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006208 00900 00896 天氣 AI

關懷別人就能讓你駕馭壓力

關懷別人就能讓你駕馭壓力

2016-03-18 16:14

為什麼遭受苦難或打擊,反而會使人更願意關心人群呢?

作者:史丹佛大學最高榮譽教學獎得主 凱莉.麥高尼格

年前台南震災,激出了許多出乎意料的弊病,也激發了許多出乎意料的溫暖。

埋在石礫中也動彈不得的受難者,隔牆與不認識的鄰居小妹妹打氣。專業的鑿洞師傅們自動前往,甚至更改機票立刻返台。

在波士頓爆炸案時,也在跑步中的群眾仍奮不顧身為傷患急救,直到被警方拉到安全地。

猶太大屠殺事件中82%的倖存者表示,當年他們被囚禁時仍設法幫助別人,即使飢餓難耐依然會與人分享僅有的少許食物。這一如是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索爾之子」呈現的,冒著風險,也想要完成一個孩子的葬禮。「索爾之子」導演在得獎致詞時表示:在黑暗無光的時候,我們心中仍有一絲聲音,提醒我們維持人性的尊嚴。

這是一種什麼樣的驅動力?

遭遇創傷應該會驅使我們盡量保存能量,並且緊緊抓住剩下的任何資源才是,可是為什麼遭受苦難或打擊,反而會使人更願意關心人群呢?

也許,這就提供了我們答案--

九一一恐怖攻擊後,一位提供食物給災區的女性說:「我很榮幸自己幫得上忙⋯⋯奇怪的是,當你急著想做些什麼來幫助別人時,也像是在幫助自己。」

八八風災時,四位救難人員急忙返回故鄉,將佳暮村百餘人完全救出,其中一位救難人員對著鏡頭大聲喊:「我的心,打得好開、好開!」

心理科學權威凱莉.麥高尼格教授,在史丹佛大學心理課正是做了這樣的探討:照顧他人,能令人產生勇氣和希望。

縮衣節食、全身病痛的陳樹菊,還是堅持一塊一塊的攢錢捐款;你發現身邊總有人明明也忙得不可開交,為什麼還有耐心能聽取部屬或朋友的困擾,提醒你「再忙,也要喝杯咖啡」?

「幫助他人」並不會讓你長生不死,也無法保護你永遠康健,史丹佛大學的分析更說明:它的確能保護你不受壓力的負面影響。
因此,在任何時候感到壓力沉重時,不妨這樣試試,只要開始關懷、幫助他人,就有機會開啟自己那扇緊閉的心門。






透過關懷他人來培養自身的韌性

娜塔莉.絲達薇斯是一位32歲的內科醫師,她忍著腳傷跑了約四十公里,馬上就要接近波士頓馬拉松比賽的終點,她正透過這項比賽為自己工作的兒童醫院進行慈善募款,堅持不讓腳傷妨礙到募款活動。就在她接近終點線時,絲達薇斯聽到類似煙火的爆炸聲,接著突然有一大群人尖叫著向她衝過來。

那天正是2013年4月15日,波士頓馬拉松賽發生了一起重大意外。

絲達薇斯的父親一直和她並肩跑著,她對父親說:「爸,我們一定要到終點去幫忙。」她跳過一道四呎高的比賽圍欄,沿著一條小巷跑去,那裡到處都是血,空氣中的血腥味濃烈到她幾乎都能嘗到血味了。絲達薇斯觀察四周以判別現場的狀況,看到一台被人遺留的嬰兒車,還有一隻被炸斷的腳,然後看到一名年輕女性躺在地上,她立刻上前檢查她的脈搏,並開始對這名女性做心外按摩。

她在爆炸現場醫治了五名傷患,其中有四人活了下來,她一直努力幫忙,直到警察把她拉離現場為止。

絲達薇斯是現場炸彈爆炸後立刻衝去救援的眾多民眾之一,剛跑完馬拉松賽的跑者紛紛趕往麻州綜合醫院捐血,「援助群眾」的網路平台也隨即成立,當地民眾熱心地為受傷的跑者提供食物、陪伴,以及睡覺的場地。另外還有志工特地回到終點線,幫忙找回驚恐的跑者所留下的比賽獎牌和個人物品。

想要幫忙的衝動是人類的本能。

研究顯示,無論哪一種創傷事件都會激發大多數人的利他精神,大家會投入更多時間照顧家人與朋友,並志願投入非營利組織和宗教團體的公益工作。重要的是,這種利他精神能幫助人們面對創傷,創傷倖存者幫助他人的時間越多,就能發現人生的越多意義。

例如猶太大屠殺事件中82%的倖存者表示,當年他們被囚禁時仍設法幫助別人,即使飢餓難耐依然會與人分享僅有的少許食物。

人們在悲劇發生後所展現的利他精神有一項特點:在創傷事件中受害最深者,往往也是幫助別人最多的。一九八九年颶風雨果重創美國東南部,受害最嚴重者比受害較輕的居民,提供了更多幫助給其他受災戶。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後,深感受創最深的美國人也奉獻了最多時間和金錢來支持其他受害者。



(幫助他人能將恐懼轉化為勇氣,並且將無力感轉變為樂觀。)



.照顧和結伴反應,是我們的本能

研究發現,在人生中遭遇較多創傷事件的人,在天災發生後成為志工或踴躍捐款的比例,較一般人更高。

如果你將利他精神視為對自身資源的一種消耗,上述現象似乎令人不解。遭遇創傷應該會驅使我們盡量保存能量,並且緊緊抓住剩下的任何資源才是,可是為什麼遭受苦難反而會使人更願意服務人群呢?

答案似乎就在於事實:照顧他人,能令人產生勇氣和希望。

人生遭遇重大壓力時,「照顧與結伴」所帶來的正面作用對生存至關重要,當人們身處危難時,幫助他人的本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可避免我們產生「深受挫敗」的反應。

「深受挫敗」的生理反應,會造成胃口喪失、社交孤立、憂鬱,甚至自殺,主要的作用是讓你退縮,會喪失動機、希望,以及與他人連結的渴望。然而並非所有損失或創傷都會引發「深受挫敗」反應,只有在你覺得自己被眼前的處境徹底打敗,或被你的社群冷漠拒絕時,才會出現這種反應,也就是當你覺得自己已完全無能為力,也沒有任何人付出關心之時。

因此,我們需要另一種與之抗衡的本能,就是「照顧與結伴」反應,促使我們繼續積極面對生命。



.習於幫助別人,似乎能消除創傷事件對健康和壽命所造成的衝擊

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的學者追蹤了一千名美國民眾(受試者的年齡介於十八至八十九歲,追蹤期為三年)。

研究人員每年都詢問受試者生活中是否發生壓力事件,以了解某年是否出現什麼重大刺激,例如家庭危機、財務問題,或摯愛的親友過世等。

研究人員也詢問受試者:他們投入多少時間回饋給自己的社群?是否擔任學校委員會或教會組織的工作?是否以行動改善社區環境,例如照顧社區花園,或在地方捐血站志願捐血?最後還詢問了受試者的健康狀況:他們最近是否被診斷出新的健康問題?不是感冒這類的小病痛,而是嚴重的病症,例如背痛、心血管疾病、癌症及糖尿病等。

受試者如果並未以某種方式服務社區,在面對任何壓力事件時,例如離婚或失去工作,都會提高其罹患新病症的風險。

可是,對固定撥出時間回饋社群的受試者而言,壓力事件發生與其健康情況毫無關聯。

同一批科學家又進行另一項研究,這次他們想了解幫助他人對壽命長短有何影響。研究人員追蹤美國底特律地區八百四十六名男女受試者,追蹤期長達五年。

研究結果再次證明,照顧他人能培養自身的韌性。對於未固定幫助他人的受試者,所有重大壓力事件都會使死亡風險提高約30 %,而經常幫助他人的受試者,其死亡風險卻完全未因壓力事件而提高,這些人似乎受到完整的保護,而不受壓力的有害影響。

當然,幫助他人並不會讓你長生不死,也無法保護你永遠康健,可是幫助他人的確能保護你不受壓力的負面影響。




(你可以成為他人生命中那座惡水上的大橋,這能夠讓自己也產生韌性。)


眾多例證顯示,幫助他人能為我們減輕絕望感,以下列舉幾個例子:

◆ 天災過後投入志工服務的人表示,自己感覺更樂觀、更有活力,而且較不會因為生活中的壓力而感到焦慮、憤怒或難以招架。

◆ 在配偶過世後照顧他人,能夠減輕憂鬱症狀。

◆ 天災倖存者如果在事件發生後立刻幫助他人,比較不會出現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 對承受慢性疼痛的人而言,成為同儕的輔導員能減輕其痛苦、無力感及憂鬱,人生目標也更明確。

◆ 恐怖攻擊的受害者如果設法幫助別人,比較不會懷抱倖存者的罪惡感,並能發現更多人生意義。

◆ 在經歷威脅生命的健康危機後,志願服務的人會感受到較多希望、較少憂鬱,人生目標也更明確。
 
--本文出自心理科學界權威凱莉.麥高尼格,史丹佛大學最受歡迎的心理成長課《輕鬆駕馭壓力》
 
 
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延伸閱讀

裝病請假被識破,老闆可以合法解僱?上班族請病假一定不能忽略2件事

2023-04-12

《山道猴子》你該關心的5個勞動議題:員工背債壓力大,可以要求老闆加薪嗎?

2023-08-22

勞資合意資遣,可以要求公司開「非自願離職證明」?之後找工作會留下負評?10大注意事項

2023-09-13

新人上班3天突然消失,手機再也打不通,可視為自請離職?薪水怎麼付?勞動律師教你正確處理流程

2023-04-26

實習生離職10年後投訴「曾被主管熊抱」,公司仍須處理?職場性騷擾申訴有時效限制?律師一次解答

2023-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