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台積電 兆豐金 股市 00929 航運股

為什麼多做 到最後變成我的錯?

為什麼多做 到最後變成我的錯?

2017-12-22 11:37

當你覺得事情和你想得不一樣,正是你和對方釐清彼此想法和原則的好機會。如果你因為害怕不敢把想法說出來,默默地合理化對方的要求,對方就不會知道這樣的要求帶給你困擾。

好悶:怎麼都變成我做,大家都裝傻。

 

尷尬開不了口:我無法拒絕別人,怕他們又說我明明會做,又小氣不幫忙。

 

好累:總有別人的事情一直進來……

 

-------------------------------------------------

 

心理界限不清的人,不僅僅會發生在對自己比較沒有自信的人身上,那些外表看起來能力很好、功能健全,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的好學生或好小孩,更是高危險群。

 

電影《蜘蛛人》(Spider-Man)有一句很經典的臺詞:「能力愈大,責任愈重!」這句話乍聽之下還真的挺崇高的,犧牲小我、完成大我,多豪氣啊!然而,這樣的教條,卻也讓許多優秀的人們,承擔了很多不屬於自己的壓力。

 

我們直接來看一個職場的案例,你會更瞭解當中的動力。

 

好累的蜘蛛人

 

瑞廷是一家跨國生技公司的高階領導人,公司的組織雖然有先來後到的階層區分,但彼此之間並不是強制性的從屬關係(老闆對員工)。而瑞廷多年的工作歷練,讓他擁有一身好本領,不論影片剪輯、配樂、演講、企劃⋯⋯等任務,全都難不倒他,且在緊急時刻特別能派上用場。但是瑞廷的惡夢也正來自於此。

 

由於這個團隊沒有上下關係,也沒有專人統籌,所以常常在活動前一個禮拜,才會發現某些事情一直沒人執行。像是有次活動召集人,在晚會開始前一天,才發現一支重要的影片還沒完成,眼看就快要開天窗,召集人只好拜託瑞廷,請他務必趕出數十分鐘的短片,他只好徹夜不眠地把自己綁在電腦前,才能完成如此艱鉅的任務,順利拯救殘局。

 

危機高手的「好名聲」傳出去之後,從此瑞廷變成萬年救火隊。任何跟團隊有關的事宜,大家都會找他幫忙,且內容包羅萬象,像是統計遊覽車、安排座位、搭建舞臺、聯繫廠商⋯⋯等,大大小小的雜事都跟他有關,讓他不勝其擾,生活嚴重被打亂。他不只一次在開會時提議,希望大家可以提早規劃、做準備,活動品質才能提高。可是大家往往是當下應和,事後依舊推三阻四。每次都火燒屁股了,才來呼天搶地。

 

有時,瑞廷也會受不了,想要婉拒對方的請求,這時只要對方說:

 

「這麼多人因為信任你,才加入組織,你不幫忙,有點說不過去。」

 

「難道你忍心看著他們什麼都不懂,自己瞎掰亂說,被親友打槍,回來挫折沮喪,再找你抱怨嗎?你付出一點點,卻有好幾百人受惠,這樣的回報是很值得的。」

 

「你今天有這些成就,也是當初前人的貢獻你才有機會達成,做人要懂得飲水思源啊!」

 

聽完這些話,瑞廷就會開始檢討自己,是不是太小氣了?沒有「顧全大局」?但是對方食髓知味,根本不會想多學習,每次都裝傻裝弱,反正最後總有人出來擦屁股。一句能者多勞,讓瑞廷猶如啞巴吃黃蓮!

 

瑞廷的遭遇並不是特例,這樣的文化經常會發生在「封閉」的環境中,例如政府或學校單位。因為人員聘請與解僱的限制多,在無法淘汰積弱不振的成員下,主管常常會把許多工作丟給認真又有才幹的同仁執行,而那些無能的冗員,反而可以在一旁休息納涼。在相對剝奪感的作用下,能力愈好的人會覺得自己的優秀不僅得不到獎勵,還是一種變相的懲罰。

 

我常常跟朋友說:「別人的對待,是自己教出來的。」為什麼能力好的人,經常會變成團體的救火隊、組織裡的廉價勞工?其實並不全是身旁的人刻意壓榨,而是他自己也允許了這種情況一再發生。

 

不少人有一種錯覺,那些從小表現優異、能力超群的孩子,將來長大之後,出了社會,一定比較能言善道,懂得為自己爭取權利。其實,心理界限並非一種具體的技能,更不是天生具備的才能,而是後天刻意培養的效能。

 

「心理界限」就像是人們常說的「心理素質」。若以運動員為例,心理素質反映

著運動員在面對比賽時的抗壓性、挫折忍耐力、競爭意識和EQ。但是這些素質平時是看不見的,唯有在他們真實上場、和對手角力,才能分出高下。透過選手的技術表現(比如:網球選手是揮拍、棒球選手則是打擊),是超乎水準,還是失去準度,我們可以推論他的心理素質目前是什麼狀態。

 

如果把心理素質比喻成運動員的靈魂,那麼專業技巧就是讓這個靈魂得以發揮的媒介。更重要的是,運動員的心理素質並不是從他們踏進體育場的那一刻就具備,而是透過一次次的練習和比賽,磨鍊出強韌的心智。

 

同樣的,回到一般的人際互動中,心理界限反映著一個人面對衝突和差異的強度。特別是當他發現自己的想法與別人不同,而且已經造成自己的不快時,他能不能適當地表達出來,並明確地捍衛自己的立場,可以區分出此人的界限是清楚的、還是模糊的。也就是說,「溝通能力」是心理素質得以發揮的橋梁,並影響界限維持的成果。少了折衝協調的能力,即使你心裡知道被對方踩了線,也不見得有能力反擊。

 

一如瑞廷雖然知道團體裡其他人的做事模式,讓自己覺得很困擾,但是每回提出異議,對方只要多堅持一下:「你這麼厲害,幫個忙,不會花你太多時間啦!大家都覺得你是最有資格做這件事的人!」他就買單了。你問他為什麼自己有困難不說出來,他卻回:「對方都這麼說了,我還能怎麼辦?」還沒上戰場,就先投降一半。

 

在我過去的教學經驗中,很多人因為不懂得如何與別人進行高難度對話,每次遇到那些不好談、難以啟齒的事情(比如:加薪、工作分配),能閃則閃、能拖就拖,很怕被誤會是計較、小氣、偷懶找藉口,只要對方態度強硬一點,就退縮,到最後被「軟土深掘」(臺語),才怨聲載道。

 

你若真要他們學習「態度溫和、立場堅定」的守住自己的原則,他們的焦點不會放在事情的前因後果、如何避免錯誤再發生,而是:「這樣對方會不會生氣?」、「別人會怎麼看我?」、「他會不會覺得我很煩?」、「我不就黑了!」他們很需要在別人心目中保持友善、客氣的形象,並習慣用﹁感覺﹂推論對方,而不是回歸事務的本質,加以討論並核對。

 

特別是「核對」這個能力,是很多人無法好好地面對衝突的重要盲點,習慣把「核對」連結成「質問」,好像向對方多提出一點問題、確認一些細節,就是不信任、不友善的態度。總用自己的「以為」,認定別人的需要。情願活在臆測和猜疑的想像中,也不願接受澄清之後的事實。

 

然而,當你覺得事情和你想得不一樣,正是你和對方釐清彼此想法和原則的好機會。如果你因為害怕不敢把想法說出來,默默地合理化對方的要求,對方就不會知道這樣的要求帶給你困擾。直到哪天受不了了,大反彈,對方當然會覺得你莫名其妙、脾氣不好、很難相處。這時,你才來反應積弊良多的問題,很容易就被模糊焦點,別人只要抓著:「為什麼你之前都不說?」、「為什麼你之前都可以?」就會讓你疲於應付,無法對症下藥。

延伸閱讀

面對情緒不穩主管,4招避免自己受影響

2017-12-11

偶爾也要中斷一下工作節奏?

2017-11-07

新世代工作與事業的意義 與現在大不同

2017-10-30

「熱心」工作

2017-10-27

學會和你的壞情緒相處,因為除了這樣你別無辦法

2017-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