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毀滅性衝動情緒減到最低。這種措施不完全是避開點燃情緒之火的人事物,而是透過更基本的預防途徑:這種問題大多來自我們本身的態度。
「我在心中想像出中國官員的模樣,然後移除他們胸中的怒火、猜疑和負面情緒,再以愛心、慈悲心和寬容心填補這些空缺的地方。這樣做不見得會解決問題,但可以幫助我的內心平靜下來。」
達賴喇嘛以對中國官員保持正面感受的方式,來對抗他們錯誤的行動。他解釋說:「這樣可以讓我平靜下來。當心靈平靜時,才能想出有效的解決方法或對策。如果失去這一個平靜狀態,就有可能選擇錯誤的方式。」
他如何沉著回應如此令人悲慟的消息呢?「如同其他任何人一樣,我的心中也有憤怒。」達賴喇嘛承認說:「但是我告訴自己,這種憤怒是毀滅性情緒。我也用科學家的理論來提醒自己,憤怒對健康是不好的,會侵害免疫系統,摧毀心靈上的平靜狀態,然後影響到我們的身體健康。我們不應該認為憤怒情緒是自然的,或是把它當成朋友來歡迎它。」
達賴喇嘛以這種將事情合理化,連結到世界觀的方式,來防止自己受到情緒的牽制,而不是就放任情緒做出回應。如此反思生命,是他每日晨課的必要項目。這種態度上的轉變,讓他可以更平和地來面對和承受生命中的各種危機。
他說,現實恐懼中最實用的一種形式——「厭惡」〈一個比較恰當的用詞〉——是走向毀滅性情緒的前奏曲。在從厭惡狀態,醞釀成毀滅性情緒的過程中,我們準備好迎戰。如此一來,當這一情緒似乎要迸出時,心中就有譜知道應如何面對了。
達賴喇嘛也鼓勵我們採取預防措施,將毀滅性衝動情緒減到最低。這種措施不完全是避開點燃情緒之火的人事物,而是透過更基本的預防途徑:這種問題大多來自我們本身的態度。
達賴喇嘛在採用合理化方式時,會提醒自己用另一個角度來思考理解,幫助自己不致被毀滅性情緒牽制。如果我們也常練習,當生活中突然出現一個打擊,讓我們頓時跌到情緒谷底時,即可更有效地運用這種方式。
這不是達賴喇嘛整日埋首書堆後得出的一套理論。他和認知治療創始者:艾倫.貝克〈Aaron Beck〉博士會面後,從自己的心理策略中找到這一個同源觀點。他們兩人一見如故,很快即有共鳴,津津有味地討論著:如何分析出受到扭曲的思緒,哪些符合現實狀況,我們的反應會得到什麼正面或負面的結果。
雖然此段對話發生於多年前,達賴喇嘛的腦海裡對此仍保存鮮明的記憶,而且常重複貝克舉過的一個例子:當我們處在情緒沸騰點時,認知上所接收的負面訊息,多數是錯誤的——「九○%是心理投射。」
認知療法和達賴喇嘛的自我分析法,似乎有顯著的相似性。兩者都使用合理化的力量,來了解和療癒心靈。兩者也都鼓勵接納的態度和慈悲心。認知療法中有一個技巧——與不利於自己的想法進行對話〈而非直接相信並據此回應〉,就像是直接擷取自達賴喇嘛的筆記本一樣。
但我們應正視:在以內在力量得到此種解藥之前,需要先啟動產生力量的興趣。為達到這目的,達賴喇嘛鼓勵我們〈如已所見〉,反省那些在我們生命中,因毀滅性情緒所造成的個人傷害〈一時的暴怒,讓我們做出衝動的決定,比方冒然離婚〉,或是世界性的傷害,如:戰爭、貧窮、環境生態問題。
我們的內在狀態同樣也因此被侵蝕:內心不再平靜,並因注意力被占據,心靈不再自由,失去同理心。達賴喇嘛便說:「一顆激動、控制不住的心,占滿憤怒、怨恨、嫉妒、狂妄,或對渴望過度偏執的心,會毀壞我們的生活。」
「問題的癥結點在我們身上。我們真正的敵人,是我們內在的毀滅性想法。」
接著他又說,因此,第一是要堅信我們的毅力和努力,絕對可以戰勝內心這些想法。然後再找出自己可以運用的方式,尤其是在情緒要爆發之際。
這個方式不是要你不斷累積負面情緒,如此做反而會增強負面情緒,最後便瞬間爆發。我們要做的是,提醒自己注意這些情緒。察覺到這些情緒後,即可正面面對。這就是管理這些情緒的第一步。
(本文選自全書,張若儀整理)
作者:丹尼爾・高曼
出版:天下雜誌出版
書名:柔軟的心最有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