻會感覺自己才是宇宙的中心。且讓我們稱這樣的心態為「你的鐵律」(Iron Law of You):你為自己著想的程度,絕對高於你為我著想的程度。而「你的鐵律」一定可以推演出一個必然結果,那就是「我的鐵律」:我為自己著想的程度,絕對高於我為你著想的程度。世界就是這麼運轉的。

你是否曾發送電子郵件請求某人幫忙,但對方卻沒有回應,導致你心裡產生疙瘩?

但其實我們很容易忘記一件事:收件者的郵件可能很多,所以無法即刻給你回覆。對你來說,這封電子郵件很重要,但對收件人(你求助的人)來說,它或許沒那麼重要。所以,實在沒有理由將對方的沒有回應當成一種具有針對性的舉措。以我來說,如果我沒收到對方的回覆,我會假設他打從一開始就沒收到這封電子郵件,所以,我會在幾天後重新發送這封信件,而且不會告訴(或甚至抱怨)對方我幾天前寄過這封信。

有一次,我寄了我的一本書給當時擔任《今日美國》(USA Today)專欄作家的東尼.史諾(Tony Snow),不過我並沒有收到他的回音,便自顧自地假設他沒興趣評論那本書。後來,我偶然經過他辦公室附近,順道去跟他打個招呼。抵達他的辦公室後,我馬上就深刻體驗到「你的鐵律」的寓意。

他辦公室的牆邊擺放了一排排從地面延伸到天花板的書架,而且架上全擺滿了書,不僅如此,連桌子和地板上也都堆滿了書,地板上的書更是堆到接近一個人高,總之,到處都是書。和我一樣寄書來給他的作家,每個都指望他能在某篇文章裡提到自己的書。我甚至搞不清楚我的書是否在他辦公室。

說不定他根本沒收到。就算有收到,他可能也想都沒想就隨手丟到書堆裡了。這時我才察覺到自己的誤謬,我先前把「你的鐵律」忘得一乾二淨,所以才會假設自己的書會順利寄達,而且會被擺放在一張乾淨整潔的書桌正中央,而他也正準備閱讀這本書。但事實上,我的書比較像是《法櫃奇兵》(Raiders of the Lost Ark)片尾中被送進政府倉庫的法櫃。

無私的旁觀者會時時提醒我們記得自己並非宇宙的中心。

只要隨時記得自己並不比其他任何人重要,我們就比較可能和旁人維持良好的互動。這個無私的旁觀者就是我們腦袋裡那個聲音,它會不斷提醒我們「純粹的自利極為可笑」、「為他人著想是榮耀且高尚的」,那個聲音提醒我們,如果我們為了自身利益而傷害他人,絕對會被所有無私的旁觀者憎恨、厭惡,他們將不再喜愛我們。如果我們事事只為自己著想,外表也會變得面目可憎。

人類天生就是自利的。所以,「愛鄰居」這件事並不是那麼容易。但斯密說,儘管我們無法像愛自己那麼愛鄰居,偶爾或許也能表現出「好像」真心愛鄰居的樣子。不過,促使我們在自身能力許可範圍內從事慈善活動的情感,和促使我們保護自己免於受傷與受苦的那種情感並不相同。

促使我們照顧鄰居的那種情感,來自我們希望能讓無私旁觀者覺得滿意的一股欲望:我們想像無私旁觀者設定了一個崇高的行為標準,而為了滿足他的期待,我們的行為會變得可敬與高尚。

我曾和一個朋友討論到上帝和道德的話題。

信仰上帝就能降低你犯罪或為惡的機率嗎?

如果你知道自己絕對不會被逮到(也就是說,你知道自己百分之百不會因為某個罪行而被懲罰),那你又會怎麼做?所以,表面上看來,如果沒有人看守,偷竊或為惡都是合理的。但我朋友微笑著對我說,上帝會一直看著我們。

但斯密的論點是,你會一直看著自己!即便你獨自一人,而且絕對不可能被逮,你也不會偷竊,因為就算沒有人知道你在偷竊,至少你知道自己在偷東西。而當你忖度著是否要採取這個犯罪行動時,你會想像一個外部人—一個無私看著你犯罪的旁觀者—可能對你的道德沉淪做出什麼回應。換言之,你會跳脫自己,透過另一個人的眼睛來看自己的行為。

人類會為了解救別人而承受苦難?

這看起來似乎很不合理。但在斯密眼中,完全著眼於物質成本和利益的運算方式是有缺陷的。付小費給你未來絕對不會再次造訪的餐廳、以無名氏的名義捐款給慈善機構、在不期待未來將會用到血液的情況下捐血,甚至在不求金錢回報的情況下捐出一顆腎臟等行為,其實都十分合理,因為很多人是真心樂意做這些事的。

人類的道德感究竟是天生的,或是經由學習而來?

心理學和哲學領域人士長久以來一直對這個疑問辯論不休。很多心理學家和哲學家主張,人類的大腦本是一片空白的石板,上面的所有內容全都是透過文化背景烙印上去的。道德是相對的,它取決於你的成長地和你被撫養成人的方式。社會心理學家強納森.海德特(Jonathan Haidt)在他新近出版的道德心理書籍《好人總是自以為是》(The Righteous Mind)一書中主張,有愈來愈多的證據顯示,道德不僅是一系列透過文化背景而烙印下來的感情。

雖然斯密不是以這類用語討論這個議題,但他的框架比較接近「道德感乃天生」的觀點。斯密相信,我們的內心深植著一種尋求周遭人認同的固有欲望,所以,旁人對我們的認可和否定,會漸漸造就我們的道德感。換言之,旁人對我們的種種回應,會促使我們想像有一個無私的旁觀者隨時在評斷我們。

不管一般人是不是真的因為想像有一個無私旁觀者隨時在監督與評斷自己,才會從事令人敬重的行為,這個概念都賦予我們一個強大的自我改善工具。

當我們想像有一個無私的旁觀者站在那裡時,我們就比較容易跳脫自己,把自己當成看著我們的其他人。這是一種勇氣練習,多數人平常都會規避這樣的練習,就算有練習,表現也不理想。但如果你能勇敢練習並表現良好,如果你能用更寬闊的視野,真心觀察你如何管理自己的行為舉止,你漸漸就會了解自己實際上是個怎樣的人,也會懂得應該如何自我改善。

跳脫自己,就有機會獲得某些人所謂的正念(mindfulness),那是一種留意自身缺點和習性的藝術,有了正念後,你將不再對自己的缺點和不良習性視而不見。

所有人都喜歡把自己想成好人。即使是殺人犯,都可能把自己想得很高尚,為自己的行為找盡藉口。但如果你希望成為真正的好人,而不是自己心中那個假好人,就應該知道你真正要對抗的是什麼。

你的敵人是「你的鐵律」,也就是那一種無可避免的自我中心傾向,這個傾向不僅隨時都讓你想把「自己」擺在第一位,也想要身為惡人的你假裝自己是個好人。而若能時時把那個無私的旁觀者(一個不受周遭熱度影響且頭腦冷靜的觀察者)放在心上,你不僅能成為更好的人,也能成為更有效率的團隊工作夥伴、更好的朋友與更體貼的配偶。

舉最基本的人際互動—交談—為例。每個人都知道,一般人總是講太多自己的事,喜歡不成比例地霸占過多交談的時間。如果你就是那個霸占交談時間的人,一定更不容易察覺自己的這種行為。

我們總喜歡聊自己的事,喜歡闡述自己的觀點,天啊!我們實在有太多話要說了!

想想看,在交談當中,你有多常在回答別人的問題後,耐心等待他問另一個問題,而不是急著向對方提出一個和他有關的問題?在交談當中,你有多少時間是真心為了理解對方而傾聽?或者你的傾聽純粹只是為了等待對方說完,好讓你可以趕快提出別的觀點或述說另一個故事?

想想看,一個想像中的無私旁觀者會如何評判你的交談風格?如果你願意想像有一個無私旁觀者在看著你,你就可能把和別人的交談變成一段舞蹈,而不是交替練習,換言之,想像無私旁觀者的存在,將幫助你把交談變成一種真正的對話,而不是你來我往的獨白。

〈本文選自全書 李幸臻 整理〉

作者:
路斯.羅伯茲(Russ Roberts)

史丹佛大學的經濟學家,主持廣受喜愛的播客(podcast)節目《談經濟》(EconTalk),著有商業小說《所有東西的價錢》(The Price of Everything),同時也是YouTube點閱率五百多萬的「凱恩斯與海耶克RAP對決」(Fight of the Century: Keynes vs. Hayek)影片的創作者。

書名:身為人:從自利出發,亞當.斯密給我們的十堂思辨課



出版:臉譜出版

目錄:


第一章 擁抱《道德情操論》,過極致豐富的人生
第二章 認識自己,認識「無私的旁觀者」
第三章 怎樣才會快樂
第四章 如何識破「自我欺騙」的圈套?
第五章 怎樣才能受人喜愛
第六章 怎樣才能成為一個可愛的人
第七章 怎樣才能成為一個好人
第八章 怎樣才能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第九章 怎樣的行為不會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第十章 現代人與美好生活

 

延伸閱讀

「沒有電,一切都空談」!郭台銘出招給解方:全台1縣市1小型核電廠,可行性多高?經部說…

2023-05-04

一戶18億號稱「耐震可比核電廠」!陶朱隱園用2500年地震迴歸期規劃:建築壽命達千年

2022-09-19

拍板!福島核電廠130萬噸核廢水最快春天排入大海…年花235億管理、能填滿500座泳池

2023-01-13

「能源界 Uber」今上市直攻漲停!泓德能源董座:要讓綠電隨手可得

2023-03-06

郭台銘喊「高雄半屏山設核電廠、不要議會監督」挨轟,深夜發文道歉:沒有掌握好表達方式

2023-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