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台積電 兆豐金 股市 00929 航運股

改變不切實際的期待

改變不切實際的期待

天下雜誌出版

管理

2015-12-03 11:32

在職場上,不切實際的期待一樣很常見,包括對他人、對自己不切實際的期待。對他人不切實際的期待可能是:期待他人和我有同樣的偏好、期待他人先改變、期待人人都和我一樣努力、期待人人都採用我的做事方法、期待他人知道我的心思,期待他人完美無缺等等。

作者︰陳茂雄 Kent Chen   林文琇
 
改變不切實際的期待

期待是指,心中預期或希望自己或別人,應該做出某種行動或達到某種成就。例如在工作上,希望自己每一項工作都做得正確無誤;部門經理調職了,希望自己可以獲得升遷,補上該職缺;在家庭,要求兒子考試要前三名,希望先生主動幫忙做家事等等。

每個人都有著各式各樣的預期,有對自己的,也有對別人的,期待實現時,滿心歡喜,而期待落空時,則沮喪失望,還可能因此做出脫序的行為。適當的期待可以激勵自己或他人成長,但不切實際、強人所難的期待,卻會給自己或他人帶來極大的壓力和困擾,形成成長的限制。


期待與渴望

薩提爾指出我們之所以有期待,目的都是要滿足某種渴望,包含愛人、被愛、被尊重、被接納、有自由、有意義等。所以我們要將期待與渴望放在一起看,才容易幫助他人看到盲點。

首先,我們要能夠分辨期待和渴望的兩個差別。第一個差別是,渴望是抽象的概念,而期待是具體的方法。例如「被尊重」是一種渴望,但它是抽象的、不見得容易理解,我們往往需要看到一些具體的表現,如部屬對我唯命是從,我才能感受到自己被尊重。

第二個差別是,渴望是普世皆然的,而期待往往是因人而異的。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想要被尊重,但每個人如何感受到被尊重,可能是很不一樣的。例如,有些主管認為,部屬對我唯命是從才是尊重我,但另一些主管可能認為,部屬要能自己解決問題,不要依賴我才是尊重我。

期待的盲點:不切實際的期待

了解了期待和渴望的兩種區別,我們就比較容易看到期待的盲點是如何產生的。

第一種盲點是:將「渴望」與「期待」混為一談,於是他人無法明確理解自己的需要,最後導致自己的渴望得不到滿足,進而做出不具適應性的反應。舉例而言,太太希望先生多花點時間陪自己,當先生沒做到時,太太表達的方式是:「你只愛你的工作,你根本不愛我!」。此時先生覺得很冤枉,他其實很愛太太,也很不喜歡太太老是說自己不愛她,所以兩人開始產生衝突。

在此例中,太太的盲點是:認為自己只要用「你不『愛』我!」來表達不滿,先生就可以完全理解自己的需要了。實際上,太太首先忽略了「渴望」(我渴望你愛我)是抽象的,許多時候必須用「期待」(你要多花時間陪我,我才能感受到你的愛)這種具體的方式表達出來,先生才能清楚的理解,也才能做出具體的行動回應。

其次,太太忽略了「渴望」與「期待」的第二種區別:前者是普世皆然的,而後者卻是因人而異的。太太認為愛一個人就要多陪伴他,但先生對於「愛人」的定義卻是努力工作以供養家庭。太太與先生都有「愛人」的「渴望」,但是兩人對「愛人」的「期待」卻有所不同,甚至又都認為對方應該會理解自己的期待。以致於雙方都很努力地愛對方,但彼此卻都感受不到對方的愛,甚至因此而產生
衝突。

有關「期待」的第二種盲點是:雖然明確地知道對自己及對他人的期待,但這些期待卻是不容易實現,甚至是不可能實現的,然而自己卻仍然固守著這些期待,以致於無法滿足自己的渴望,最後導致失去努力的動機,甚至做出不具適應性的行為。

舉例來說,有些人期待自己能夠得到所有人的喜愛,甚至能夠滿足所有人的需求,但這種期待基本上是不可能做到的。「父子騎驢」的故事就能夠鮮活地反映出,當一個人有這種期待時,會陷入什麼樣的困境。薩提爾將這兩種有關期待的盲點統稱為「不切實際的期待」。

不切實際的期待所造成的影響

在職場上,不切實際的期待一樣很常見,包括對他人、對自己不切實際的期待。對他人不切實際的期待可能是:期待他人和我有同樣的偏好、期待他人先改變、期待人人都和我一樣努力、期待人人都採用我的做事方法、期待他人知道我的心思,期待他人完美無缺等等。

對自己不切實際的期待可能是:期待自己完美無瑕、零缺點零失誤、能掌控一切、期待自己能解決所有問題、期待自己能夠滿足所有人的期待,期待得到所有人的喜愛,期待不勞而獲等等。

然而,每個人都存在著差異性,也非超人或聖人,要是忽視了這種差異性,就成了不切實際。當內在的冰山中存在著不切實際的期待,往往會造成行為模式的偏差,以及人際溝通上的困擾,而影響到職場上的表現。

玲玲因人事調動,被派到第一線工作,但她非常排拒,所以做得很不順利。她抱怨:「我根本不想站上第一線! 主管偏偏就把我往那裡調!」於是我問她:「和主管談過嗎? 主管有什麼看法?」「有什麼好談的? 一起工作那麼多年,她也知道我比較內向,應該知道我只想在管理單位,好好地做行政工作。」

當我問玲玲的主管時,主管說:「玲玲工作配合度很高,也有責任感,我想讓她到第一線多見識見識,這對行政管理工作有幫助,將來有機會就可以晉升。」
「玲玲知道你的想法嗎?」「應該知道吧! 我沒講那麼多,我只對她說去第一線試試看,她也沒說什麼,她應該知道我是給她機會,有意培養她,我是為她好。」

狄克工作能力很強,但卻讓主管很頭痛,因為狄克經常抱怨同事,甚至指責同事,所以大家都不願意和他一起工作。狄克最常向主管控訴工作夥伴配合度差,總是不遵照他的步驟完成事情,或是同事工作不用心,也不願意加班。然而,和他一起工作的同事卻異口同聲地說,狄克凡事都要用自己那套做法,認為別人的方法都一無是處。

美華也是一位工作認真的幹部,但主管卻覺得她似乎容易受挫而產生情緒問題,甚至倦勤。在晤談中,我請美華為自己最近的工作表現打分數,美華給自己打了六十分,因為上個月有個大訂單沒拿到手,她覺得很沮喪。我問她:「主管的看法呢?」她說,主管其實知道問題不在她,因為是供應商的出貨流程沒法配合客戶,才失去訂單。於是我問她:「既然不是你的責任,為什麼只給自己六十分呢?」美華回答:「雖然不是我的錯,可是我希望每個經手的案子都不會流失,尤其是大訂單。」

在玲玲的例子中,玲玲和主管都認為對方應該懂自己,所以沒有把自己的想法如實地表達出來,結果雙方失去了溝通的機會,也影響了工作成效。在狄克的例子中,狄克期待別人都依他的方式做事,這種期待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當他固守著這種不切實際的期待時,往往會造成他人的不滿,甚至引來抱怨和指責。

再看看美華的例子,顯然她對自己的期待很高,是個完美主義者,不容許自己出錯。她其實是個好員工,但因為對自己的要求太高,所以容易在遭遇挫折時沮喪失志,產生適應的問題。教練晤談過程中,當我們發現部屬對自己或他人,存有不切實際的期待時,

首先要引導部屬明確說出他的期待與渴望。接著與他探討這個期待是否務實可
行。最後,再引導他探討是否有其他不同的期待(方法)可以滿足同樣的渴望。

改變不切實際期待的教練步驟及提問方式
1.反映部屬的的期待與渴望
•從你的陳述中,你有這些期待,而這些期待是想要滿足這些渴望。
2.引導部屬探討其期待是否務實可行
•你的期待是否具體明確?
•此期待實現的機率是多少? 是不是你或他人能力所及的?
•這個期待對完成任務及他人的影響是什麼?
•你為此期待需要付出什麼代價?
3.協助部屬找到滿足同樣渴望的其他方法(期待)
•還有何種方式可以滿足你的渴望?
 
(本文選自全書,周政池整理)

作者︰陳茂雄 Kent Chen

2001年開始擔任企業高階主管教練(Executive Coach)以來,以一對一輔導的方式,為海峽兩岸知名跨國及本土企業,培育了眾多的高階管理人才。他具有20多年的管理經驗,曾是IBM大中華區電信媒體事業群總經理。基於對「人」的興趣,他由高階主管轉任企業教練,且曾擔任國際教練聯盟(International Coach Federation)台灣總會理事長,是國內企業教練的先驅。
 
除了休士頓大學(University of Houston)的企業管理碩士學位,陳茂雄又取得了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碩士學位,且具有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的證照,是極少數兼具企業管理與心理諮商背景的專業人士。這樣的背景使得他經常能夠協助領導人發現其個人領導風格的盲點,而產生由內而外的深刻改變。
 
陳茂雄在累積了多年的企業教練與心理諮商的實務經驗後,又結合心理學與管理學,開發了「薩提爾教練模式」以及「從自我覺察到發揮影響力」等兩個課程,自2012年至今已經於海峽兩岸講授近百場。課程特色為深入淺出,能啟迪人心,引發學員產生持久有效的改變。
 
林文琇
台大經濟系畢業,中央銀行經濟研究處襄理退休。廿七年半公職生涯,翻譯、著作不離經濟金融,領悟經濟金融詭變源於人心幻滅。半百時揮別職場,轉入人心的探討,立意實驗不同的思維型態及生命模式。花甲之年,完成一項新實驗──和陳茂雄合作本書。

出版:天下雜誌

書名:激發員工潛力的薩提爾教練模式



 

延伸閱讀

對台灣感情遠超過自己國家 這個「法國人」花15年替台灣寫書!
對台灣感情遠超過自己國家 這個「法國人」花15年替台灣寫書!

2021-05-27

台語滅亡倒數中!美籍YouTuber:「延續台語生命,最重要的就是你們台灣人」
台語滅亡倒數中!美籍YouTuber:「延續台語生命,最重要的就是你們台灣人」

2021-04-01

超愛台紐西蘭兄弟 用MIT拖鞋拯救世界
超愛台紐西蘭兄弟 用MIT拖鞋拯救世界

2019-04-17

「台灣是我的家,我必須保護它」 千萬律師棄美籍成台灣環保鬥士
「台灣是我的家,我必須保護它」 千萬律師棄美籍成台灣環保鬥士

2019-10-08

日本人超級愛台灣!野島剛分析:日本為何從親中變親台,這20年來發生了什麼事?
日本人超級愛台灣!野島剛分析:日本為何從親中變親台,這20年來發生了什麼事?

2023-11-02