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006208 00900 00896 天氣 AI

偏鄉與弱勢靠媒體翻轉未來 社企不是政策補救的萬靈丹

偏鄉與弱勢靠媒體翻轉未來  社企不是政策補救的萬靈丹

別只鼓勵青年創業、當社企創業家,要make sure他們能完成他們的想法!

 

文/台新銀行公益慈善基金會執行董事  鄭家鐘

 

Dai Powell 說:用年輕人的想法、工作方式去構建企業當然很好,但相信他們才是未來十年的關鍵是ㄧ回事,現實又是另外一回事,年輕人做社企,做著做著就變質了或失敗了也很多。要替年輕人找到形塑未來的覺察力。
 

近幾年政府都會邀集各社會單位代表出席社會企業世界論壇(SEWF),不僅吸收學術先知,參訪主辦地區的社會企業,彼此經驗交流也互相學習,我自己是媒體人,多年媒體實作經驗,分享幾個相關社會企業的觀察:
 

1、心態不對難以奏效
 

過去很多政府政策都是工業時代的思維,政策體系都在「製造」經濟產值,教育是附屬於生產供應鍊的。即使在談科技進步,如人工智慧,談的也是取代多少人?創造什麼工作,再生產適合新工作的技能?再走一次工業革命以來人適應工作成為生產因素的老路,這是政策盲點,要調整心態,科技發展的主要部分應該來發展人的潛能!因此,我們要在各個領域去把這個mindset植入,把夢想家、思想家、哲學者都引進政策制定的各種架構。別再用社會企業來修補政策,我們要把社會企業的理念變成整合的架構。
 

2、建立足夠大的社會企業社群


很多人在討論如何發展社會企業?個人以為只有社會企業有足夠的規模政治人物與政府才會重視。
 

如果規模不夠大,不可能促成大規模變革(mass transformation),因此,社會企業需要去形成規模,只有「連結」才能創造足夠規模逼使政府改變。社企在每個領域都必須有規模,所以應該擴大彼此連結,別在圈內靠攏取暖,老是跟這圈子的人談論社企的障礙啊、挑戰啊,並無法使社企規模化,要主動跟圈外人講,讓社企可見度提高,擴大大家的視野。跟媒體講,引起討論。製造聲量。
 

舉例來說,在一場文創社會企業的討論會中,少數民族文化及離島社企被提出討論。
 

蘇格蘭64%社會企業是在非都市地區,Conrad Hiort離島的社企運動(有點像綠島蘭嶼),該地原住民不到六萬人,說的語言也不太ㄧ樣,最大問題是能見度不高。這離島的改變來自兩個社會企業,一個是藝術中心,一個是廣播電台,有了他們,原民表演才慢慢興起,才到英國電視上表演,才真正被看見。電視是讓他們有改善經濟機會(帶來觀光)的重要原因,甚至因為電視曝光,而讓他們的原民文化與眾不同而受重視,正在爭取成為世界非物質遺產。
 

論壇講者Andres Mares則講living in Minca,這是哥倫比亞有名的觀光點,包括:咖啡之旅、游泳,專家教你餵鳥,腳踏車之旅、爬山等活動很多,Andres說,原住民知道--(1)要傳承,讓孩子經歷文化;(2)要可見,讓人認識才會關心;(3)四大社會企業原則:團結、重視自然、多樣化、共同生產。合作製作節目說自己的故事,把死的研究資料,變成讓人說故事(有點像台東有獵人專家、頭目說故事等)或準備拍成紀錄篇片。
 

由此可見說故事與連結媒體是小型社會重要成功因素。
 

3、要青年創業,需要更多成功案例
 

別只鼓勵青年創業、當社企創業家,要make sure他們能完成他們的想法!
 

Dai Powell 說:用年輕人的想法、工作方式去構建企業當然很好,但相信他們才是未來十年的關鍵是ㄧ回事,現實又是另外一回事,年輕人做社企,做著做著就變質了或失敗了也很多。要替年輕人找到形塑未來的覺察力。
 

因此由創業前的知識經驗協助到創業中的營運財務通路協助,到創業後的公司治理、利潤政策,都需要步步到位,絕非只是出資金。個人在尤努斯社企中看到這樣的制度,非常有建設性。


總之,個人覺得,我們談社企,確實要先檢視自己是否也落入過去的巢臼?低估了社企的發展?
 

它絕非社會的邊陲部分,未來可能成為產業的主力,需要及早正視!

 

延伸閱讀

「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遠」她用龍鳳酥守護偏鄉隔代教養的孩子

2018-11-05

我們多做一點,土地的負擔就少一點...你不知道的檸檬經濟奇蹟

2018-10-09

更生人求職四處碰璧,浪子回頭蜜蜂喚!養蜂讓他重獲新生

2018-09-18

以一頭牛的代價賣女兒、平均壽命40多歲...非洲小女孩教會我的事

2018-09-04

創業,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天賦

2018-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